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奖励的瞄准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科学奖励的瞄准机制研究
【摘要】:从当前形势看,全球科技革命日益兴起,科技发展迅猛。在这个处处充满着创新需求、创新气息的时代,各国间的科技实力竞争也随之愈演愈烈。世界许多国家政府日渐趋向一个共同选择——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当然,中国也在其列。同时,我们也看到现阶段中国科技的发展情况、中国的现实科技创新状况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迫切需要有良好创新素质的科技人才和强大的科技力量作后盾支撑。实践证明,我国的科学奖励系统在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造精神、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科技越轨行为、科学奖励失范是科技管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棘手问题。我国科学奖励系统虽日趋完善,但仍出现了一些与科技、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偏差”现象,即存在瞄而不准的问题,导致科学奖励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不高,奖励系统的激励效果降低。而在依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共识的今天,能否有效地纠正“偏差”,对科技的发展、科技创新以及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投入等方面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科学奖励系统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建立相应的瞄准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通过对我国科学奖励进行系统分析,力求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为提高奖励的针对性、奖励资源投入的有效性以及科学奖励的公正性而拟出建立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选题的依据、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人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都是基于构建我国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背景展开的。在整理研究关于完善我国科学奖励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中,笔者发现当前关于建立瞄准机制来完善科学奖励系统的相关研究不足,故本文试从科技哲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文本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科学奖励系统存在的瞄而不准的偏差现象、现象的成因以及瞄准机制的建立等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在此方面展现一种新思路,引发人们的后续思考。第二部分主要是回顾我国科学奖励系统的发展历程,介绍建立我国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时代背景,并对科学奖励系统、科学奖励瞄准机制进行概念界定和分析,重点对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目标取向和基本特征进行阐释。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我国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结构与问题。科学奖励瞄准机制是在科学奖励过程中形成动态、开放的评审奖励机制,是由目标定位、主体、运行规则、信息反馈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本部分主要是对瞄准机制的构成要素即目标定位、主体构成、规则说明、功能诠释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笔者通过对科学奖励经典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近十年来我国国家科学奖励的数据统计分析,对目前我国科学奖励瞄而不准的基本问题如奖励的结构、奖项的设置、奖励的评审以及派生待遇等偏差现象的原因从文化和制度两个层面进行具体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是阐明完善科学奖励机制的对策,即对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运作方式进行阐释,如构建多元化的瞄准主体体系、建立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瞄准目标识别系统、保障通畅有效的“评估-反馈”渠道。第五部分主要是根据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背景、结构和运作方式等各方面的分析说明,结合现阶段我国科学奖励改革的工作推进情况,对我国科学奖励的瞄准机制的未来走向、运行及其对科技、社会产生影响作一定的预测性分析,如:此机制可发挥监督、激励、反馈的功能,有助于优化我国科学奖励资源、经费的合理有效投入、配置,促进科技创新、社会发展,也有利于保障科学奖励的公正性,体现社会引导正义性。同时,也指出科学奖励瞄准机制功能的发挥和未来走向与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科技体制、文化体制、科研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科学奖励 瞄准机制 运作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3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前言11-19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1-13
- 1.1.1 选题依据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科学奖励研究综述13-16
- 1.2.1 国外科学奖励研究综述13-15
- 1.2.2 国内科学奖励研究综述15-16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6-18
- 1.3.1 研究思路16-18
- 1.3.2 研究方法18
- 1.4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8-19
- 第2章 中国科学奖励瞄准机制概述19-25
- 2.1 我国科学奖励系统概述19-21
- 2.1.1 科学奖励系统的概念19-20
- 2.1.2 我国科学奖励系统的发展历程20-21
- 2.2 构建我国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时代背景21-22
- 2.3 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概念22-25
- 第3章 中国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结构与偏差分析25-37
- 3.1 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构成要素25-28
- 3.1.1 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目标定位25-26
- 3.1.2 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主体构成26-27
- 3.1.3 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规则说明27
- 3.1.4 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功能诠释27-28
- 3.2 我国科学奖励瞄准中的“偏差”现象28-33
- 3.2.1 奖励的结构不尽合理28-31
- 3.2.2 评审过程失范31-32
- 3.2.3 奖励派生待遇的负效应32-33
- 3.3 存在上述“偏差”现象的原因分析33-37
- 3.3.1 文化原因33-35
- 3.3.2 制度原因35-37
- 第4章 完善中国科学奖励机制的对策37-43
- 4.1 构建多元化奖励瞄准主体体系,完善奖励主体结构37-38
- 4.1.1 政府主导的同时注意鼓励民间参与37
- 4.1.2 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进行科学奖励瞄准的模式37-38
- 4.2 建立动静结合的奖励瞄准目标识别机制,优化奖励客体结构38-39
- 4.2.1 建立静态的科学奖励瞄准目标识别机制38-39
- 4.2.2 建立动态的科学奖励瞄准目标识别机制39
- 4.3 保障通畅有效的“评估-反馈”渠道,,规范奖励评审过程39-43
- 4.3.1 科学奖励瞄准评估的内容40-41
- 4.3.2 科学奖励瞄准评估的目的41-42
- 4.3.3 科学奖励瞄准的信息反馈42-43
- 第5章 对我国科学奖励瞄准机制的展望43-45
- 结论45-46
- 致谢46-47
- 参考文献47-4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君;激励创新——2000年度自治区科技奖励工作回眸[J];宁夏科技;2001年03期
2 胡书万;云南科技奖励工作回顾[J];云南科技管理;2001年05期
3 王耀邦;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力作——《奖励学》[J];西安金融;2003年08期
4 ;全国学会科技奖励工作培训班在北京举办[J];硅谷;2012年09期
5 康士淙;几年来实行奖励工资制的一些体会[J];劳动;1957年20期
6 柳柳;;用政治统率奖励工作[J];劳动;1965年12期
7 刘宗生;;围绕经济效益搞好奖励工作[J];劳动工作;1982年10期
8 杨松桥;;八省、区“国家发明奖励工作与专利基本知识”训练班在长沙举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3年06期
9 ;开展奖励工作要以实行岗位责任制为基础[J];中国劳动;1984年05期
10 张海明;;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奖励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J];科技信息;198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编辑说明[A];第二届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2007年)[C];2007年
2 欧阳自远;;序[A];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3 ;表彰奖励、纪念活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九十周年纪念专集(1912-2002)[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龚务轩;我国政府奖励工作卓有成效[N];中国人事报;2007年
2 记者 韩冬 通讯员 彭艳芳;全市科技奖励工作获全省先进[N];常德日报;2010年
3 武警崇左市支队 刘强;科学奖励辛劳者[N];解放军报;2014年
4 李菊(作者单位:白城师范学院);做好高校学生奖励工作[N];吉林日报;2006年
5 王云河;郑州:制止对企业家滥施奖励现象[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孙慧聪邋王占德;长岭公安构建公正透明表彰奖励平台[N];北方法制报;2008年
7 ;本市启动研发机构高级人才奖励工作[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韩向辉;郑州严把表彰奖励活动关[N];中国人事报;2009年
9 谢华庚;奖励旨在“励”[N];解放军报;2003年
10 贺跃华;发挥表彰奖励的导向作用[N];解放军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鲁凤竹;中国科学奖励的瞄准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汲宏胜;军队基层奖励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宋红鑫;关于我国军队奖励工作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孙纪玲;学校教育中学生奖励运用现状的一项质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5 李肖;奖励性规范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南;太原市初中生体育奖励现状调查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46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846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