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三重融合”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优化

发布时间:2017-09-14 02:42

  本文关键词: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三重融合”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知识创新 科学研究 高等教育 三重融合


【摘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大学为主体的内生型模式,我国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是结合现状推动大学与科研机构两大主体间的系统性融合。实证分析了现阶段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的关系表现,提出通过创新机构联合、创新过程整合和创新功能耦合实现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并剖析了3个创新过程相互作用、螺旋式上升推动两者深度融合的运行机理。结果表明,通过3个创新过程的相互作用推动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我国知识创新双轮驱动良性运转的可行路径。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关键词】知识创新 科学研究 高等教育 三重融合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11JD039)
【分类号】:G322;G649.2
【正文快照】: 1大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地位的研究检视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主要产出是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利等为代表的显性知识以及高素质人才队伍。与技术创新体系相比,知识创新体系的比较优势在于基础研究、具有重大公益性的应用研究等,是国家创新体系[1-2]、区域创新体系[3-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海兰,杨华玲;中国知识创新体系存在问题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柳卸林;贾蓉;游光荣;;建设科研与教育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J];国防科技;2007年10期

3 刘念才,刘莉,程莹,赵文华;名牌大学应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4 李虔;顾新;;四川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J];决策咨询通讯;2010年05期

5 边伟军;罗公利;;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官产学合作创新机制与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2期

6 吴荣斌;王辉;;科研机构与高校知识创新协同效应及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20期

7 耿喜华;阎传海;王金龙;;以高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8 潘伯华;完善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体系——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J];软科学;2000年01期

9 王成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下的高等教育改革探究[J];软科学;2001年05期

10 郑世珠;刍议高校在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定位[J];引进与咨询;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清;;大学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刘军仪;;建立创业型大学——来自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回应[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3 文东茅;沈文钦;;知识生产的模式Ⅱ与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案例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4 夏海兰,杨华玲;中国知识创新体系存在问题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邓恒进;;区域物流创新系统的逻辑构造与应用思路[J];商业研究;2012年03期

6 牛美芹;;三螺旋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03期

7 李望平;;创建创业型大学风险探视[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7期

8 肖洪武;;加快建设科研与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年05期

9 郑旭辉;苏锦云;;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机制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年10期

10 杨平;;“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波;周春彦;李星洲;高晓瑾;;国内区域创新三螺旋研究的国内热点与趋势探讨[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郁震;高伟;李书朋;刘景;陈颖辉;;青年(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机制研究[A];浙商研究2011[C];2011年

3 孙启贵;徐飞;;STS视野下的社会创新探析[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卢锡超;罗爱军;;企业—大学研究中心的价值协同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蔡增正;;论科学技术创新中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的关系[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徐文俊;刘志民;;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与对策[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天荣;;传统产业集群中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动力研究[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谢和平;;国际高等教育的创新趋势与高水平大学的跨越发展——基于四川大学的探索与实践[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魏迪;;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探究——基于三螺旋理论[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娟;王文平;顾慧君;;区域创新的多维核心网络模型及仿真分析[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健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郑代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管晓霞;我国高校多学科交叉项目组织与管理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周建华;企业孵化器网络构建与绩效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周伟;基于DEA方法的研究型大学科研绩效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乔章凤;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吴英娟;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效益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海;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红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邱成富;南山区创建国际级创新区的人力资源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何菲;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暄;建立我国民间创新的孵化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7 曹锐;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区域创新效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芬;中国特色创业型大学建设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殷福顺;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芦风军;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玉敏,张琦;浅谈知识创新体系中科技期刊的功能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夏海兰,杨华玲;中国知识创新体系存在问题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肖洪武;;加快建设科研与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年05期

4 范旭;;论高校在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5 柳卸林;贾蓉;游光荣;;建设科研与教育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J];国防科技;2007年10期

6 薛捷;张振刚;;基于“官产学研”合作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12期

7 王家新;姚加惠;;国外高等商科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及趋势——以英、美、加、日、澳为例[J];高教探索;2006年05期

8 王生洪;大学——城市创新的源泉[J];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06期

9 ;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坚强支柱[J];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02期

10 周光礼;黄容霞;郝瑜;;大学组织变革研究及其新进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光;;工科研究生培养浅谈[J];科技信息;2010年10期

2 叶奕芳;;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03期

3 余太和;学习研究方法 培养研究能力——谈大学生科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常正霞;;高师院校科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农业;2006年02期

5 裴江红;唐川林;何国旗;谭艳萍;;科学研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作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6 刘一;王晓宇;韩斌;徐新阳;;关于科学研究队伍岗位设置、聘任与管理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0年01期

7 徐明明;;论科学研究思路[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8 郎全发;王云飞;张建东;;论社会科学研究应秉承的责任精神[J];兰州学刊;2014年03期

9 周汉昌;创新——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永恒主题[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S1期

10 石林;教学与科学研究是高校学报的基本属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静;刘友学;魏光辉;;我国科学研究的现状浅析[A];首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马筱兰;;跳高科学研究现状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4年

3 严建新;王续琨;;论科学研究的微观动力[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4 唐丽;;科学研究中心理因素的作用[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5 李勇;陈玉林;;V.布什报告与美国战后科学研究信念的建构——从科学研究信念史的视角解读《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潘际銮;;二十一世纪焊接科学研究的展望[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1999年

7 张一枝;;《新工具》:探索的典范——培根科学研究思想管窥[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彤;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的组织化[D];山西大学;2006年

2 于洋;关于科学研究禁区的哲学思考[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47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847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c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