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民国时期《科学》杂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19:22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科学》杂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杂志 中国科学社 科学思想 科学教育 科学史


【摘要】:一个民族的科学态度、思想、信仰和精神,总与该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以后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也认识到在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的过程中,杂志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知识人自清末开始创办科学杂志,如《科学世界》(1903)、《科学一斑》(1907)等,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杂志均遭遇昙花一现,未能延续发展的厄运。但中华民族从未间断过追求创办科学杂志的梦想。1915年,留美学生任鸿隽、赵元任、秉志、胡明复、周仁、杨铨等在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创办了《科学》,1918年随着科学社的回国,《科学》也在国内生根成长,直至今天。 《科学》是民国时期具有极大影响力的科学期刊。它在极其艰苦、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以“为学之道,求真致用两方面当同时并重”、“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理念诞生并发展,这体现了当时热血知识青年奋发图强、救国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展现了他们的勇敢和才智。《科学》作为传递最新科学信息、传播科学知识、宣传先进科学思想和方法、刊载国人研究成果和弘扬科学精神的阵地,为民国时期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科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永垂史册的贡献。它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通过《科学》这一窗口,能够回眸和反思民国时期学人对科学的态度、思想、信仰和精神,从而温故知新,继往开来。通过《科学》管窥民国时期科学研究和发展的水平,为研究民国时期科学史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条件。 《科学》虽为留美学生创办发行,但因其创办者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经历等原因,办刊之初就受到世界科学界的关注,它不仅为中国学者提供了科学交流的平台,同时大量翻译刊登欧美和日本学者的论著。就这一层面而言,《科学》不仅记录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史,也记录了世界科学的发展史,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科学》从战火纷争中一路走来,杂志发行的背后,是强有力的编辑、作者群体的支撑,充分体现了一支有组织的团队的力量。它启示我们,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团队理念和团结精神,有组织地发挥一个团队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刊载的文章范围宽泛,既包括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包括对科学的性质、作用、历史、教育以及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探讨,本文主要以后者为研究对象。 以《科学》中文章为第一手资料,宏观上对民国《科学》的办刊历程、栏目设置和主编的办刊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新的时空观审视民国《科学》所折射的科学观,包括其作者群对科学本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的认识。从时间上,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结合近现代科学思想,纵向回顾《科学》中科学观的发展历程;从空间上,结合同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观点,横向审视这一科学观,从而对其有较全面的认识。以《科学》为中心,论述民国时期科学史研究状况,分析这一时期科学史的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 论文共分为7章: 第1章,绪论。明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阐述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创新之处。 第2章,《科学》发展概述。介绍《科学》的创刊缘起,通过对1915-1949年间《科学》办刊历程地详细梳理,厘清其办刊宗旨和栏目设置的变迁情况,总结在不同主编时期杂志办刊风格的变化。 第3章,《科学》中关于科学的讨论。包括:1.何谓科学。论述国人思维中的“科学”以及《科学》中对科学内涵的讨论。2.科学精神。讨论的问题包括“什么是科学精神”和“科学家与科学精神”。3.科学的分类。以汤姆生《科学之分类》和任鸿隽《智识的分类及科学的范围》两篇文章为基础,解读前人提出的科学分类的观点。4.科学方法。通过对比《科学》中涉及的科学方法,总结出演绎法和归纳法在当时颇受科学研究者的重视。 第4章,科学与文明。包括:1.科学与和平。讨论了科学与和平的辩证关系。2.科学与工业。《科学》中对科学与工业的关系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科学为工业之母”,另一种认为科学与工业之间是理论与实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3.科学与农业。介绍科学兴农的观点和科学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4.科学与社会。认为科学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体制的健全又可促进科学的研究。 第5章,《科学》中的科学教育。包括:1.科学教育。《科学》的作者们认为科学教育的内容既包括对科学知识的教授,又包括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的传播;民国时期的科学教育存在诸如科学图书和仪器的缺乏、教师的数量和素质等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中小学科学教育中不足之处的讨论,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介绍了贤妻良母式的女子科学教育,其目的是使女子在家庭生活中更好地相夫教子。2.科学教育方法。包括科学教学法和数学、地理、植物学等学科教学法。3.中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导向。应当切实改进“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努力推进“大众化”的科学教育,迅速建立“中国化”的科学教育。 第6章,《科学》中的科学史研究。包括:1.数学史研究。对《科学》中数学史类文章进行了概述,总结了数学史研究具有注重史料和通过书信进行学术交流等特点。2.天文学史研究。对《科学》中天文学史方面的文章进行了梳理,重点介绍了新城新藏和饭岛忠夫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争论。3.化学史研究。阐述了《科学》中化学史的研究状况,,重点对曾昭抡、丁旭贤、王t的化学史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4.科学史研究特点。 第7章,结语。阐述了《科学》对当时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对今天科学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交代了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继续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杂志 中国科学社 科学思想 科学教育 科学史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58;G239.29;G322.9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2
  • 目录12-15
  • 第1章 绪论15-27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5-17
  • 1.2 研究问题17
  • 1.3 文献综述17-24
  • 1.3.1 中国科学社社员的回忆18-19
  • 1.3.2 国内学者的研究19-23
  • 1.3.3 国外学者的研究23-24
  • 1.4 创新之处24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24-27
  • 1.5.1 研究方法25
  • 1.5.2 研究思路25-27
  • 第2章 《科学》发展概述27-53
  • 2.1 中国科学社27-35
  • 2.1.1 留美学生与中国科学社27-29
  • 2.1.2 中国科学社发展概述29-35
  • 2.2 《科学》的创刊及发展历程35-42
  • 2.3 《科学》栏目变迁情况概述42-53
  • 2.3.1 杨铨时期(1915-1921)42-44
  • 2.3.2 王t时期(1922-1934)44-45
  • 2.3.3 刘咸时期(1934-1941)45-50
  • 2.3.4 卢于道时期(1942-1943)50-51
  • 2.3.5 张孟闻时期(1944-1949)51-53
  • 第3章 《科学》中的科学探讨53-78
  • 3.1 何谓科学53-59
  • 3.1.1 国人意识中的“科学”53-56
  • 3.1.2 科学内涵的讨论56-59
  • 3.2 科学精神59-65
  • 3.2.1 何谓科学精神60-62
  • 3.2.2 科学家与科学精神62-65
  • 3.3 科学的分类65-73
  • 3.4 科学方法73-75
  • 3.5 唯科学主义75-78
  • 第4章 科学与文明78-102
  • 4.1 科学与和平78-84
  • 4.1.1 科学与战争79-81
  • 4.1.2 科学——战争——和平81-84
  • 4.2 科学与工业84-90
  • 4.2.1 科学与工业的讨论85-88
  • 4.2.2 “科学与工业”专题座谈会88-90
  • 4.3 科学与农业90-92
  • 4.4 科学与社会92-102
  • 4.4.1 科学与社会发展92-94
  • 4.4.2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94-95
  • 4.4.3 《科学》中的广告95-102
  • 第5章 《科学》中的科学教育102-117
  • 5.1 科学教育102-109
  • 5.1.1 科学与教育103-104
  • 5.1.2 科学教育的讨论104-106
  • 5.1.3 中小学科学教育106-108
  • 5.1.4 女子科学教育108-109
  • 5.2 科学教育方法109-115
  • 5.2.1 科学教育方法讨论109-110
  • 5.2.2 学科教育方法讨论110-115
  • 5.3 中国科学教育的导向115-117
  • 第6章 《科学》中的科学史研究117-132
  • 6.1 数学史研究118-121
  • 6.1.1 数学史研究概述118-120
  • 6.1.2 数学史研究特点120-121
  • 6.2 天文学史研究121-125
  • 6.2.1 天文学史研究概述121-123
  • 6.2.2 新城新藏和饭岛忠夫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争论123-125
  • 6.3 化学史研究125-129
  • 6.4 科学史研究小结129-132
  • 第7章 结语132-137
  • 7.1 《科学》的贡献及影响133-136
  • 7.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36-137
  • 参考文献137-144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144-145
  • 致谢1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梁华;民国时期的云南高等教育[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5期

2 王天奖;;民国时期河南“土匪”略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3 何开庸;民国时期南京的著名教育家(四)[J];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06期

4 单辉;关于民国时期方志经费支出的几点启示[J];黑龙江史志;1995年03期

5 曾伟;民国时期的广东粮食状况[J];广东史志;1999年04期

6 ;贵州城镇史迹(二) 民国时期的贵阳县[J];理论与当代;2002年09期

7 王正元;民国时期的"夏时制"[J];钟山风雨;2003年01期

8 齐志全;;民国瓷器的鉴别之法[J];收藏界;2005年08期

9 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2006年02期

10 ;北京举人村——灵水[J];中国供销商情(村官);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别必亮;;民国时期我国高校校歌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谢晓鹏;;民国时期河南匪祸及其成因[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宋海燕;;民国乡村书院的演变——对庐陵两本书院志的解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戚厚杰;;民国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及教训[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5 王欣;;马长寿先生的康藏研究[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6 冯敏;;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国家审计的发展[A];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7 王波;任俊;;民国时期甘肃发行“节约建国储蓄券”历史背景及其版式[A];第二届西北五省区钱币学会协作会议专辑[C];2002年

8 慈鸿飞;;民国时期中国西部农业资源开发[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伟;;民国时期职业补习教育对现今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启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10 夏红艳;;民国时期湖北省枣阳县商会及其钱票[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六期[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嘉宾;民国时期成县的马帮和脚骡店[N];民主协商报;2005年

2 张声和;匹马曾经地尽头[N];温州日报;2006年

3 记者 陶玮邋实习生 刘莎;通元发现民国时期建筑[N];嘉兴日报;2008年

4 李万万;民国时期的改良年画[N];团结报;2010年

5 陈江涛 王俊明;特品特藏 双人双锁[N];中国档案报;2005年

6 林南中;纪念章见证民国时期漳州的一次体育盛会[N];闽南日报;2006年

7 陈香;学界反馈力量大《民国时期社会调查》出《续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记者 刘华;有力驳斥“民国时期西藏独立说”[N];团结报;2010年

9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的主要特色与成就[N];光明日报;2004年

10 张艳华 章慕荣;民国时期的一场中外香烟大战[N];团结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民国时期《科学》杂志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2 马廷中;云南民国时期民族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杨常伟;民国时期山西农业科技[D];山西大学;2009年

5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陆汉文;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现代性(1928—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黄正林;黄河上游区域农村经济研究(1644-1949)[D];河北大学;2006年

8 吴秀梅;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杨茜;民国时期上海民俗书刊出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金兵;民国时期职业指导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志娟;科学本土化:民国时期科学发展必由之路[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晓平;民国时期福建的土匪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吴静;民国时期学位制度探析[D];浙江大学;2002年

4 刘月华;民国时期新疆石油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5 刘斌;民国四书文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方;民国时期的新兴职业女性[D];吉林大学;2006年

7 苏刚;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立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吕敏霞;民国时期中小学德育制度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金轲;额济纳旗土尔扈特史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宋庆欣;民国时期北京娼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83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883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b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