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创新体系:基本框架、主要特征与经验启示
本文关键词:美国创新体系:基本框架、主要特征与经验启示
【摘要】:美国一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国家,也是创新成果最多的国家。美国在创新型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美国社会崇尚冒险与创新,这不仅体现在美国的创新实践中,还体现在美国的风险投资机制中。美国高度发达的教育体系以及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为美国创新体制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续储备。美国创新体系的内容和特点,对我国创新体制的发展可提供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美国 国家创新体系 创新主体
【分类号】:F204;G327.12
【正文快照】: 0003-11根据OECD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是指,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及中介组成的为创造、储备及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1。国家创新体系呈现出网状的结构,主要行为主体是政府、企业、大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坚;;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的融合——美国硅谷模式的分析与启示[J];国际商务研究;2006年03期
2 林海芬;苏敬勤;;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评介及启示[J];管理学报;2010年04期
3 龚晓青;;美国企业管理的学习与借鉴[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张向前;银丽萍;;美国创新型人才开发及启示[J];第一资源;2013年02期
5 郭凤典,张梅珍;美国大企业创新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09期
6 张俊芳;雷家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理论与政策并行[J];科研管理;2009年04期
7 李中国;皮国萃;;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进展与趋势[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23期
8 刘硕;李治堂;;创新型城市建设国际比较及启示[J];科研管理;2013年S1期
9 郭淡泊;雷家殨;张俊芳;彭勃;;国家创新体系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李洁;;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政策、管理与政府功能创新[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洪波;[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儒博;创新模式研究及其国际比较[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冰;美国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及其作用机制[D];复旦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其荣;“凡事都有可能”——美国硅谷文化探幽[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2 任蕾;;美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探析[J];北方经济;2012年08期
3 张翠芳;;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潘忠志;张毅;钱宇;;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风险分散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09年09期
5 常丽;;提升辽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J];科技和产业;2008年02期
6 徐晓曼;杨健;;我国风险投资创新发展的制度文化环境[J];东岳论丛;2008年04期
7 陈端;;中小企业创新与促进就业[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南京市公安局课题组;;中国现阶段“社会人”管理初探[J];公安研究;2007年10期
9 吴维力;;加快科技、金融、产业融合,促进广东转型升级[J];广东科技;2011年24期
10 梁凤霞;;面向市场培养有特色的创新型人才[J];管理观察;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健;;从金融运行机制的角度谈科技工业园的国内外比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刘本玲;;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本玲;;浅谈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胡义;;试析政府组织发展与职能健全的路径——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任元彪;;原始创新动力问题探讨[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6 李洁;;2007年美中风险投资趋势——兼论江苏风险投资发展对策[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孙东;;我国财政科技资金绩效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超效率DEA-Tobit模型[A];2014年中国审计学会公共资金绩效审计研讨会——江苏省送审论文[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国;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孙韬;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褚萍;中国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斌;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投资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何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王晓策;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需结构失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李廷勇;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测度与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8 全裕吉;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及其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9 隋忠诚;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国际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冯英娟;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形成及提升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松涛;试论基层政府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和服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翟羽;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韦韦;基于产业功能区的企业间创新网络合作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4 卢小周;广东公共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李梓萌;美国出口倍增战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外交学院;2011年
6 冯明波;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研究[D];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1年
7 林昀;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赵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锦;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丹;海归创业地点选择倾向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李志军;;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 问题及其成因[J];财经界;2007年03期
2 王春法;潘铁;;美国吸引国外科技人才的政策及其启示[J];创新科技;2007年07期
3 卢进南;;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6期
4 曾磊;石忠国;李天柱;;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的起源及应对方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02期
5 仇向洋;硅谷成功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彭智敏;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六大瓶颈[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7 陈其荣;技术创新的哲学视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刘红梅;;美国人才开放战略及其启示[J];发展研究;2011年04期
9 赵树宽;许超;王嘉嘉;;典型国家创新体系的对比分析及启示[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3期
10 孙旭东,陈伟;美、日两国技术创新战略的比较与启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王彬;企业创新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胡昱;企业创新体系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张丹华;技术创新战略的理性思考与模式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旭东;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区域技术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廖少纲;自主创新软环境系统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牟仁艳;产品—产业—区域创新的路径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张旭明;产业集群持续成长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刘汶荣;技术创新机制的系统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孙启贵;技术与社会的创新及其协同演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婵;发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和经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福涛;钟书华;;创新集群政策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7期
2 龙开元;;创新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12期
3 龙开元;;创新集群的发生模型与演进过程[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12期
4 姜维军;张见超;;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动力博弈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2期
5 王炳富;刘芳;;创新集群内知识转移的模式与特点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16期
6 李北伟;董微微;富金鑫;;中国情境下创新集群建设模式探析[J];中国软科学;2012年11期
7 陈光华;王建冬;郭明军;;中美俄创新集群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3年06期
8 陈剑锋,凌丹,万君康;企业间技术创新集群与知识集成分析[J];科研管理;2001年05期
9 吴琼,郎锡君,吴海西;率先创新与模仿创新[J];科技·人才·市场;2001年04期
10 李宝山,廉勇;提高管理技术 推动自主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华;陈松;;创新集群的相关研究及进展[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2 王海源;谢洪明;余志良;蓝海林;;整合创新主体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解学梅;;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4 黄西川;刘国柱;;基于技术链与产业链交互效应的创新集群构建路径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欣;;哈尔滨市创新能力的成长与提升研究:副省级城市比较[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王克群;;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7 朱孔来;孙小素;闫峰;;自主创新能力有关理论及其统计监测[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8 张玉明;;中国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及空间相关性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9 张向阳;张长生;;广州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实证调研[A];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王钦;;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基本理论、实践选择与案例研究[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新区宣统部、科技局联合调查组 张晓平 刘斌 袁学军 恽爽 王靖 周瑜萍 张友平;把打造“创新型高新区”作为第一战略[N];常州日报;2006年
2 北京大学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院 张海生 厦门高新区管委会 林芸;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迈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3 杨伟清邋于雷;长春高新区:软件产业带动创新集群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4 杨文利;加强创新载体建设 推动创新集群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5 刘志奇;建设一批创新集群[N];经济日报;2007年
6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经济学教授 辜胜阻;六大对策推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志新;民企创新勇立潮头[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8 姜辉 钟林钧 本报记者 丁秀玉;勇攀科技创新高峰[N];科技日报;2013年
9 王国春 徐国志 本报记者 刘湘竹;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打造创造力产业创新集群[N];大连日报;2013年
10 浙江省委党校课题组;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N];浙江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卫国;创新集群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丁魁礼;创新集群知识治理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于秀彬;科技创新集群的系统科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福涛;创新集群成长动力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仵凤清;基于自组织理论与生态学的创新集群形成及演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6 夏亚民;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张克俊;国家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操龙灿;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何山;产品创新平台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Hong Yong-Woong;在华韩资中小企业创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维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动力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丽莎;创新集群的生成机制及其政策选择[D];郑州大学;2011年
3 林秀玉;创新集群的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晶晶;创新集群的生命周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余泽民;创新集群模式分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刘国柱;创新集群建构的理论、路径和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哲;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创新集群形成机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8 刘馨然;创新集群中政府的组织过程及策略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张羽飞;创新集群主体创新协同收益分配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10 彭子晟;我国中小企业创新环境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17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817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