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企业视角下的专利劫持研究
本文关键词:后发企业视角下的专利劫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依靠专利许可的方式,合法从外国领先企业获得先进技术的规模日益增加。在专利许可领域特别是外国领先企业在许可我国企业时,费用怎么定一直就是专利方说了算。外国技术领先企业在专利许可上一直占据着优越地位。拥有标准专利的权利人在谈判中具有明显谈判优势和控制力,容易导致权利滥用,在专利许可中收取极不合理的许可费率,从而产生专利劫持(patent hold-up)的现象。从近年来我国反垄断案件中可以看出外国领先企业专利劫持的影子,如华为诉IDC公司以及针对高通公司的反垄断调查等。本文将采用理论演绎推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纳什均衡博弈模型,从后发企业的视角来分析领先企业与后发企业之间在进行专利许可时,引起专利劫持产生的因素以及影响程度。以后发企业的技术差距和成本优势为变量,先单独考虑技术差距的影响,得出领先企业的劫持程度随后发企业技术能力的不断增强而逐渐减弱;接着假定技术差距固定,考虑成本优势的影响,得出领先企业的劫持程度随后发企业成本优势的不断减少而逐渐减弱。最后用三维图综合考虑两者共同的影响,得出随着后发企业技术能力的增强、成本优势的减少,领先企业劫持程度在降低。领先企业在对后发企业进行专利许可时多采用普通许可的方式,即存在多个被许可人。因此本文进一步打开主体结构的黑箱,研究“一对多”参与人条件下,即一个许可人和多个被许可人条件下的劫持影响因素和程度。根据后发企业的竞争态势分为平等关系和不平等关系,分别利用古诺模型和斯塔克尔伯格模型来求均衡解,得出当后发企业之间为平等关系时,“一对多”时的劫持量小于“一对一”时的劫持量,说明随着被许可方参与人数的增加,劫持程度有所下降;当后发企业为不平等关系时,外国领先企业对中国后发企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劫持程度更高,而对跟随企业的劫持程度更低。最后以因目前受中国发改委反垄断调查获高额赔偿处罚而频繁进入公众视野的美国高通公司为例来验证研究结论。
【关键词】:后发企业 专利劫持 主体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9.2;G30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10-17
- 1.1.1 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专利许可纠纷10-12
- 1.1.2 中国专利许可的现状12-17
- 1.2 研究的意义17-18
-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18-20
- 1.3.1 研究基本思路18
- 1.3.2 论文框架18-19
- 1.3.3 论文创新之处19-20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20-31
- 2.1 专利许可理论20
- 2.2 专利劫持理论20-31
- 2.2.1 诉讼禁令引发的劫持问题20-25
- 2.2.2 标准设置中产生的劫持25-26
- 2.2.3 专利组合中产生的劫持26-27
- 2.2.4 专利联盟中产生的劫持27-29
- 2.2.5 专利劫持的规制29-30
- 2.2.6 简要述评30-31
- 第三章 基础模型的构建31-45
- 3.1 假设31-33
- 3.1.1 专利结构假设31
- 3.1.2 主体结构假设31
- 3.1.3 许可的方式假设31-32
- 3.1.4 技术能力假设32-33
- 3.2 参数33-34
- 3.3 基础模型34-44
- 3.3.1 技术能力对劫持的影响36-39
- 3.3.2 后发企业成本优势对专利劫持的影响39-43
- 3.3.3 技术差距和成本优势同时对专利劫持的影响43-44
- 3.4 本章小结44-45
- 第四章 参与人“一对多”条件下的专利劫持分析45-56
- 4.1 被许可人之间是平等关系45-50
- 4.1.1 模型应用背景45
- 4.1.2 参数设置45-46
- 4.1.3 博弈过程46-48
- 4.1.4 劫持的衡量48-50
- 4.2 被许可人之间是不平等关系50-55
- 4.2.1 模型应用背景50-51
- 4.2.2 博弈过程51-55
- 4.3 本章小结55-56
- 第五章 美国高通垄断案例研究56-62
- 5.1 高通案背景56-57
- 5.2 高通案的专利劫持分析57-60
- 5.2.1 对过期无线标准必要专利收取许可费58
- 5.2.2 要求被许可人将专利进行免费反向许可58-59
- 5.2.3 搭售非无线标准必要专利许可59
- 5.2.4 按整机售价收取许可费59-60
- 5.3 高通案的反思60-62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62-63
- 6.1 研究结论62
- 6.2 展望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巍;专利知识讲座:基本概念[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0年01期
2 张志良;失效专利的利用[J];发明与革新;2000年02期
3 ;《中国最新实用(失效)专利精编》——一个可无偿使用的技术资源宝库[J];企业技术开发;2000年03期
4 ;《中国最新实用(失效)专利精编》——一个可无偿使用的技术资源宝库[J];企业技术开发;2000年04期
5 乔同勋;如何正确识别专利[J];新疆农垦科技;2000年06期
6 朱雪忠,陈荣秋,柳福东;专利权的闲置及其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年03期
7 浦树柔;中国专利遭遇“十面埋伏”[J];中国工商;2000年10期
8 家江;如何识别真假专利[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0年04期
9 印家江;如何识别真假专利[J];中国乡镇企业;2000年04期
10 印家江;如何识别真假专利[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改珍;;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挑战专利的意义——兼论专利对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杨国权;;关于专利挖掘的探讨[A];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刘斌强;刘文镐;陈辉;;提高中国专利市场流动性:专利服务行业的重任[A];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一部分)[C];2011年
4 吴照幸;;标准与专利的比较分析探讨[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三部分[C];2013年
5 魏国华;;初探专利中介机构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建设[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四部分[C];2013年
6 侯剑华;朱晓清;;专利价值在技术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析[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寇宗来;;专利保护宽度和累积创新竞赛中的信息披露[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C];2004年
8 张晓都;;标注专利标记与专利号是专利权人的权利还是义务[A];专利法研究(2004)[C];2005年
9 王蔚林;李桂玲;;我国纳米印刷技术专利挖掘与布局机制构建[A];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赵菊兰;陈海龙;;国外网上主要专利资源及检索方法[A];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一鸣;跨国手机巨头酝酿发起“专利攻击”[N];工人日报;2004年
2 吕昆;标准与专利对墙体保温企业的意义[N];中国建设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苏娟 通讯员 贾鹏雷;3G专利费,弄清楚了再交[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年
4 郑钢邋邓勇;奖罚分明为创用专利清障[N];中国财经报;2007年
5 记者 胡洪森;突破专利短板,从视频开始[N];中国电子报;2006年
6 记者 胡春民;消费电子专利:引进与创新并举[N];中国电子报;2006年
7 记者 胡春民;自主研发,“有所为,有所不为”[N];中国电子报;2006年
8 吴学安;中国企业如何摆脱涉外专利侵权之痛[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王振宇;专利之痛——知识产权保护[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吴红雅;科技引领发展 创新支撑竞争[N];大众科技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利;专利联营许可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蓉蓉;面向复杂语义的专利本体构建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张虎胆;基于专利网络方法的技术竞争对手识别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刘珍兰;公众参与专利评审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郁琛;促进创新的专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郭济环;标准与专利的融合、冲突与协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张熠;中国农业公共科研体系专利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8 方曙;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石岩;论专利技术的授权策略[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高林;专利知识宽度、创新与激励[D];南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鹏翔;专利权出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张晓满;专利技术评估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邵勇;专利指标及其经济效益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李华;失效专利的价值开发[D];武汉大学;2004年
5 徐金辉;浙江省平湖市专利激励政策评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于富丽;博世集团专利计量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刘程程;专利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陈海月;中国“专利投机”现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9 张小敏;专利商业化模式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10 余凯;专利权人权利懈怠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后发企业视角下的专利劫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9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429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