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风险预防的综合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科技风险预防的综合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反思性 科技风险 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原则 风险评估 风险治理 综合机制
【摘要】:科技风险是当代风险社会的主要成因。风险社会的首要问题是对科技风险的预防与治理。但目前学术界对于怎样防范与治理科技风险还缺乏跨学科地综合研究。本文尝试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提出建构科技风险预防的综合机制。 本文首先从现代性的反思性及其当代人类的风险境遇入手,论述了问题提出的社会背景。通过梳理科技风险研究的发展历史,分析国内外不同学科视野中与科技风险研究相关的观点和理论,以说明科技风险是风险社会的核心问题,围绕风险问题的争论揭示了预防当代科技风险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同时本章还介绍了科技风险研究的意义及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提出科技风险预防的综合机制研究,必须采取跨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 其次,本文界定了科技风险概念并明确了研究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当代社会科技风险的后果严重性、难以计测性、复杂关联性、潜在隐蔽性、日常性和公共性的特征描述,展开对科技风险的归因分析。在方法上通过科技自身内在的不确定性、科技体制的局限以及风险产生的政治干预、经济动力和社会形塑等外部因素影响的分类阐释,进一步揭示风险的产生是科学、技术、工业、国家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科学技术自身内在的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本质特征。而政治、经济和社会多因素相互作用,是科技风险产生和增长的外在原因。由此,科技风险的预防和治理应该从降低科技自身的不确定性,突破科技体制局限、平衡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为思考路径。 再次,本文梳理了风险预防原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归纳了该原则的构成要件,分析了预防原则的出现与科学的不确定性是紧密相联的,它主要是针对科学上不确定的危害应当采取何种干预手段的问题,它为国家权力干预风险提供了依据。尽管风险预防原则面临较多争议,但无法否认其作为一项法律原则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风险预防原则应该确立为我国科技法制领域的基本原则。 另外,本文分析了科技风险预防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困境,考察科技风险预防的不同路径,提出了科技风险评估是科技风险预防的前提和基础。在后常规科学时代,不确定性从边缘走向了科学方法论的中心。而且面对当代科技风险的高不确定性、价值多元性和利益攸关性等新的特征,分析了当代科技风险评估机制设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多元、多重、广泛的理性沟通,引导理性共识的形成,为治理科技风险的决策提供合法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技风险预防的综合机制需要平衡风险与理性、科学与政治、自由与安全等多重价值,综合运用国家权力与科学技术等多种力量,增强制度的反思性。协商式的科技风险评估机制构想正是对上述研究的回应。 本文最后,结合中国科技风险问题的特殊语境,提出了改进我国科技风险评估机制的思考。
【关键词】:反思性 科技风险 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原则 风险评估 风险治理 综合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30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26
- 1.1 研究背景:现代性的反思性与当代人类的风险境遇10-12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12-23
- 1.3 研究意义与主要创新点23-26
- 2 当代社会的科技风险分析26-43
- 2.1 科技风险概念的提出与研究范围界定26-28
- 2.2 当代社会中的科技风险特征28-32
- 2.3 当代社会中的科技风险成因32-42
- 2.4 本章小结42-43
- 3 风险预防原则:科技风险规制的法律原则43-63
- 3.1 不确定性与风险预防原则43-47
- 3.2 风险预防原则的争议及其反思47-60
- 3.3 风险预防原则在中国的引入60-62
- 3.4 本章小结62-63
- 4 科技风险预防的多维分析63-97
- 4.1 科技风险预防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困境63-70
- 4.2 科技风险预防的路径分析70-85
- 4.3 理性与民主的融合:协商式的科技风险评估机制85-96
- 4.4 本章小结96-97
- 5 改进我国科技风险评估机制的思考97-104
- 5.1 中国科技风险的问题域97-99
- 5.2 法律与风险评估99-100
- 5.3 改进我国科技风险评估法律制度的思考100-103
- 5.4 本章小结103-104
- 6 结论与展望104-106
- 6.1 结论104-105
- 6.2 展望105-106
- 致谢106-107
- 参考文献107-119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1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香兰;;科技保险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08期
2 松原市中小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调研组;徐景林;刘中华;;中小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不容忽视[J];吉林金融研究;2009年07期
3 柯盛星;;以相对收入假说理论探讨收入分配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8期
4 张海利;王振华;;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分析及对策[J];中国金融电脑;2011年09期
5 余庆军;;浅谈澳洲矿山项目EPC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12期
6 刘双红;陈佳琳;邵钧;;基于COSO-ERM框架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规划[J];金融电子化;2011年04期
7 王继君;;我国北方农村畜牧业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8 张磊;;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三个维度[J];金融电子化;2011年02期
9 梁立芬;;实施廉政风险“三级预警”机制的实践探讨[J];黑龙江金融;2011年08期
10 张立亚;;商业银行押品管理风险防范研究[J];投资研究;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晓光;;R&D活动中的科技风险[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贺长俊;王良;苏靖;油新华;;地下工程事故案例及风险预防[A];2005全国地铁与地下工程技术风险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辉;;论生态安全原则[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5 王勇;王正利;马忠远;王生明;邹乐文;郁林;崔红东;邱采月;周广宇;;煤炭多经企业经营风险预防及控制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马翠新;张雅萍;;小儿肝病科静脉输液的风险预防[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秦天宝;陈萍;;国际贸易中风险预防原则的适用问题研究:结合WTO/SPS协定及案例的考察[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海嵩;;国际环境立法中的风险预防原则[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9 赵娴;;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环境风险预防研究[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10 王正利;;煤炭多经企业分项动态式资金风险控制模式研究与应用[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9辑)——第十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9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胡其峰 高建进;许智宏(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家有责任警示科技风险[N];光明日报;2010年
2 记者 赵晓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升级[N];经济日报;2009年
3 文林;科技风险基金缘何钟情“德意利”[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4 梁景凯 李喜廷 记者 石家家;我市首家农业科技风险示范联合体普市试点[N];大连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苗燕;银监会拟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银行风险体系[N];上海证券报;2006年
6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张丽君;减灾从预防规划入手[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7 郑林;Slammer之后,下一个蠕虫怎么防(一)[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8 信息安全会诊中心;Slammer之后,下一个蠕虫怎么防(二)[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9 殷浩;甬民间尝试“债务风险预防俱乐部”模式[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冯国梧;让科技风险资金流动起来[N];科技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丽;科技风险预防的综合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杨昭宁;学校科技风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赵鹏;风险规制的行政法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刘雯;科技风险、灾难与负面效应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5 卢智健;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米丹;风险社会中的反思性科技价值体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7 毛宝铭;科技政策的公众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郗伟东;生猪生产与消费链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汪轶;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监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张杰;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书;现代科技风险及其社会控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孙文超;科技风险的产生与规避[D];渤海大学;2012年
3 周艳芳;风险预防在国际环境法中的有效性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张孝广;论当代科技风险的现状、产生原因与规避措施[D];河南大学;2011年
5 陈雷蕾;国内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徐进;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D];河海大学;2006年
7 杨文晓;试论科技风险的产生与规避[D];厦门大学;2009年
8 王舒曼;生物入侵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9 杨晓梅;IT企业人才流失风险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郝成超;风险社会下中国科技风险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49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949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