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心的转移与我国机遇分析
本文关键词:科学中心的转移与我国机遇分析
【摘要】:近、现代科学中心已经经历了五次大转移。文章在对我国文化建设、经济状况、国家科研水平和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后,认为我国完全有可能在本世纪内成为第六个世界科学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关键词】: 科学中心 汤浅现象 中国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170017)
【分类号】:G301
【正文快照】: 一、引言科学中心又称世界科学(或科技)活动中心,是1927年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出版的著作《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提出的概念。1954年,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首次定性描述了“科学活动的主流”在世界范围内随时间运动的现象[1]。1962年,日本科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凤桥;;本-大卫对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制度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2 冯石岗;贾建梅;;哲学社会科学中心转移规律研究论纲[J];河北学刊;2007年04期
3 宋清波;;论哲学对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影响[J];江汉论坛;2010年06期
4 迟景明;科学中心转移与高等教育中心转移之间的关系[J];教育科学;2003年06期
5 冯烨;梁立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与文化中心分布的相关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2期
6 王树恩,燕斌,杨燕;世界科学中心形成的一般模式与我国的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03期
7 冯烨,梁立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时空特征及学科层次析因(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年05期
8 周济;“汤浅现象”的机制分析与中国科学发展的后顾前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年11期
9 姜春林;周磊;唐悦;;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的再测度和新解读——基于利萨·罗斯纳科学年表的数据[J];科学学研究;2010年04期
10 兰茂景;;论科学中心转移与中国教育的超前发展[J];宁夏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亚军;;学科分类及相关概念梳理[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黄琳;;用耗散理论解读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内在规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3 孙俊;潘玉君;姚辉;郭林生;和瑞芳;刘树芬;赵健霞;杨小燕;;科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内容与学科性质[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4 刘则渊,王海山;实验和理论:科学进化的微观动力学机制[J];大连工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5 梁立明;科学技术指标频度分布研究及其在科技决策和管理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9670030回溯[J];管理学报;2005年02期
6 刘丽平;蒋鑫鑫;;从歌德学院看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之路[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3期
7 阎凤桥;;柏林大学办学模式的确立:理性的凯旋[J];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06期
8 阎凤桥;;高等教育规模可持续扩张的制度保障——《二十世纪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读后感[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9 王超;;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崛起中的地方高等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02期
10 冯烨;梁立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与文化中心分布的相关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则渊;;理论科学学一般问题研究[A];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1982-2002)纪念文集[C];2002年
2 刘则渊;;科学计量学研究[A];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1982-2002)纪念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睿;美国《物理评论》的创办和发展[D];西北大学;2011年
2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钟镇;中国物理学研究绩效与发展特征的国际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学东;近代科学学科规训制度的生成与演化[D];山西大学;2004年
5 庞青山;大学学科结构与学科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姜锡东;科学技术资源的转化过程与地理分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冯石岗;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文明中作用的探索[D];天津大学;2004年
8 苏锋;动画产品国际贸易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易凌;生物医学PhD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烨,梁立明,刘则渊;近现代西方文化中心分布的时空特征及门类层次析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李红桃;高等教育中心转移与科学活动中心转移[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年02期
3 吕乃基;文化对科学的制约与引导[J];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03期
4 高中华;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社会学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5 黎德扬;略论文化及科学技术文化[J];江汉论坛;1997年12期
6 眭平;科技创新与文化环境[J];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01期
7 林学俊;从科学中心转移看科研组织形式的演变[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年04期
8 姜国钧;论教育中心转移与科技中心转移的关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年01期
9 王树恩,燕斌,杨燕;世界科学中心形成的一般模式与我国的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03期
10 王晓文;王树恩;;“三大中心”转移与“汤浅现象”的终结[J];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志成;;德国科学中心形成的原因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2 和飞;;大学在世界科学中心形成中的作用[J];肇庆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漆协;;对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原因分析与研究[J];学理论;2010年20期
4 胡华;;科学中心理论创新初探[J];广东科技;2011年16期
5 胡华;;整合多元资源平台 探索科学中心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和提升[J];广东科技;2012年15期
6 赵克;;科学中心转移与中国战略机遇[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07期
7 杜雄柏;论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张铁山;;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与大学基本职能变迁[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年05期
9 侯的平;马学军;张涌林;管昕;;科学中心常设展示项目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J];科普研究;2011年05期
10 徐海军;;科技传播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J];云南科技管理;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珂珂;;浅析新西兰科学中心的发展[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项颖;;国外科技馆网站发展研究[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铁林;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与一流大学的崛起[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漆协;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与未来中国科学发展契机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朱辉;英美科学中心研究——特色、模式及效果[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金志成;德国科学中心形成的若干历史经验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晓文;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研究与我国科学发展状况分析[D];天津大学;2004年
5 王国成;近代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文化背景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馨元;17-19世纪英、法、德三国科学发展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7 陈群;近代法国科学中心的形成及其对世界科学发展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346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834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