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科技创新范式转向的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7-10-01 16:06

  本文关键词:科技创新范式转向的哲学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科技创新 范式 语境论 意向论 隐喻论


【摘要】:在21世纪加速前进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日新月异的新科技革命发展背景下,科技创新已凸显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世界各国都在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博奕的制高点。所以,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焦点主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在于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社会学和哲学角度来展开对科技创新的探讨的理论成果也有一些。然而从哲学的语境论,意向论,隐喻论视域下较系统探讨科技创新却较少。基于此,本课题结合时下哲学三大转向(语言转向,认知转向和修辞学转向)及库恩的范式,从哲学的语境论,意向论,隐喻论三视角来对科技创新进行系统而具体的深层次哲学思索。 文章从哲学元理论层面,实践观点为暗线系统探讨科技创新。历时和共时研究科技创新的演变,阐释什么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本质和内在机制,分析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创新在范式上的转向及其应用意义等方面,运用语境论,意向论,隐喻论展开对科技创新在其范式转向的哲学研究。首先基于本体论,深掘科技创新的本质内涵和特征,揭示科技创新的实践本质,即科技创新是以科技进步为主导,主体运用其本质能力通过中介而对既有的科技如理论或方法等进行改造或革新,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改变客观现实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其次,将从认识论上把握科技创新系统各要素的关系,探讨科技创新的主客体结构和创新过程,透析科技创新的实践来源,得出科技创新的内在机制。再次,从方法论上着重探析科技创新范式变革的三个转向:语境创新论,由单独创新转为集成创新;意向创新论,由线性创新转为非线性创新;隐喻创新论,由侧重显性的科技创新转为侧重隐性的科技创新。并在价值论上对科技创新范式转向的方法和意义做出评价,分析科技创新在范式转向的效应。
【关键词】:科技创新 范式 语境论 意向论 隐喻论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30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3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2-14
  • 1.1.1 选题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文献综述14-19
  • 1.2.1 国外文献综述14-15
  • 1.2.2 国内研究动态15
  • 1.2.3 共时多角度研究成果比较15-19
  • 1.2.4 综述小结19
  • 1.3 研究目的,方法,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19-21
  • 1.3.1 研究目的19-20
  • 1.3.2 研究方法20
  • 1.3.3 技术路线20-21
  • 1.3.4 研究内容21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21-23
  • 1.4.1 创新点21-22
  • 1.4.2 不足之处22-23
  • 2 科技创新及其范式转向23-31
  • 2.1 科技创新23-26
  • 2.1.1 科技创新的定义及分类23-24
  • 2.1.2 科技创新的本质内涵24-25
  • 2.1.3 科技创新的内在机制25-26
  • 2.2 科技创新的范式转向26-31
  • 2.2.1 范式26-28
  • 2.2.2 科技创新的范式转向28-31
  • 3 科技的语境创新论31-42
  • 3.1 语境创新论:由单独创新到集成创新31-37
  • 3.1.1 语境论31-33
  • 3.1.2 语境创新论33-35
  • 3.1.3 由单独创新到集成创新35-37
  • 3.2 基于创新系统网络性的科技创新方法37-39
  • 3.2.1 创新系统网络性37-38
  • 3.2.2 基于创新系统网络性的科技创新方法38-39
  • 3.3 构建科技创新的系统网络性组织39-42
  • 3.3.1 科技创新的系统网络性组织的构建39-40
  • 3.3.2 科技创新的系统网络性组织构建的意义40-42
  • 4 科技的意向创新论42-50
  • 4.1 意向创新论:由线性创新到非线性创新42-47
  • 4.1.1 意向性42-44
  • 4.1.2 意向创新论44-46
  • 4.1.3 由线性创新到非线性创新46-47
  • 4.2 基于创新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科技创新方法47-50
  • 4.2.1 创新不确定性和风险性47-48
  • 4.2.2 基于创新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科技创新方法48-50
  • 5 科技的隐喻创新论50-59
  • 5.1 隐喻创新论:由侧重显性创新到隐性创新50-56
  • 5.1.1 隐喻论50-51
  • 5.1.2 隐喻创新论51-54
  • 5.1.3 由侧重显性创新到隐性创新54-56
  • 5.2 基于科技成果转化和共享的科技创新方法56-59
  • 5.2.1 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共享56-57
  • 5.2.2 基于科技成果转化和共享的科技创新方法57-59
  • 结语与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5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5-66
  • 致谢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向东;;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范式”与“视角”辨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2 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 陈其荣;技术创新的哲学视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彭福扬,曾广波,兰甲云;论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肖信华;技术创新的哲学理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07期

6 张勇,王晓东;面向技术复杂性创新组织——复杂网络组织[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08期

7 郭贵春,殷杰;论“语言学转向”的哲学本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05期

8 郑祥福;人工智能的四大哲学问题[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5期

9 安军;郭贵春;;科学隐喻的基本特征[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02期

10 刘高岑;;论科技创新思维的语境-类比模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凤娣;论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林慧;上海市青少年生物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雪晶;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3 沈娟;科技创新的伦理学思考[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范飞;科技创新活动的哲学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5 武晓霞;中外公共科技政策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6 兰倩;科学隐喻的理论创新功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7 高燕楠;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54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954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a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