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评价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评价及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福建省 科技创新能力 持续性评价 德尔菲法 科技贡献率
【摘要】:经济的发展脚步总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逐步迈进,作为已步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而言,如何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部分的福建省,紧紧把握我国积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期,优化全省产业结构,加快提高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及其持续性发展已成当务之急。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就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性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接着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科技贡献率、技术发展阶段测评、科技投入产出现状四个方面进行定量、定性评价与分析。 论文在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发展理论的支撑下,将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福建省省情相结合,构建了一套关于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性水平进行了纵向比较,得出福建省自1998年-2008年的10年间,其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发展水平呈现低速、不稳定发展态势的结论。根据评价结果,对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因素进行了剖析,科技创新潜力方面的影响因子重要性程度排序前后依次为经济支撑力、自然环境支撑力、人力资源支撑力、通讯设施支撑力、交通设施支撑力;相应突出问题表现为科技人才投入总量不足、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能力不强、科研基础条件地区分布不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后劲不足、科技产品商业转化进程缓慢。 在上述各项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福建省要实现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发展,应从依托创新平台建设、调优区域创新环境,依托海西发展新举措、加强区际间联系,立足产学研合作攻关、合力助推福建科技创新,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加科技投入、突出主体、增强科技资源配置水平,推进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拓宽成果转化思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加快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关键词】:福建省 科技创新能力 持续性评价 德尔菲法 科技贡献率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322.7;F224
【目录】:
- 摘要10-11
- ABSTRACT11-12
- 1 绪论12-26
- 1.1 研究背景12-14
- 1.2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14-16
- 1.3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性研究16-21
- 1.3.1 区域性科技创新能力16
- 1.3.2 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16-17
- 1.3.3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17-18
- 1.3.4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研究18
- 1.3.5 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方法18-19
- 1.3.6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19-21
- 1.4 研究意义21-22
- 1.5 研究方法22-25
- 1.5.1 综合评价法22
- 1.5.2 层次分析法22-23
- 1.5.3 综合加权法23
- 1.5.4 综合指数评价23-25
- 1.6 技术路线25-26
- 2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26-40
- 2.1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26-28
- 2.2 福建省科技贡献率发展阶段测评28-32
- 2.2.1 科技进步增长速度模型及测算29-30
- 2.2.2 STP、TF和TL贡献率模型及测算30-31
- 2.2.3 福建省科技贡献率水平分析31-32
- 2.3 福建省新技术发展阶段测评32-36
- 2.3.1 福建省专利授权数统计与分析32-34
- 2.3.2 福建省新技术发展情况34-36
- 2.4 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现状36-40
- 2.4.1 科技投入现状36-38
- 2.4.2 R&D投入现状38-39
- 2.4.3 科技产出现状39-40
- 3 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40-47
- 3.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40-41
- 3.1.1 系统性原则40
- 3.1.2 科学性原则40
- 3.1.3 可比性原则40-41
- 3.1.4 可行性原则41
- 3.1.5 协调性原则41
- 3.1.6 简明性原则41
- 3.2 指标体系的设置与量化识别41-47
- 3.2.1 指标体系的设置41-43
- 3.2.2 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指标体系原始数据43-47
- 4 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评价与实证分析47-66
- 4.1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47-50
- 4.1.1 缺失数据的处理47
- 4.1.2 无量纲化处理47-48
- 4.1.3 归一化统计值48-50
-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50-57
- 4.2.1 层次分析(AHP)法的基本流程及原理50-51
- 4.2.2 判断矩阵的构造51-52
- 4.2.3 判断矩阵的精度52-53
- 4.2.4 判断矩阵的求解53-57
- 4.3 多目标线性加权综合测算可持续性指数57-60
- 4.4 评估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发展的状态和特征60-63
- 4.4.1 运用水平指数(LI)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状态60
- 4.4.2 运用协调指数(CI)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状态60-62
- 4.4.3 运用发展指数(DI)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动化状态62-63
- 4.5 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状态综合评价结论63-66
- 4.6 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发展影响因素分析66
- 5 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6-69
- 5.1 全省科技人才投入总量不足66
- 5.2 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能力不强66-67
- 5.3 科研基础条件地区分布不均67
- 5.4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后劲不足67-68
- 5.5 科技产品商业转化进程缓慢68-69
- 6 推动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发展的对策69-79
- 6.1 依托创新平台建设,调优区域创新环境69-70
- 6.2 依托海西发展新举措,加强区际间联系70-72
- 6.2.1 加强闽台科技合作,提高科技创新水平70-71
- 6.2.2 协调省域科技发展,共建创新型城市71-72
- 6.3 立足产学研合作攻关,合力助推福建科技创新72-74
- 6.3.1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72
- 6.3.2 优化人才结构,强化人才聘用流动机制72-73
- 6.3.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73
- 6.3.4 推进科技创新人才输送工程73
- 6.3.5 构建多元化科技转化渠道73-74
- 6.4 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74
- 6.5 增加科技投入、突出主体,增强科技资源配置水平74-75
- 6.5.1 集聚高新产业75
- 6.5.2 计划模式创新75
- 6.5.3 构建风投体系75
- 6.6 推进三区融合,联动发展75-77
- 6.7 拓宽成果转化思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77-79
- 6.7.1 推进科研机构市场化运营77
- 6.7.2 加强科技创新的服务平台建设77-79
- 参考文献79-83
- 附表83-92
- 附注92-93
- 致谢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中和;;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评价及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刘辉;林明珠;;上海科技能力评价与创新型城市建设[J];北方经济;2009年21期
3 李娇;胡宝贵;;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魏光兴;黄婷;;区域科技支持能力的构成体系及其评价[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5 谷国锋,滕福星;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4期
6 吴晓蕾;马欢;宁莉;;通过科技创新化解贸易纠纷[J];大经贸;2009年11期
7 王为民,邵云飞,唐小我;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3期
8 贾绍凤,毛汉英;国外可持续发展度量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6期
9 张良强;刘荧;;福建省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分析与优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周世举,曾五一;区域科技进步综合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志强;连云港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及评估体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盛敏之;杭州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魏彦莉;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分析与实证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591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59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