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兵团科技金融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03:36

  本文关键词:兵团科技金融发展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兵团 科技金融 发展模式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越来越倚重于科技创新能力、金融市场配置效率,尤其是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市场链条的融合创新,是社会变革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引擎。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为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供重要保障,也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同时是深化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兵团科技金融发展主要以传统的兵团财政无偿投入为主,财政资金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与放大效应。本文通过分析兵团科技发展和金融资源现状,运用科技金融效益评价模式,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次对兵团科技金融效益进行评价,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兵团科技金融发展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得出在2004-2013年间兵团科技金融效益总体情况不佳,2004至2006年、2008至2010年科技金融结合效益指数明显下降,但是在后期的几年中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2004-2013年期间兵团科技创新产出增长发展低于金融投入,科技金融效益十年期间下降了4%。通过DEA分析法,将兵团科技金融效益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兵团科技金融效益指数为0.4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34,其中纯技术效率指数为0.514,规模效率为0.954,造成兵团科技金融效益不佳,主要是由于纯技术效率引起的,而规模效率影响较小。兵团金融发展滞后于科技的发展,科技金融投入与产出综合效益优势不明显,兵团科技金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十二五”以来,兵团科技型企业数量逐步增长,但兵团的金融业发展缓慢,商业银行机构数量较少,服务模式仍然延续原有的服务,商业银行相对更偏向于发展比较成熟的企业贷款,而对于“轻资产、高风险”科技型企业来说却是没有办法获得融资,只有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融资,从而加剧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困境。在此现状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兵团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如科技金融工作进展缓慢、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偏低、科技融资服务平台缺乏、科技型企业内部管理尚不完善等。本文以参与主体的视角,通过对兵团科技发展基金中参与主体兵团与科技型企业之间的主体利益及行为进行了演化博弈;以及科技贷款中科技型企业、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三个科技金融主体进行了利益主体分析,将科技贷款模式分为多阶段过程,建立银行授信行为、信用担保对银企贷款决策和担保公司对企业监管三阶段进行演化博弈分析,分析兵团科技金融发展模式中行为决策中的问题以及关键性的风险防控。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和科技型企业,多层次的分析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数据调研、实证分析以及博弈结论,借鉴国内外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经验,针对两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必要性,整合相关资源,重新构建“兵团+银行”科技发展基金模式和“兵团+银行+担保”科技贷款模式,为兵团科技型企业服务。同时,创新构建“兵团+银行+担保”知识产权质押模式和“兵团+创投”创业风险投资模式。最后,本文提出兵团科技金融模式发展路径与保障措施。结合兵团特殊体制下的科技金融,提出了兵团科技金融模式的构建。并提出以财政资金为主的财政手段、以科技金融工作体系为主的发展路径以及以金融风险分担和放大容忍度为主的发展路径,通过国有商业银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科技银行等途径完善兵团科技型企业间接融资。此外,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中介体系,包括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科技金融基础数据库、科技人才专家信息库以及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最终,本文从落实金融法规、政策、金融信用环境等方面,提出保障兵团科技金融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兵团 科技金融 发展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322;F83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27
  • 1.1 研究背景13-15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5-16
  • 1.2.1 研究目的15
  • 1.2.2 研究意义15-16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6-24
  • 1.3.1 国外研究综述16-20
  • 1.3.2 国内研究综述20-23
  • 1.3.3 国内外研究总结23-24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24-26
  • 1.4.1 研究内容24-25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25-26
  • 1.5 论文的创新点26-27
  • 第二章 科技金融理论基础27-34
  • 2.1 科技金融相关基本概念27-29
  • 2.1.1 科技金融27-28
  • 2.1.2 科技型企业28
  • 2.1.3 高新技术企业28-29
  • 2.2 科技金融研究相关理论基础29-34
  • 2.2.1 熊彼特创新理论29-30
  • 2.2.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30-31
  • 2.2.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31
  • 2.2.4 金融发展理论31-32
  • 2.2.5 演化博弈理论32-34
  • 第三章 兵团科技金融发展现状34-54
  • 3.1 兵团科技金融发展状况34-41
  • 3.1.1 兵团科技发展状况34-38
  • 3.1.2 兵团金融资源状况38-41
  • 3.2 兵团科技金融效益评价41-50
  • 3.2.1 金融投入与科技活动产出关系41-42
  • 3.2.2 兵团科技金融效益纵向评价42-46
  • 3.2.3 兵团科技金融效益横向评价46-50
  • 3.3 兵团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50-53
  • 3.3.1 科技金融工作起步晚50-51
  • 3.3.2 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偏低51-52
  • 3.3.3 科技金融发展基础薄弱52
  • 3.3.4 相关机构合作意识薄弱52
  • 3.3.5 科技金融结合效益不佳52-53
  • 3.3.6 科技融资服务平台缺失53
  • 3.4 本章小结53-54
  • 第四章 兵团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分析54-88
  • 4.1 兵团科技发展基金模式54-62
  • 4.1.1 兵团科技发展基金申请流程54-55
  • 4.1.2 兵团科技发展基金主体博弈分析55-62
  • 4.2 兵团科技贷款模式62-79
  • 4.2.1 兵团科技贷款申请流程62-64
  • 4.2.2 兵团科技贷款多阶段演化博弈64
  • 4.2.3 科技型企业申请贷款的演化博弈64-69
  • 4.2.4 信用担保对银企决策的演化博弈69-73
  • 4.2.5 担保公司对企业监管的演化博弈73-79
  • 4.3 兵团科技金融模式构建制约因素79-86
  • 4.3.1 兵团层面79-80
  • 4.3.2 商业银行机构层面80-82
  • 4.3.3 科技型企业层面82-85
  • 4.3.4 信用担保层面85-86
  • 4.4 本章小结86-88
  • 第五章 国内外科技金融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88-97
  • 5.1 美国科技金融模式借鉴88-90
  • 5.1.1 完善的法律体系与政策支持88
  • 5.1.2 设立政策性的融资机构服务88-89
  • 5.1.3 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完善89
  • 5.1.4 资本市场融资体系健全89
  • 5.1.5 简要评析89-90
  • 5.2 日本科技金融模式借鉴90-91
  • 5.2.1 政策性融资机构90
  • 5.2.2 利用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90
  • 5.2.3 信贷担保与贴息保障90-91
  • 5.2.4 建立和完善的法律制度91
  • 5.2.5 简要评析91
  • 5.3 武汉科技金融模式借鉴91-93
  • 5.3.1 优化政策与创新投入方式91-92
  • 5.3.2 完善政策融资机构体系92
  • 5.3.3 引导推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92
  • 5.3.4 成立科技银行扩展业务92-93
  • 5.3.5 简要评析93
  • 5.4 杭州科技金融模式借鉴93-95
  • 5.4.1 发展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93
  • 5.4.2 鼓励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担保93-94
  • 5.4.3 集聚资源打造综合服务平台94
  • 5.4.4 发展科技支行支持企业创新94
  • 5.4.5 简要评析94-95
  • 5.5 国内外借鉴对兵团科技金融模式构建启示95-96
  • 5.5.1 加大政府对科技金融的引导作用95
  • 5.5.2 有效整合兵团金融资源与多方合作95-96
  • 5.5.3 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效率96
  • 5.5.4 加强兵团政府支持和金融监管96
  • 5.6 本章小结96-97
  • 第六章 兵团科技金融模式优化与构建97-123
  • 6.1 兵团科技金融发展模式构建的选择和原则97-99
  • 6.1.1 兵团科技金融发展模式构建的选择97-98
  • 6.1.2 兵团科技金融发展模式构建的原则98-99
  • 6.2 兵团科技金融模式构建总体框架99-102
  • 6.2.1 兵团科技金融模式资金流动101-102
  • 6.2.2 兵团科技金融模式服务运作102
  • 6.3“兵团+银行”科技发展基金模式优化102-107
  • 6.3.1“兵团+银行”科技发展基金模式优化必要性102-103
  • 6.3.2“兵团+银行”科技发展基金模式流程103-104
  • 6.3.3“兵团+银行”科技发展基金模式市场104-105
  • 6.3.4“兵团+银行”科技发展基金模式风险控制105-106
  • 6.3.5“兵团+银行”科技发展基金模式效益分析106-107
  • 6.4“兵团+银行+担保”科技贷款模式优化107-117
  • 6.4.1“兵团+银行+担保”科技贷款模式107-113
  • 6.4.2“兵团+银行+担保”知识产权质押模式113-117
  • 6.5“兵团+创投”创业风险投资模式117-122
  • 6.5.1“兵团+创投”创业风险投资模式流程118-119
  • 6.5.2“兵团+创投”创业风险投资模式市场119-120
  • 6.5.3“兵团+创投”创业风险投资模式风险控制120-121
  • 6.5.4“兵团+创投”创业风险投资模式效益分析121
  • 6.5.5“兵团+创投”创业风险投资模式制约因素121-122
  • 6.6 本章小结122-123
  • 第七章 兵团科技金融发展模式路径选择与保障措施123-132
  • 7.1 兵团科技金融发展模式路径选择123-129
  • 7.1.1 强化兵团政府主导,加大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123-125
  • 7.1.2 构建多元化银行体系,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125-127
  • 7.1.3 扶持兵团中介机构,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127
  • 7.1.4 发展多元化的兵团创业风险投资机构127-128
  • 7.1.5 完善内部治理与管理,提升科技型企业融资能力128-129
  • 7.2 兵团科技金融发展模式保障措施129-130
  • 7.2.1 强化落实科技金融相关政策与法规129
  • 7.2.2 认真落实促进科技金融税收政策129-130
  • 7.2.3 培育良好信用体系优化科技金融环境130
  • 7.2.4 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130
  • 7.3 本章小结130-132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132-134
  • 8.1 结论132-133
  • 8.2 论文展望133-134
  • 参考文献134-141
  • 致谢141-142
  • 附录142-144
  • 作者简历144-145
  • 导师评阅表1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宪昌;自主 创新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堂教学策略[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王海,李旭东,王晓晨;科技信贷运作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1年02期

3 郭建国;孔凡娜;;国内外发展高科技园区金融支持体系的比较[J];商业研究;2007年06期

4 叶耀明;王胜;;金融中介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面板数据研究[J];商业研究;2007年08期

5 肖鹏,国建业;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现状分析与调整策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2期

6 唐绪兵,钟叶姣;论我国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5期

7 王志辉;;怎样搭建金融与科技的桥梁?[J];中国科技投资;2006年11期

8 潘昕昕;熊明;贾建平;;湖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金融支持机制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1年03期

9 朱丽丽;宗萍;闫庆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金融支持机制及发展对策[J];科技和产业;2011年09期

10 张玉明;;信息、风险、契约与中小企业融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左永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2 中国农业银行湖州市分行国际业务部 张敏;[N];国际金融报;2001年

3 撰稿 实习生 黄洁杰 记者 李长灿 通讯员 孙晶晶;[N];杭州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刘溟;[N];经济日报;2012年

5 人行武汉分行党委委员、 营管部主任 徐涌;[N];金融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宜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路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吴莹;中国科技金融的体系构建与政策选择[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魏红萍;关于民营企业融资的制度供给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2 吴迪;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解决路径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谢悦英;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利益主体行为演化博弈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73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873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8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