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辽宁省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08:07

  本文关键词:辽宁省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科技成果产业化 主成分分析 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 面板数据


【摘要】: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将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对地区经济发展发挥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比较而言,我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发展缓慢,对产业化水平的认识仍停留在20年前的印象上,缺乏对产业化水平和相关衡量指标的定量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流程、模式和现状,构建出衡量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全国31个省市地区的产业化水平得分,针对各省市产业化水平及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进行分析,深入研究辽宁省产业化水平落后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采用客观数据来系统衡量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真实水平,比较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现状和作用,为改善当前产业化水平提供依据,对进一步提出可实施改进的对策和建议提供帮助,有利于引导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最终为推动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作为本文的创新点之一,本文构建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指标体系主要以产业化实现的经济利益指标为主,通过对产业化实现的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的测度,从整体上对全国各省市产业化水平及其变动有了准确的认识。第二个创新点就是从产业化发展局部入手,本文采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分析各省市地区面板数据,发现产业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经过研究发现,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东部地区产业化水平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有突出优势,而辽宁省的产业化水平持续下降,与广东、江苏、浙江等产业化发达地区差距逐步扩大。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包括:由于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辽宁省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产出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科技资源投入结构失衡导致经费不足、人才稀缺,缺乏完善的产业化管理机制来调动产业化主体的参与积极性。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创新性合作模式的开展来缩短产业化进程的周期,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关键词】:科技成果产业化 主成分分析 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 面板数据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322.7;F276.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3
  • 1 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指标设计及数据收集13-23
  • 1.1 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13-20
  • 1.1.1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概念及流程结构13-14
  • 1.1.2 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指标14-19
  • 1.1.3 指标选取原则19
  • 1.1.4 指标体系构建19-20
  • 1.2 数据收集20-21
  • 1.3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21-23
  • 2 模型与方法的选择23-28
  • 2.1 方法的选择23
  • 2.2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23-25
  • 2.3 权重和模型的确定25-26
  • 2.4 主成分的确定26-28
  • 3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证分析28-41
  • 3.1 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现状分析28-33
  • 3.1.1 科技成果商品化28-30
  • 3.1.2 科技成果规模化30-31
  • 3.1.3 科技成果一体化31-32
  • 3.1.4 产业化支柱产业32-33
  • 3.2 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值排名33-36
  • 3.3 影响因素分析36-41
  • 3.3.1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36
  • 3.3.2 影响因素模型确定36-37
  • 3.3.3 影响因素回归结果37-41
  • 4 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1-48
  • 4.1 辽宁省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41-44
  • 4.1.1 科技成果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41
  • 4.1.2 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41-42
  • 4.1.3 研发主体缺乏专业性人才42-43
  • 4.1.4 地方科技投入比例失调43
  • 4.1.5 创新型合作模式缺乏43-44
  • 4.2 辽宁省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存在的原因44-48
  • 4.2.1 科技成果与市场脱节44-45
  • 4.2.2 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难45
  • 4.2.3 专业性人才缺乏激励制度45-46
  • 4.2.4 科技成果产业化制度不完善46
  • 4.2.5 产业化主体思想认识落后46-48
  • 5 辽宁省科技成果产业化结论与建议48-54
  • 5.1 研究结论48
  • 5.2 对策与建议48-54
  • 5.2.1 引导科技成果贴近市场需求49
  • 5.2.2 拓宽并保障产业化融资渠道49-50
  • 5.2.3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50-51
  • 5.2.4 完善产业化管理制度建设51-52
  • 5.2.5 促进产学研等一体化模式的合作52-53
  • 5.2.6 注重科技中介服务的参与53
  • 5.2.7 创造支柱产业建设环境53-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5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希刚;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运行机制[J];农业科技管理;2000年02期

2 王星星,张征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途径与对策[J];太原科技;2000年01期

3 李忠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难点与对策初探[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年03期

4 马海霞 ,肖容;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如何规避风险[J];中国高校技术市场;2000年10期

5 袁木棋;;创新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教与经济;2001年01期

6 ;河北省工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状况分析及实证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01年01期

7 冯英娟 ,王春芝;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研究[J];技术经济;2002年11期

8 张三香,董川;试论“三张皮”体制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约[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周如美 ,缪粉英;浅谈新时期加速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J];安徽农业;2004年11期

10 王俊清;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如何避免昙花一现[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东;刘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詹慧龙;;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利益主体分析[A];第三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优秀论文集[C];2001年

3 朱照华;;因特网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促进作用[A];2004年度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蒋明麟;;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A];中国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研究论文集[C];2013年

5 程世鹏;彭凤华;施安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论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融资机制[A];多学科在现代农业建设中交叉运用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詹慧龙;胡明文;刘燕;;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利益主体分析[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8 李显军;;发挥科技优势,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南岗区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A];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若涵;江西:整合两亿元资金扶持科技成果产业化[N];中国电子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申明;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的综合体系[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左永刚;首都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启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4 记者 薛婧;哈尔滨力促科技成果产业化[N];黑龙江日报;2012年

5 王秀峰 本报记者 彭溢;我省科技成果产业化蓄增势攒后劲[N];黑龙江日报;2014年

6 记者 徐海星 通讯员 穗府信;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N];广州日报;2014年

7 马明 作者单位: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科技委;谈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施[N];科技日报;2001年

8 毛竹;长沙:产学研结合 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9 省人大常委、长春工业大学教授 邹宽城;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N];吉林日报;2007年

10 熊红莲;科技成果产业化才能化茧成蝶[N];中国企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万金荣;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智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中国区域科技成果产业化评价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2 林洛阳;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评价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3 邹娟梅;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模式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4 易娟娟;校企联合研发机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廖唯超;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6 任雨萌;辽宁省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7 陈雯;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王建刚;兰州化物所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李精一;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行为主体解析及新合作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张彬;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其人文管理[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526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5526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e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