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形象的公众认知实证研究及其反思
本文关键词:科学家形象的公众认知实证研究及其反思
更多相关文章: 科技传播 科学家形象 公众认知 媒体 社会建构
【摘要】:科学传播的不仅是科学的知识和技术,还包括科学家的形象。科学家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科学的形象,公众对于科学家的理解和认知影响着公众对于科学的理解,以及公众的科技素养。同时,科学家也是科学传播的重要力量,在科学传播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公众对于科学家的形象普遍存在着误读,不仅对于科学家概念的理解是宽泛而模糊的,而且对科学家形象的认知也存在着较大的失真度,其中存在着科学家形象及其认知的刻板化、神圣化、扭曲化、庸俗化和逐利化等问题。尤其是随着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的转化,科学研究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部分公众却没有及时认识到这种变化,对科学家形象的认知受到刻板成见的影响。这种对于科学家形象的认知不仅影响公众对于科技的理解,也影响着公众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热情。调查发现,公众的科学家形象主要来源是大众媒体,并通过媒体、科学家和公众的三方互动,共同建构了科学家形象,公众在多种方式的科学家形象认知过程中形成了最终的科学家印象。本文站在公众的立场,以科学家形象的公众认知调查为基础,对科学家形象及其认知的形成过程进行理性分析,发现科学家形象形成的建构机制。通过分析科学形象及其公众认知的建构性特点及其局限性,发现其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目的在于促进科学家形象建构中的三方互动,充分发挥科学家、媒体和受众在科学家形象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促进科技传播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传播 科学家形象 公众认知 媒体 社会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316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9-10
- 1.1.1 问题提出9-10
- 1.1.2 选题意义10
- 1.2 文献综述10-14
- 1.2.1 科学家形象的相关研究10-12
- 1.2.2 媒体在科学传播中作用的相关研究12
- 1.2.3 科学家在科学传播中作用的相关研究12-13
- 1.2.4 文献评析13-14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4-15
- 1.3.1 研究思路14
- 1.3.2 研究方法14-15
- 1.4 论文的创新点15-16
- 第2章 科学家形象及其科技传播意义16-19
- 2.1 科学家形象的概念界定16-17
- 2.1.1 对“科学家”的理解16-17
- 2.1.2 科学家形象的概念17
- 2.2 科学家形象的科技传播意义17-19
- 2.2.1 科学家形象对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17-18
- 2.2.2 科学家形象影响科学的后继发展18-19
- 第3章 科学家形象公众认知的实证分析19-35
- 3.1 科学家形象的公众认知实证研究的理论前提19-20
- 3.1.1 科学家形象公众认知的涵义解析19
- 3.1.2 科学家公众形象认知问卷设计的理论假设19
- 3.1.3 科学家公众形象认知问卷设计思路19-20
- 3.2 科学家形象公众认知问卷调查的施测情况20-21
- 3.3 科学家形象公众认知问卷调查结果分析21-30
- 3.3.1 公众对科学家的生活认知21-24
- 3.3.2 公众对科学家的工作认知24-28
- 3.3.3 公众认知科学家的途径28-29
- 3.3.4 公众从事科研意愿29-30
- 3.4 科学家形象的公众认知实证研究结论30-35
- 3.4.1 公众对科学家生活的认知倾向性与客观性并存30-31
- 3.4.2 公众对科学家工作方式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不够全面31-33
- 3.4.3 公众认知科学家的途径是多元化的33
- 3.4.4 公众从事科研活动的意愿随年龄递减33-35
- 第4章 科学家形象的公众认知实证研究之反思35-44
- 4.1 科学家形象的建构性特点35-37
- 4.1.1 媒体在科学家形象形成中的作用36-37
- 4.1.2 科学家在自身形象形成中的作用37
- 4.1.3 公众在科学家形象形成中的作用37
- 4.2 科学家形象及其公众认知中存在的问题37-44
- 4.2.1 科学家形象及其认知的刻板化38-39
- 4.2.2 科学家形象及其认知的神圣化39-40
- 4.2.3 科学家形象及其认知的扭曲化40-42
- 4.2.4 科学家形象及其认知的庸俗化42
- 4.2.5 科学家形象及其认知的逐利化42-44
- 第5章 科学家形象的建构性局限及其超越44-51
- 5.1 科学家形象建构性特点的局限44-47
- 5.1.1 科学家形象建构的个人局限性44-46
- 5.1.2 科学家形象建构的间接性46-47
- 5.1.3 科学家形象建构的单向性47
- 5.1.4 科学家形象建构的抽象性47
- 5.2 促进科学家公众形象的动态建构47-51
- 5.2.1 促进科学家形象建构平衡的三方互动48
- 5.2.2 科学家形象自我认知的转化48-49
- 5.2.3 媒体科学家形象塑造的强化49
- 5.2.4 公众科学家形象获知的深化49-51
- 第6章 结论51-52
- 6.1 对科学家角色的重新定位51
- 6.2 科学家形象科技传播意义的进一步论证51
- 6.3 三方合作是促进科学家形象建构的有途径51-52
- 参考文献52-55
- 附录A 公众科学家形象认知问卷调查55-58
- 附录B 关于科学家概念的访谈提纲58-60
- 致谢60-61
- 作者简介61-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2002中国十大公众认知商标”有奖问卷[J];中华商标;2003年03期
2 芫卉;;我们的城市 我们的世博——读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公众认知度报告[J];上海质量;2009年04期
3 艾志强;沈元军;;科技风险与公众认知的关系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4 中国八大城市食品安全公众认知度调查课题组;;我国八大城市食品安全公众认知度调查报告[J];质量与标准化;2012年12期
5 ;名牌如何分类(上)?[J];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6 程建平;正确认识公众认知现象 重塑河南良好整体形象──关于快速提升河南形象的若干策略[J];决策探索;2002年02期
7 王俭;;国企的社会责任与公众认知[J];企业导报;2013年15期
8 黄小芳;邰俊;吴阿娜;张宏伟;;民族旅游地的旅游景观特征与社会公众认知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年04期
9 雍虎;;上海市民对办好世博会有信心——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公众认知度调查报告[J];上海质量;2009年04期
10 费心怡;崔树银;;公众对“时间银行”认知和参与的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3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编者的话:[A];关爱生命,,远离邪教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本报记者 高嵩 整理;保险业的责任与担当亟须被公众认知[N];中国保险报;2014年
2 清风;改写药价虚高的公众认知[N];医药经济报;2013年
3 记者 丁燕;政府网站公众认知度满意度需提高[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4 陈学慧;消弭公众认知“鸿沟”[N];经济日报;2013年
5 赵翔;引导公众认知海洋需要彰显特色[N];中国海洋报;2014年
6 李道军;权力的本性[N];法制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吴晓燕;云南与南亚旅游合作板块现雏形[N];云南日报;2009年
8 杨绍福;换个标准评价大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珏;基于公众认知的雾霾议题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罗益清;岩画的保护与公众认知[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3 邢佳妮;科学家形象的公众认知实证研究及其反思[D];东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93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79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