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奖励体系的缺欠——基于中美国际科技奖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科技奖励体系的缺欠——基于中美国际科技奖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美科技奖励体系 国际科技奖 缺欠 比较研究 案例研究
【摘要】:国际科技奖是面向全球设立的经常性的科学技术奖,没有国家、种族、性别、肤色的限制。美国是科技强国,也是设立国际科技奖最多的国家。多年来,美国设立的国际科技奖不仅激励了全球的科学精英,而且对优化奖励体系的社会分层,提升国际影响力,促进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的科技活动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国际化进程之中,但科技奖励体系并未与国际接轨,国际科技奖的设置就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采用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中美科技奖励体系中国际奖设置情况的比较,剖析我国科技奖励体系存在的欠缺,并提出改进建议。文章对完善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物资部;
【关键词】: 中美科技奖励体系 国际科技奖 缺欠 比较研究 案例研究
【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软课题研究项目(GJHZ1208)
【分类号】:G322
【正文快照】: 国际科学技术奖(简称国际奖)是指由政府、民间机构(学术组织、基金会、企业等)或个人设立的对在促进世界科技、福祉人类的科学技术及相关活动中做出杰出成就的人或组织的奖励,其特点是没有国家、种族、性别、肤色的限制[1]。2015年,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荣获世界顶级科技奖,成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晓鸣;马治国;宋生辉;;我国外籍人士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完善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13期
2 吴昕芸;吴效刚;吴琴;;我国科技奖励设奖与科技发达国家的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21期
3 本刊通讯员;;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年01期
4 李强;钟书华;;国外科技奖励“激励-竞争机制”研究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12期
5 徐顽强;熊小刚;李华君;;当代国际科技奖的发展、改革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2期
6 陈海东;柯资能;丁兆君;;中美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比较研究[J];科技导报;2007年15期
7 徐安;傅继阳;赵若红;;中美科技奖励体系的对比研究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昆仑;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利;汪飚翔;耿雁;;中国科技奖励体系的缺欠——基于中美国际科技奖的比较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6年05期
2 郭翔;;浅谈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现状及完善措施[J];科技展望;2015年34期
3 许鹏;;关于“科技馆发展奖”品牌化发展的思考[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5年04期
4 张得才;龙春阳;夏雪;;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高校科研激励政策改进[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03期
5 张得才;龙春阳;夏雪;;高校科研激励政策的偏差及改进:新制度经济视角的考量[J];教育财会研究;2015年02期
6 张得才;龙春阳;王历荣;;高校科研激励政策设计原则的偏差及伦理化改进[J];嘉兴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7 张垒;;科技奖励与知识产权制度协同创新作用[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4年03期
8 张楠;;从菠萝科学奖的发展经验探析民间科技奖项的改革方向[J];学会;2014年02期
9 张燕;吴南中;;基于六力联动的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10 张陆;王研;;中美科学共同体设立科技奖励比较——以中国科协和美国科促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2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夏文华;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2 赵小平;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D];山西大学;2012年
3 熊小刚;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运行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颜;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保安;唐代河东地区科学技术文化源流汇考[D];山西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效刚;吴靖;;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瓶颈”问题[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年06期
2 吴先华;郭际;陈涛;;科技人员薪酬激励状况的实证调查与政策建议—以江苏省徐州、扬州和常州三城市为例[J];科研管理;2011年03期
3 徐顽强;熊小刚;;我国非政府科技奖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及对策[J];科学学研究;2010年11期
4 徐顽强;熊小刚;李月;;科研人员申报社会力量科技奖励的意愿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年04期
5 阮冰琰;;中外科技奖励制度差异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8期
6 姚昆仑;;20世纪全球科技奖励的发展及特点分析[J];中国科技奖励;2008年02期
7 王丽华;;完善我国捐赠人税收优惠制度的法律思考[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王殿华;;我国科技传播体系的缺陷与民间力量崛起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6年06期
9 徐安;傅继阳;赵若红;;中美科技奖励体系的对比研究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4期
10 钟书华,王炎坤;我国科技个人奖设置探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珍;关于民间科技奖励的几个问题[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0年02期
2 ;科技部出台科技奖励实施细则[J];测控技术;2000年01期
3 贾丰;创造良好的社会激励环境 发挥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励的作用[J];中国科技奖励;2000年01期
4 张莉;科技奖励与科学家内部分层与流动[J];中国科技奖励;2000年04期
5 ;部分国家政府科技奖励一览表[J];科技智囊;2001年03期
6 邓廿庆,卞修凡;科技奖励与成果转化的思考[J];安徽科技;2002年10期
7 孟渠成,曹红艳,胡隆菊;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积极作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北京市颁布实施科技奖励新办法[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2年03期
9 尚宇红,严卫宏;我国科技奖励体系的结构分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04期
10 陈fE;青岛以科技奖励激活创新体系[J];科技成果纵横;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大跃;王衡;;实践科技奖励创新,加速成果转化进程[A];医学科研管理前沿与实务研讨班论文集[C];2009年
2 ;政府为主的科技奖励体制亟待调整[A];2010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汇编[C];2010年
3 尚智丛;唐素琴;杨辉;;我国社会科技奖励调查分析[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4 王玲;;科技奖励与成果管理[A];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张楠;;中国非政府科普奖项探析[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杨念明邋通讯员 刘波 刘一帆 实习生 谢庆;7项目被取消科技奖励申报资格[N];湖北日报;2008年
2 记者 王宇;马大龙委员:精简部门和地方的科技奖励[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记者 李新龙 通讯员 陶建康 傅丽枫;科技奖励“湖北经验”获高度评价[N];湖北日报;2012年
4 杞人;广东科技奖励导向鲜明呈五大亮点[N];科技日报;2013年
5 记者 华谦;我市去年获11项省级以上科技奖励[N];平顶山日报;2013年
6 记者 镡立勇;我省科技奖励呈现5大特点[N];河北经济日报;2013年
7 喻思娈;提高科技奖励溢出效应[N];人民日报;2013年
8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婧如;科技奖励成我市创新生态缩影[N];深圳特区报;2013年
9 记者 熊燕;我省创新科技奖励评审办法[N];云南日报;2013年
10 刘信;科技奖励改革 深圳推出新规[N];中国质量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玮;科技奖励立体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赵东伟;科技奖励失范的直接制度分析[D];重庆大学;2006年
3 朱玲;我国现行科技奖励机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4 汪丽琼;政府科技奖励与非政府科技奖励的协同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胡杰;新时期我国科技奖励政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严波;知识产权对科技奖励的影响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63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663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