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合肥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合肥试验区 自主创新能力 因子分析 熵值法 评价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能力已逐渐体现了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因而,自主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各国为争夺世界资源,不断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也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置于战略高度。近年党中央高度重视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2008年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随后正式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将安徽打造成为承接沿海地区的前沿地带。本文对合肥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在研究相关课题和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合肥试验区自主创新现状并将其与全省以及芜湖、蚌埠进行比较,总体反映试验区近年的建设情况。其次,通过分析影响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根据现状分析结果,从产业水平、科技能力、知识储备和支撑体系四个方面设置区域自主创新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次,结合设置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和熵值法对江浙部分城市、中部六市等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合肥试验区的自主创新综合能力不及无锡、武汉等城市,但强于太原、温州等城市。接着,根据试验区的现状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总结出试验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创新投入不足和科技活动人员欠缺等问题。最后,本文提出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和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等增强合肥试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合肥试验区 自主创新能力 因子分析 熵值法 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G32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致谢8-13
- 第一章 绪论13-17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3-14
- 1.1.1 研究背景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14-15
- 1.2.1 研究思路14-15
- 1.2.2 研究内容15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5-17
- 1.3.1 研究方法15-16
- 1.3.2 本文创新点16-17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17-21
- 2.1 自主创新的内涵17
- 2.2 自主创新能力17-19
- 2.2.1 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17-18
- 2.2.2 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18-19
- 2.3 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19
- 2.4 创新型城市19-21
- 第三章 合肥试验区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21-33
- 3.1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基本情况21
- 3.2 合肥试验区发展的现状分析21-28
- 3.2.1 整体经济发展状况21-24
- 3.2.2 企业创新成果状况24-26
- 3.2.3 体制机制创新状况26-28
- 3.3 合肥试验区与全省及芜湖、蚌埠的比较28-32
- 3.3.1 产业成果比较28-29
- 3.3.2 科技成果比较29-30
- 3.3.3 人才成果比较30-31
- 3.3.4 改革成果比较31-32
- 3.4 合肥市试验区建设面临的问题32-33
- 3.4.1 经济总量有限,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32
- 3.4.2 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32
- 3.4.3 研发技术人才欠缺,人才资源不足32
- 3.4.4 环境建设能力较弱,创新支撑体系仍需完善32-33
- 第四章 合肥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33-57
- 4.1 合肥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3-38
- 4.1.1 影响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33-34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34
-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4-38
- 4.2 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确定38-39
- 4.3 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39-57
- 4.3.1 数据来源与整理39-40
- 4.3.2 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40-53
- 4.3.3 评价结果与分析53-57
- 第五章 提升合肥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57-60
- 5.1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速经济转型57
- 5.1.1 强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57
- 5.1.2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57
- 5.2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聚集转化57-58
- 5.2.1 继续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57-58
- 5.2.2 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58
- 5.3 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打造创新人才高地58-59
- 5.3.1 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58
- 5.3.2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58-59
- 5.4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9-60
- 5.4.1 不断提升创新支撑能力59
- 5.4.2 推动创新服务环境建设59-60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0-62
- 6.1 主要结论60-61
- 6.2 研究展望61-62
- 参考文献62-65
- 附录65-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66-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雄梅;;浅谈老企业在新形势下的自主创新[J];中国金属通报;2011年30期
2 杜烈军;;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支撑[J];工程机械;2011年08期
3 方太升;陈泰;;自主创新 风景这边独好[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1年02期
4 周琳;;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财会通讯;2011年23期
5 本刊评论员;;“转方式”关键在于自主创新[J];中国工程咨询;2011年05期
6 魏华飞;;知识共享型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解读[J];企业研究;2011年13期
7 杨超;;创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机制建设[J];世纪行;2011年08期
8 赵晓波;;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创新——发挥综合优势 自主创新 打造核心竞争力[J];智能建筑;2009年01期
9 焦泉;;论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教育[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吴瑞;;自主创新——把握变革年代的生存之本[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会恒;;综合配套改革的动力缺失——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陈贤;;毕节试验区文化价值观透析——论毕节试验区改革试验的文化成果[A];历史的必然选择——毕节试验区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杨兴举;;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毕节试验区实现跨越式发展[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二)[C];2004年
4 谭齐贤;;二十年看毕节试验区的特殊意义和价值[A];历史的必然选择——毕节试验区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国家统计局:提出衡量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4大指标[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6 臧学英;;借鉴深圳、浦东成功经验,努力提升滨海新区自主创新能力[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7 陶纪明;;完善创新环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A];首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徐统仁;张永清;;自主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支撑和战略基点[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9 王钦;;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基本理论、实践选择与案例研究[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臧学英;;借鉴深圳、浦东成功经验,努力提升滨海新区自主创新能力[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合肥市社科联 宋雁冰;加快推进合芜蚌试验区建设研讨会综述[N];安徽日报;2009年
2 见习记者 段健蓉;综改试验区必须图创新[N];湖南经济报;2007年
3 宋文明;科技破题 合肥欲争“第六特区”[N];中国经营报;2008年
4 本期执笔:沈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5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赵彭生 马恩兵;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报告[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6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赵彭生、马恩兵;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报告[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7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赵彭生 马恩兵;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报告[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8 通讯员 陈国顺 记者 张淑芹;宁夏举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N];科技日报;2005年
9 记者 孙琳;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N];四川日报;2005年
10 延吉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经济发展[N];石油管道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桂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陈雅兰;原始性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操龙灿;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4 艾冰;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的关系及效果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夏亚民;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郭红卫;经济增长视角下的中国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7 王锋正;生态经济视角下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机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8 李华威;知识产权优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李跃;上海生物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10 詹长春;技术能力与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燕;合肥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2 朱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3 刘婷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汪子棋;构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经支持体系[D];兰州大学;2008年
5 刘媛;哈尔滨市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6 梁剑;我国铁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7 王淑云;政府采购政策与自主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8 胡翼琼;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张昊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政策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李珊珊;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94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694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