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奥斯本检核表法对创造性思维产出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6 12:38

  本文关键词:奥斯本检核表法对创造性思维产出影响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创造性思维 创造技法 奥斯本检核表法 群体规模 互动方式


【摘要】:奥斯本检核表法作为一种实用易行的创造技法,在企业管理、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教育教学等领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针对其实证研究尚缺乏的现状,本研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将创造主体、创造环境和创造技法相结合,研究在使用奥斯本检核表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群体规模、互动方式对创造性思维产出的影响,并结合调查问卷探究其原因。 本研究由三个实验组成,均以创造性思维产出为因变量指标,并从流畅性、独创性、灵活性、持久性四个维度来衡量。 实验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旨在验证奥斯本检核表法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有效性。 实验二采用双因素被试间设计,研究了在使用奥斯本检核表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群体规模(三人组、六人组)×互动方式(互动组、名义组)对创造性思维产出的影响,并结合调查问卷分析了不同实验处理水平下的过程收益和过程损失。 实验三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研究在使用奥斯本检核表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不同的互动方式(纸笔互动组、口头互动组、名义组)对创造性思维产出的影响,并结合调查问卷分析了不同互动方式下的过程收益和过程损失。 通过上述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奥斯本检核表法能够显著促进创造性思维产出。 2.使用奥斯本检核表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群体规模、互动方式对创造性思维产出有显著影响,且二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3人组创造性思维产出高于6人组创造性思维产出。群体规模为3人时,名义组和互动组创造性思维产出无差异。群体规模为6人时,名义组创造性思维产出显著优于互动组。 3.使用奥斯本检核表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互动方式影响创造性思维产出结果。相比于口头互动方式,纸笔互动方式有效地减少了产生式阻碍、评价焦虑和认知干扰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创造性思维产出。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创造技法 奥斯本检核表法 群体规模 互动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30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1
  • 1 文献综述11-26
  • 1.1 创造力研究回顾11-18
  • 1.1.1 创造力相关概念界定11-15
  • 1.1.2 创造力的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15-16
  • 1.1.3 创造力的研究历程16-17
  • 1.1.4 创造力的评估17-18
  • 1.2 创造技法18-22
  • 1.2.1 创造技法的定义18
  • 1.2.2 常用创造技法简介18-20
  • 1.2.3 创造技法研究现状20-22
  • 1.3 奥斯本检核表法22-26
  • 1.3.1 奥斯本检核表法的定义22
  • 1.3.2 奥斯本检核表法的内容22-24
  • 1.3.3 奥斯本检核表法的实施步骤24
  • 1.3.4 奥斯本检核表法研究现状24-26
  • 2 问题的提出26-28
  •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26-27
  • 2.2 研究的意义27
  • 2.2.1 理论意义27
  • 2.2.2 实践意义27
  • 2.3 研究假设27-28
  • 3 研究方法与结果28-47
  • 3.1 实验一28-31
  • 3.1.1 实验目的28
  • 3.1.2 实验假设28
  • 3.1.3 实验方法28-30
  • 3.1.4 实验结果30-31
  • 3.1.5 讨论31
  • 3.2 实验二31-39
  • 3.2.1 实验目的31
  • 3.2.2 实验假设31
  • 3.2.3 实验方法31-33
  • 3.2.4 结果分析33-38
  • 3.2.5 讨论38-39
  • 3.3 实验三39-47
  • 3.3.1 实验目的39
  • 3.3.2 实验假设39
  • 3.3.3 实验方法39-41
  • 3.3.4 结果分析41-45
  • 3.3.5 讨论45-47
  • 4 总体讨论47-50
  • 5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5
  • 附录55-61
  • 附录 1:奥斯本核检表法学习材料55-57
  • 附录 2:发散性思维议题57-58
  • 附录 3:事后调查问卷58-60
  • 附录 4:观点分类框架60-61
  • 后记6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发祥;一种成熟的创新技法——列举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邵云飞;叶茂;唐小我;;技术创新方法的发展历程及解决方案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5期

3 邓红;许国辉;;论创造技法的古今差异及其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04期

4 刘春惠;;创造力测评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年03期

5 刘嫦娥;熊吟竹;;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研究:检核表法[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张丽华;白学军;;创造性思维研究概述[J];教育科学;2006年05期

7 罗玲玲,唐淑凤;科技团体创造力的经典研究——评戈登在团体创造实证研究方面的贡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6期

8 陈晓玲;;国外创造力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6期

9 张景焕;林崇德;金盛华;;创造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心理科学;2007年04期

10 李晓丽;阎力;;创造性任务情境下社会惰化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1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毛媚;不同头脑风暴法对大学生创造成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国平;不同变式的头脑风暴法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结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63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863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5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