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公民的网络监督权利
发布时间:2017-08-29 08:06
本文关键词:试论我国公民的网络监督权利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逐渐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角落,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如人们的工作、学习、政治参与等方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快速与便捷,使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更加复杂、多变。当网络作为公民参政、行使权利的一种新手段时,导致传统公民权利的内容、行使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参政议政,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评论国家方针政策的利弊;通过网络,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公务活动,及时发表自己的批评和建议,揭露社会的腐败现象,便捷地行使监督权。近年来因网络监督而揭发的腐败案件比比皆是,典型的是抽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件”。网络的匿名性、自主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给人民当家作主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但是,网络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法律问题,如“网络诽谤”引发的跨省大追捕、“人肉搜索”中寻找信息与他人隐私保护的冲突、网络色情信息泛滥等问题。这些表明了网络时代公民权利行使的混乱,传统法律面临网络技术发展的挑战,因此,网络时代如何保障公民权利的行使是立法者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试从宪法上公民权的角度,以公民的言论自由和监督权为基础,分析网络作为公民权利行使的一种新渠道新手段即网络监督,它是民主政治和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因此保障公民的网络监督,寻求在权利与权力之间、权利与责任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从而实现公民与国家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本文的结构部分如下: 引言部分介绍了网络监督的社会现实,分析当前学者对网络监督的研究现状,观点不一,内容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本文试从公民权的角度,系统性地阐述了我国公民的网络监督权利。 第一部分首先提出网络监督的定义,接着区分网络监督与传统监督方式的共性与不同点,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监督产生的原因:传统监督方式不畅;网络传播发达便捷;公民维权意识提高;参政议政热情增加;贪污腐败民怨众怒。 第二部分从公民权的角度阐述了网络监督权利存在的宪法基础,网络监督权的行使,一方面是公民言论自由的延伸与扩张,是一种新渠道;另一方面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新形式新手段。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阐述了我国公民的网络监督权利中目前任然存在一些问题:网络监督权的滥用;国家权力不当干预;网络监督与网络诽谤如“吴鹏诽谤案”闹得全国纷纷扬扬,指责声不断,在分析了网络监督与网络诽谤二者混淆的原因的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网络监督与隐私权的关系,在网络时代,隐私权又称数据隐私权,它主要是指“公民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数据、信息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精神性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的秘密的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的一种权利。”它与传统的隐私权是不同的,是传统隐私权的发展。因此既要保障公民的网络监督又要禁止侵犯公民的隐私是一个两难问题,文中提出了在遵循利益平衡原则情况下,从法律、技术、道德方面可以构建一个平衡机制,以此来解决这一问题。接着分析了网络监督与网络监管的冲突实质及如何解决;最后是实名制问题,文中先解释实名制的含义,并在分析当前学者对实行“实名制”态度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实名制”实施的危害性。 第四部分阐述网络监督权利的保障。首先介绍网络保障的原则即尊重网络自由原则、最少限制原则和权利保护优于权利规制原则,这些原则都是基于人类的最基本权利—自由,自由是人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社会文明发展的表现。接着从立法层面阐述了国外一些有关网络监督权利保障与管理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网络立法,结合自己的国情来如何制定法律保障公民的网络监督权利。
【关键词】:网络监督 网络诽谤 网络监管 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316
【目录】:
- 摘要4-8
- 引言8-10
- 第一章 网络监督的定义与产生原因10-19
- 一、网络监督的定义10-11
- 二、网络监督与传统监督模式的共性和区别11-13
- (一) 网络监督与传统监督模式的共性12
- (二) 网络监督与传统监督模式的区别12-13
- 三、网络监督产生的原因13-19
- (一) 传统监督方式不畅乏力13-14
- (二) 网络传播发达便捷14-15
- (三) 公民维权意识提高15-16
- (四) 参政议政热情增加16-17
- (五) 贪污腐败民怨众怒17-19
- 第二章 网络监督的公民权思考19-24
- 一、网络监督的性质19
- 二、网络监督与言论自由的行使19-21
- (一) 言论自由19-20
- (二) 网络监督是言论自由的新渠道20-21
- 三、网络监督与监督权的行使21-24
- (一) 监督权的内涵21-22
- (二) 网络监督是监督权的新方式22-24
- 第三章 网络监督权利中存在的问题24-39
- 一、网络监督的滥用24-25
- 二、国家权力不当干预25-26
- 三、网络监督与网络诽谤26-29
- (一) 网络诽谤26-27
- (二) 二者混淆原因的分析及对策27-29
- 四、网络监督与隐私权29-32
- (一) 隐私权29
- (二) 网络监督下的隐私权29-32
- 五、网络监督与网络监管的冲突32-35
- (一) 网络监管33
- (二) 网络监督与网络监管冲突的解决尝试33-35
- 六、实名制35-39
- (一) 网络实名制的概念35
- (二) 网络实名制的争论35-36
- (三) 网络实名制实施的危害性36-39
- 第四章 网络监督的立法保障39-46
- 一、保障原则39-41
- (一) 尊重网络自由原则39-40
- (二) 最少限制原则40
- (三) 权利保护优于权利规制原则40-41
- 二、网络监督的立法保障41-46
- (一) 发达国家对网络监督的立法保障与管理41-43
- (二) 我国网络监督立法保障的探讨43-46
-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0
- 后记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健;;言论自由及其限度[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2 王迁;论BBS的法律管制制度[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3 李乾宝;;网络监督的法律特征[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韦静;;网络监督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邱兴琼;李咏;;公民言论自由权的司法保护——基于“黄静”案探析网络言论自由权[J];法制与社会;2009年09期
6 刘谦;;从“天价香烟”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J];华章;2009年07期
7 相丽玲;曹平;武晓霞;;试析我国个人数据法律保护的趋势[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年02期
8 李忠;因特网与言论自由的保护[J];法学论坛;2002年01期
9 刘琳t,
本文编号:752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752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