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中国区域科技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20:08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科技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从考察区域科技的空间差异入手,建立起区域科技发展差异的分析框架,定性诊断和表达中国区域科技布局的空间差异和动态不平衡性,分析及可视化科技布局空间演变模式;定量研究区域空间差异程度,考察我国区域科技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之间的关系,寻求后发地区依靠加快区域科技进步、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着重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中国区域科技空间差异及其地理空间分布特征。(2)中国区域科技发展空间差异的演进过程。(3)中国区域科技发展集聚度划分。(4)区域科技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空间分析。其中问题(1)、(2)包含在第二章中,问题(3)、(4)分别是第三、四章的主要内容。 论文首先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中国的区域科技空间差异状态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在确定了科技发展空间差异的评价指标之后,首先比较中国三大地带科技投入产出的绝对差异,,然后通过计算CV系数和Theil指数分解发现三大地带间的区域科技发展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并且差异还在扩大。从Kernel密度分布函数的结果发现中国省区层面上各省区科技发展的不均衡状况非常突出。 论文第三章主要考察了中国区域科技发展的空间集聚状况。考察结果显示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区域科技发展的集聚中心,东部沿海地区的科技集聚度较高,西北地区的科技集聚度最低,中部省份、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科技集聚度处于中间状态。 论文第四章主要分析中国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匹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匹配性不断增强。论文随后构建了我国区域科技经费的配置模型,并提出优化措施。 总体说来,我国区域科技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并且这种差异程度还在不断扩大。区域科技发展的空间相关性非常突出,京津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区域科技发展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集聚程度较低。我国区域科技发展更多还只是经济增长的副产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区的科技投入强度也在逐渐增大,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渐突出。
【关键词】:区域科技 经济发展 空间差异 演进过程 科技集聚度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3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导论8-18
  • 1.1 研究背景8-9
  • 1.1.1 中国区域科技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8
  • 1.1.2 东西部区域经济差距日益扩大8-9
  • 1.1.3 科技进步是中国缩小中西部与东部经济差距最重要的途径9
  • 1.2 问题的提出9-10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0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10-16
  • 1.4.1 区域科技空间因素研究现状10-14
  • 1.4.2 区域科技——经济发展关系14-16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6-18
  • 1.5.1 主要研究方法16-17
  • 1.5.2 主要创新点17-18
  • 2 中国区域科技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发展过程18-35
  • 2.1 区域科技发展空间差异的测度指标和测度方法18-22
  • 2.1.1 测度指标选择18-19
  • 2.1.2 测度方法选择19-22
  • 2.2 中国三大地带科技投入产出指标的宏观比较22-24
  • 2.2.1 中国三大地带的划分22
  • 2.2.2 科技投入的区域绝对差异22-23
  • 2.2.3 科技产出的区域绝对差异23-24
  • 2.3 中国区域科技发展空间差异的演进过程24-34
  • 2.3.1 CV系数变化24-26
  • 2.3.2 Theil指数变化及其分解26-30
  • 2.3.3 Kernerl密度分布函数变化30-34
  • 2.4 本章结论34-35
  • 3 中国区域科技发展的集聚度分析35-47
  • 3.1 区位优势与区域科技集聚35-37
  • 3.1.1 区位优势概念的演变35-36
  • 3.1.2 科技集聚地形成的科技区位条件36-37
  • 3.2 中国区域科技发展的集聚度划分37-46
  • 3.2.1 区域科技集聚度划分方法和指标选取37-38
  • 3.2.2 数据处理和主成分得分计算38-42
  • 3.2.3 聚类分析42-43
  • 3.2.4 中国各地区科技集聚度的划分和地图表现43-44
  • 3.2.5 我国科技集聚度差异的原因分析44-46
  • 3.3 本章结论46-47
  • 4 中国区域科技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47-58
  • 4.1 中国地区间经济差异的空间演变分析47-49
  • 4.1.1 三大地带GDP总量的比较47-48
  • 4.1.2 中国省区经济发展的Theil指数分解48-49
  • 4.2 中国区域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情况49-53
  • 4.2.1 整体匹配情况49-50
  • 4.2.2 各地区的匹配情况50-53
  • 4.3 中国区域科技经费配置模型的建模、模拟与分析53-58
  • 4.3.1 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情况53-54
  • 4.3.2 区域科技经费配置模型的建立54-57
  • 4.3.3 优化区域科技经费配置的对策措施57-58
  • 5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58-60
  • 5.1 全文总结58
  • 5.2 研究展望58-60
  • 参考文献60-6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4-65
  • 致谢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Ok蒙;;论经济发展与审美倾向[J];商品与质量;2011年S6期

2 郑石干;袁象;;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浅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7期

3 张迎春;;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3期

4 张阳;;浅议当前西部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5 徐洪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季度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06期

6 丁卓琪;;区域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探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4期

7 邢凯;;关于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0期

8 岳红梅;李赫宇;;现阶段中国国情对社会保障制度影响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3期

9 董华艳;;浅析公路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外资;2011年17期

10 ;美国国际经济发展促进会简介[J];科技与企业;199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卫丽;;企业档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A];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专集[C];2009年

2 孙岩;;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及恢复指标[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吴晓海;刘兆全;马野;;大庆市草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探讨[A];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曹U

本文编号:3797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797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7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