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异化的哲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10-03 08:36
本文关键词:科技异化的哲学反思
【摘要】:近年来,哲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和存在广泛争议的问题就是科技异化。当前,伴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技的步伐不会停止,科技带来的成果不会磨灭。与此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事物的发展总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利弊相互结合、相互转化,才能内化成事物的动力,实现质的飞跃。不能因为科技的异化现象,而否定科技的价值甚至就要消灭科技。如何消除科技异化现象,正确的运用科技这一手段更好的为人类社会服务被全世界人们热切关注,本文以科技人化为切入点,结合科技的合理应用和发展以及社会核心价值观念,阐述了科技异化现象的防范与措施。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科技异化哲学反思的必要性加以阐述。包括科技异化的含义以及国内外对科技异化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以此为本研究的主要意义。 第二部分是对科技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阐述分析。包括科技异化本身属性产生的异化和科学技术在创造和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异化。究其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此部分根源的分析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是科技异化带来的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科学技术对本部分主要包括人的主体性压抑以及面临的发展困境。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危机来分析科技异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从另一个方面论证本研究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是消除科技异化的措施分析。针对前面对科技异化产生的根源分析,加上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预测,提出了消除科技异化现象的可行措施。此部分也就是本论文写作的主要目的。 简言之,本文强调要以全面的辩证的观点看待科技异化问题,肯定其价值,消除其弊端,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本文从科技与人性的关系研究为切入点,以科技人化取代科技异化,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加强对科技的应用理性,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健全的社会机制、正确的价值观念,从根本上消除科技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技异化 价值理性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30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前言8
- 1、科技异化哲学反思的意义8-13
- 1.1 科技异化的含义8-9
- 1.1.1 “异化”的来源8
- 1.1.2 科技异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8-9
- 1.2 国内外对科技异化的研究成果9-13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分析综述9-11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分析综述11-13
- 2、科技异化问题的根源13-16
- 2.1 科学技术本身的属性导致的异化13-14
- 2.1.1 反自然性13
- 2.1.2 反规律性13-14
- 2.2 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与应用中出现的异化14-16
- 2.2.1 科技的产生中带来的异化14-15
- 2.2.2 科学技术主体带来的异化15-16
- 3、科技异化使人的生存面临困境16-24
- 3.1 科学技术对人的主体性压抑16-17
- 3.1.1 科学技术对人内在特质的压抑16-17
- 3.1.2 “意识形态”的技术对人的统治和压抑17
- 3.2 人的发展的当代困境17-24
- 3.2.1 人与自然的危机18-20
- 3.2.2 人与社会的危机20-22
- 3.2.3 人与自身的危机22-24
- 4、走出科技异化的措施24-29
- 4.1 以科技人化取代科技异化24-26
- 4.1.1 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理性24-25
- 4.1.2 道德约束25
- 4.1.3 完善社会建制25-26
- 4.2 从社会价值方面谈科技异化26-29
- 4.2.1 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26-27
- 4.2.2 摒弃唯技术论思想27-29
- 结束语29-30
- 参考文献30-31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31-32
- 致谢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高兆明;论人类基因组工程技术应用的道德风险[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王若水;异化──这个译名[J];读书;2000年07期
3 毛献峰;;科技异化的积极作用探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李立生;试论“科技异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02期
5 艾志强;;技术风险与理性重塑[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6 江增华;;胡适的“科学的人生观”之探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孙瑞英;;信息异化问题的理性思考[J];情报科学;2007年03期
8 吴文新;科学技术应该成为上帝吗?——对一种纯粹科技理性的人学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11期
9 H.马尔库塞;伯幼;任荣;;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J];哲学译丛;1978年06期
本文编号:964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964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