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技术联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产学研技术联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技术水平差、产品科技含量低的缺点逐渐暴露,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我国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企业要想获得革命性的创新成果,保持市场竞争力,则必须要置身于开放的国际环境,在国际上寻求资源,但是,近些年来,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始终没有获得有效的成果,原因就是我国企业在除了与国外高技术企业具有合作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双方的竞争关系,企业间的合作过程中,处于技术优势地位的企业出于自身考虑,根本不愿意把核心技术转移出来,所以,我国企业无法通过与高技术企业的合作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放眼于全球的同时,当务之急是要注重国内的市场。我国长期以来的扶持政策始终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倾斜,这导致我国的技术资源很大程度上聚集于这些科研机构,而我国企业缺少政策的扶持,技术资源比较匮乏,所以,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是提升企业技术含量的重要途径。 由于产学研合作双方存在异质性,追求的最终目标有所差异,所以产学研合作中总会出现各种冲突矛盾,导致联盟运行不稳定,创新能力不强。因此,正确认识影响产学研技术联盟创新能力的因素,提升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产学研技术联盟创新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掌握联盟的运行机制,分析产学研技术联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具体的分析,最终提出可行的建议来提高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结合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思想,首先对产学研技术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其次,本文对联盟运作过程中的风险及机会主义进行了细致剖析,并通过博弈理论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最后,本文借鉴决策理论,使用多属性决策方法,结合联盟的运作过程,建立了用于评价创新能力的决策模型,并将影响产学研技术联盟创新能力的指标加入到模型之中,实证出我国各地区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状况。 实证之后,本文对模型结果进行了分析检验。结果显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凭借近几年来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发展状况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对外开放较晚,扶持力度不够,产学研联盟的合作状况相对较差。随后,本文提出提高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创新能力的几点措施。文章的最后,指出了方法研究上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并总结全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技术联盟 创新能力 多属性决策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73.1;G322;F224.3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0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9-10
- 1.1.1 问题的提出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10-12
- 1.2.1 产学研技术联盟10-12
- 1.2.2 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创新12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述评12-17
- 1.3.1 产学研技术联盟的本质及创新主体的相关研究12-13
- 1.3.2 产学研技术联盟风险及稳定性的研究13-14
- 1.3.3 产学研技术联盟中知识转移及创新的相关研究14-16
- 1.3.4 产学研技术联盟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16-17
- 1.3.5 简要的评述17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17-20
- 1.4.1 研究视角的选取17
-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17-19
- 1.4.3 研究框架19-20
- 2 基于知识转移的联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20-28
- 2.1 产学研技术联盟的知识转移过程20-23
- 2.1.1 产学研技术联盟中的知识分类20-21
- 2.1.2 产学研技术联盟创新过程21-22
- 2.1.3 产学研技术联盟中的知识管理22-23
- 2.2 产学研技术联盟中的知识共享23-25
- 2.2.1 知识共享对联盟创新的影响23-24
- 2.2.2 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24-25
- 2.3 产学研技术联盟中的知识学习25-28
- 2.3.1 知识学习对创新的影响25-26
- 2.3.2 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26-28
- 3 基于合作风险的联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28-38
- 3.1 产学研技术联盟中的风险28-30
- 3.1.1 联盟中风险产生的原因28-29
- 3.1.2 风险对联盟创新的影响29
- 3.1.3 联盟中的风险控制29-30
- 3.2 产学研技术联盟中的机会主义30-32
- 3.2.1 机会主义产生的原因31-32
- 3.2.2 机会主义对创新的影响32
- 3.3 抑制机会主义的博弈32-38
- 3.3.1 模型假设32-33
- 3.3.2 模型建立33-34
- 3.3.3 投机行为的抑制34-38
- 4 多属性决策的应用及实证研究38-47
- 4.1 多属性决策方法的应用38-39
- 4.1.1 多属性决策概述38
- 4.1.2 多属性决策的过程38-39
- 4.2 权重设定及排序方案39-42
- 4.3 实证研究42-47
- 4.3.1 指标及样本选取42-43
- 4.3.2 实证分析43-47
- 5 结论47-50
- 5.1 提高产学研技术联盟创新能力的措施47-48
- 5.2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48-50
- 5.2.1 全文结论48-49
- 5.2.2 研究局限及展望49-50
- 参考文献50-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3-54
- 致谢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胡兰;龚雪;;产业技术联盟与高新区发展[J];中国高新区;2007年03期
2 郭丽斌;赵梅阳;;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与探索[J];新材料产业;2007年05期
3 ;河南省产业技术联盟发展与未来论坛征文[J];创新科技;2008年02期
4 ;河南省产业技术联盟发展与未来论坛征文[J];创新科技;2008年03期
5 冷民;;北京产业技术联盟展现活力[J];科技潮;2008年04期
6 辛瑶;;企业技术联盟模式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6期
7 ;诺基亚高管IAN MACNAMARA接任蓝牙技术联盟董事会主席[J];计算机与网络;2008年Z1期
8 ;蓝牙技术联盟测试程序帮助确保设备协同工作[J];计算机与网络;2008年17期
9 王飞绒;陈劲;;技术联盟与创新关系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10年02期
10 陈宇学;陈冠英;;技术联盟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来尧静;蒋敏;;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技术联盟形成机理研究[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康凯;张志颖;;技术联盟的组织形态研究[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赵楠;吴姝丹;;河南省医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管理问题研究[A];企业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2010年河南省企业管理创新论文集[C];2010年
4 殷醒民;;上海信息技术产业全球定位的实证分析[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生延超;;技术联盟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融生研究[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曹兴;宋娟;;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生延超;;技术联盟技术扩散与管理[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8 赵远亮;叶治明;;技术标准、技术联盟和创新体系的关联分析[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黄德春;高敏;刘炳胜;;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变化趋势系统分析——基于PLS路径模型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王光祖;;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行业如何转型[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燕飚;蓝牙技术联盟“恩威并施” 中国企业矛盾中[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2 ;蓝牙技术联盟开展“Bluetooth传送月”活动[N];人民邮电;2006年
3 ;蓝牙技术联盟开展消费者体验日活动[N];人民邮电;2007年
4 本报记者 巫伟;蓝牙技术联盟谋夺国家标准[N];南方日报;2005年
5 李健;联通发起技术联盟联手推广Java业务[N];中国经营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舒晴;产业技术联盟悄然兴起[N];中国改革报;2007年
7 吴凡;双模双待手机专利纷争已平息[N];深圳特区报;2007年
8 黄颖川;广东重金打造产业技术联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记者 盛利;成都成立多晶硅产业技术联盟[N];科技日报;2009年
10 沈勤誉 DigiTimes;蓝牙技术联盟首度“开铡”[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殿贺;中外技术联盟的运行机制及其政府干预[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宋娟;基于复杂性理论的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李伟;企业组织行为特征对技术联盟绩效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辉;跨国公司技术联盟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赵丽;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机制构成及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王飞绒;基于组织间学习的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赵志宏;银行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朱宇;基于学习能力的企业技术联盟模式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谭绍鹏;中外厂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张睿;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聪;产学研技术联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力苇;技术联盟的形成机制及组织边界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3 李泽聿;国际视野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模式的选择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4 张蒙蒙;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技术联盟稳定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洋;基于博弈分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联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丁晶晶;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时冯;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8 王丽丽;哈尔滨六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邓敬斐;产业技术联盟技术标准化路径与管理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李立望;企业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效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28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928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