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12:29

  本文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创新型城市 创新能力 主成分分析 线性回归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同时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就国家层面,打造创新型国家成为主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的主旋律就转变为创建创新型城市。到目前为止,国内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已达42个,但由于各个城市创新资源、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创新主体等要素之间的差异,导致各个城市创新的程度不同。因此,进一步推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必须充分了解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状况,全面掌握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创新、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从创新过程与创新要素的角度,将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分为城市的环境支撑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创新效益能力和创新合作能力五个部分,并对其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其次,在综合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的方法构建了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最后在相关课题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以合肥市与长沙、北京、上海等创新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并针对合肥市目前的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 创新能力 主成分分析 线性回归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322;F2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致谢7-10
  • 第一章 绪论10-13
  • 1.1 选题背景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1-12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12-13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概述13-24
  • 2.1 创新型城市内涵概述13-16
  • 2.1.1 创新型城市的提出13
  • 2.1.2 国外关于创新型城市的理论13-15
  • 2.1.3 国内关于创新型城市的理论15-16
  • 2.2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研究概述16-19
  • 2.2.1 创新能力的内涵16-17
  • 2.2.2 城市创新能力内涵的界定17-19
  • 2.3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研究概述19-24
  • 2.3.1 国外关于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研究概述19-20
  • 2.3.2 国内关于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标评价研究概述20-22
  • 2.3.3 创新型城市评价标准和测度方法研究概述22-24
  • 第三章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24-33
  • 3.1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内涵24
  • 3.2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构成24-27
  • 3.2.1 环境支撑能力24
  • 3.2.2 创新投入能力24-25
  • 3.2.3 创新成果转化能力25
  • 3.2.4 创新效益能力25-26
  • 3.2.5 创新合作能力26
  • 3.2.6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26-27
  • 3.3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要素分析27-31
  • 3.3.1 环境支撑能力的要素分析27-28
  • 3.3.2 创新投入能力的要素分析28-29
  • 3.3.3 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的要素分析29
  • 3.3.4 创新效益能力的要素分析29-31
  • 3.3.5 创新合作能力的要素分析31
  • 3.4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分析31-33
  • 3.4.1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城市的发展31-32
  • 3.4.2 城市的发展带动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32-33
  • 第四章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33-38
  • 4.1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33
  • 4.2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3-35
  • 4.2.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33
  • 4.2.2 指标体系设置33-35
  • 4.3 评价模型构建35-38
  • 4.3.1 评价方法的选择35-36
  • 4.3.2 评价模型36-38
  • 第五章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实证分析38-51
  • 5.1 合肥市创新能力实证分析38-46
  • 5.1.1 合肥市创新能力分析38-41
  • 5.1.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41-44
  • 5.1.3 基于线性分析的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44-46
  • 5.2 评价结果分析46-48
  • 5.3 提升合肥市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对策48-51
  • 5.3.1 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完善投融资机制48
  • 5.3.2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48-49
  • 5.3.3 推进体制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49-50
  • 5.3.4 发挥产业优势,加快创新产业载体建设50-51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1-52
  • 6.1 主要结论与研究成果51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51-52
  • 参考文献52-54
  • 附录 I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数据54-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3-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水莲;;企业孵化器与区域创新:文献综述和研究框架[J];商业研究;2011年09期

2 蒋晓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实践和基本模式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0期

3 张树安;李庆阳;;关于发展低碳经济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1期

4 韩江波;蔡兵;;创新型城市:核心要素模型和国外案例研究[J];创新;2008年04期

5 ;关于印发《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推动国有骨干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会商纪要》的通知[J];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6年05期

6 卫华;;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现状及问题分析[J];价格月刊;2008年09期

7 毛蕴诗;戴勇;;OEM、ODM到OBM:新兴经济的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研究[J];经济管理;2006年20期

8 朱孔来;张莹;花迎霞;李静静;亓庆亮;王琳娜;;国内外对创新型城市评价研究现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06期

9 张洁;刘科伟;刘红光;;我国主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11期

10 谢燮正 ,徐明泽;与组织创新同步的技术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军飞;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D];中南大学;2009年

2 傅为忠;区域集群式自主创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玲;焦作市自主创新能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68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568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e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