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体效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主体效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国家协同创新体系的一部分,是提高产学研各主体实力,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者研究的重要议题。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已广泛开展,但尚未构建长效机制。因此,从新的理论视角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鉴于此,本文从效用理论视角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法及层次分析法评价主体效用需求,并对各主体的主客观效用需求进行分析,之后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验证创新主体效用与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首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定义协同创新主体效用相关概念及协同创新利益,初步筛选指标,并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包括经济利益、知识利益、人才培养利益3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指标在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效用需求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在已建立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主体的主客观效用需求,分析各主体主客观效用需求之间的差异;最后,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效用理论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特点,引入系统动力学方法,在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包括产学研主体效用子系统、产出子系统、长效性子系统及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子系统在内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论证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效用与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本文结论及创新性主要包括:(1)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效用需求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指标;(2)产学研实际运行过程中,各主体的主观效用需求都不同程度的偏离了其组织宗旨,且均表现出最为重视经济利益,对知识及人才培养利益的主观效用需求明显低于基于其组织宗旨的客观效用需求;企业更为重视与学研方之间的资源互补;高校及科研院所表现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本文认为这与其对经济利益的重视程度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在产学研运行中对知识利益的重视程度较低,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目前主要为技术交易,主体间协同程度较低;(3)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主客观效用差异越小,协同创新机制越有效;(4)科技成果转化率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出系统及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系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基于效用理论,对主体效用需求进行评价与分析,研究了创新主体效用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用理论新视角,也为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效用理论 产学研 协同创新机制 系统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322;F27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1-12
- 1.2.1 主要研究内容11-12
- 1.2.2 研究方法12
- 1.3 技术路线12-14
- 2 文献综述14-22
- 2.1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现状14-16
- 2.1.1 动力机制14
- 2.1.2 协同模式14
- 2.1.3 知识管理协同机制14-15
- 2.1.4 利益分配机制15
- 2.1.5 风险管理机制15
- 2.1.6 绩效评价机制15-16
- 2.2 效用理论16-18
- 2.2.1 古典经济学效用理论16-17
- 2.2.2 新古典经济学效用理论17
- 2.2.3 感受效用与决策效用17-18
- 2.3 主体效用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应用18-19
- 2.3.1 基于组织宗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利益需求18
- 2.3.2 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实际利益需求18-19
- 2.3.3 从效用角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的研究19
- 2.4 研究述评19-22
- 3 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效用需求指标体系构建22-34
- 3.1 相关概念界定22-23
- 3.1.1 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效用及相关概念界定22
- 3.1.2 产学研协同创新利益界定22-23
- 3.2 指标选取的原则及思路23-24
- 3.2.1 指标选取的原则23-24
- 3.2.2 指标选择的思路24
- 3.3 主体效用需求指标体系确定24-34
- 3.3.1 效用需求指标的获取24-29
-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29-34
- 4 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效用需求评价及分析34-46
- 4.1 评价方法及选择34-35
- 4.1.1 效用评价方法34-35
- 4.1.2 层次分析法原理及其适用性35
- 4.2 主体效用需求评价35-43
- 4.2.1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步骤35-37
- 4.2.2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主体效用需求37-43
- 4.3 分析比较与结论43-46
- 4.3.1 企业效用需求分析43
- 4.3.2 高校效用需求分析43-44
- 4.3.3 科研院所效用需求分析44-45
- 4.3.4 结论45-46
- 5 效用理论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研究46-54
- 5.1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特点46-47
- 5.1.1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一般战略联盟机制的相似性46
- 5.1.2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特殊性46-47
- 5.2 产学研主体效用与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研究47-53
- 5.2.1 基于主体效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的系统动力学模型48-50
- 5.2.2 基于主体效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演化和仿真分析50-53
- 5.3 本章小结53-54
- 6 结论与展望54-58
- 6.1 主要结论54-56
- 6.2 研究展望56-58
- 致谢58-60
- 参考文献60-64
- 附录1 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需求调查问卷64-6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文彬;新疆上市公司效用分析[J];西部论丛;2002年08期
2 何朝远;企业工资的效用分析[J];玻璃纤维;2004年02期
3 谭重庆,彭六保;我国成本-效用分析方法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中南药学;2005年04期
4 陈强;沈鹏熠;;跨文化的品牌可信度效用分析[J];市场论坛;2006年08期
5 向赣生;雷满丽;;战略联盟的效用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6 吴晶;;成本-效用分析系列介绍之一 效用及成本-效用的基本概念和使用范围[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年01期
7 解志韬;田新民;祝金龙;;购物效用影响消费者对超市选择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1期
8 姚平华;刘钰;黄燕玲;欧阳飞;;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效用分析及改革探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年14期
9 王振华;;我国产业竞争力成因效用分析[J];中国市场;2010年49期
10 徐琬君;;灾后重建背景下政府投资对就业影响效用分析[J];知识经济;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汉生;;效用度量的新方法及其度量结果[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静;李瑞华;;隐性关联交易的大股东支撑效用分析——基于绿大地的案例[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2年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张文冶;罗维;;住宅区位、面积和自身质量的效用分析法[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4 屈绍金;;70m三用工作船DP-2系统的功率管理及效用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船舶及海洋工程分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杨卫东;国企的效用分析[N];光明日报;2011年
2 邱世犹;维护健康权,,提高生存质量[N];医药经济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姜强男;基于主体效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6年
2 郝身永;经济学“效用”概念物质化与反物质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万守刚;“老工房”的居住效用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4 邓晖;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效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朱旭;模糊多属性效用分析法及其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张珍年;村落经济与孩子成本效用变化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磊;企业招聘中的面试效用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69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869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