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与成都市自主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4 07:03
本文关键词:武汉市与成都市自主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摘要】: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科技实力和竞争能力,武汉市和成都市长期以来一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市科技和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并以此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使区域经济建设走向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道路。本文在分析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和各要素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熵权法从整体、工业行业、企业三个层面对武汉市与成都市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整体层面选取2007—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两市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武汉市除2008年外的其他年份都比成都市同年水平高,但两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工业行业层面运用2008、2010、2012三年的面板数据进行评价,武汉市工业行业总体自主创新能力比成都市强,并且两市的工业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绝对差距呈缩小的趋势,在工业行业中,武汉市有27个分类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成都市强;企业层面运用2012年截面数据进行评价,武汉市的大型、小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成都市强,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成都市弱。然后,对武汉市与成都市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进行分解分析,在分别计算出整体、工业行业、企业三个层面的四个一级指标对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度的基础上,对两市三个层面的自主创新能力按四个一级指标分解后进行比较分析,在2007-2012年两市整体层面的比较中,武汉市的知识获取能力、区域创新绩效比成都市同年水平强,知识创造能力、区域创新环境弱于成都市同年水平;在2008、2010、2012年两市工业行业层面的比较中,武汉市的知识投入能力、创新活动能力、行业创新绩效均比成都市强,但创新转化能力比成都市弱;在2012年两市企业层面的比较中,武汉市的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资源能力在三类企业中均比成都市强,只有中型创新转化能力比成都市弱。最后,依据与成都市相比得出的促进和阻碍武汉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吸收国内外中心城市完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功经验,并直接借鉴成都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从完善创新投入调控政策、完善创新转化促进政策、完善创新环境优化政策三个方面提出九条进一步提升武汉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 熵权法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99.27;G322.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一、引言15-23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15-16
- 1. 研究背景15
- 2. 研究意义15-16
- (二) 文献综述16-20
- 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文献16-18
- 2.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相关文献18-20
- (三) 研究方法与内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20-23
- 1. 研究方法与内容20-21
- 2.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21-23
- 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体系23-33
- (一)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23-26
- 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要素23-24
- 2.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层次要素24
- 3.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24-26
- (二) 区域多层次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26-33
- 1. 整体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26-28
- 2. 工业行业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28-30
- 3. 企业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30-33
- 三、武汉市和成都市多层次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33-45
- (一) 武汉市与成都市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33-34
- (二) 武汉市与成都市整体层面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34-37
- (三) 武汉市与成都市工业行业层面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37-42
- 1. 武汉市与成都市工业行业总体层面自主创新能力评价37-40
- 2. 武汉市与成都市工业行业分类自主创新能力评价40-42
- (四) 武汉市与成都市企业层面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42-45
- 四、武汉市与成都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45-55
- (一) 武汉市与成都市整体层面自主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45-48
- (二) 武汉市与成都市工业行业层面自主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48-52
- (三) 武汉市与成都市企业层面自主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52-55
- 五、进一步提高武汉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55-63
- (一) 完善武汉市自主创新投入调控政策55-57
- 1. 加大自主创新活动投入力度56-57
- 2. 加强自主创新人才投入力度57
- (二) 完善武汉市自主创新转化促进政策57-60
- 1. 加强产学研合作57-58
- 2. 完善技术交易市场58-59
- 3. 提升中介机构创新服务能力59-60
- (三) 完善武汉市自主创新环境优化政策60-63
- 1. 建立高效政府服务环境60
- 2. 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60-61
- 3. 建立良性竞争的人才环境61
- 4. 营造社会创新文化环境61-63
- 参考文献63-66
- 附录66-73
- 附录1:统计数据66-72
- 附录2: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72-73
- 致谢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鹏程;孔德玲;;泛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比较与创新体系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杨晔;;我国各省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基于投入产出绩效视角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8年06期
3 张军涛;陈蕾;;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创新系统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04期
4 赵林海;;区域自主创新能力递阶模糊积分评价模型及应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吕品;范家琦;;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J];技术经济;2010年07期
6 薛风平;;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06期
7 孙冰;王为;;基于多元对应分析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5期
8 孙斐;黄卉;辛江龙;;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04期
9 白嘉;;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比较[J];科学管理研究;2012年01期
10 宋河发;穆荣平;;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729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729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