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科学哲学视域下台湾科学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04:11

  本文关键词:科学哲学视域下台湾科学教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哲学 台湾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改革


【摘要】:国民党入台以后,台湾科学教育经历四次重大改革,总的发展趋势是:政治对于教育逐渐松绑;教育重点越来越关注广大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教育内容越来越与社会和个人的需要相契合;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能够带的走的能力。 在短短的五十年间,竟然出现了四次改革,可以说台湾已经形成了教育系统自觉改革的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源自于五四时期,“民主”与“科学”的观念扎根教育界,为开放性的接受西方思想,学习西方科学教育模式形成大历史前提。而国民政府对西方思想的充分认可,反应在教育领域就是台湾的数次教育改革均有西方科学教育的影子。早期经典科学哲学思想为科学知识的传播、科学方法的应用、科学精神的传播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也深深影响台湾民众的思想观念。 随着现代科学哲学理论的发展,政治对教育的松绑,经济发展需要,教育理论的多元化,台湾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投入最多的一次教育改革一一九年一贯课程改革。此次改革希望“以学生为主题,以生活经验为中心”。为了使得改革贴近实际,政府组织“教育共同体”,对试点单位进行“控制一反馈”式实验,在实际教学中模拟改革,通过不断扩大实验范围,增加实验的有效度,从而根据实验结果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政策,“板桥模型”就是成功试点的典型案例。在整个改革中,充满了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知识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从而也说明台湾的教育改革不是一家之言或者由政治权利负面干涉推行。但是由于是首次推行如此大规模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有一些值得争议的地方,尤其是由于改革过程过急,前期在实验阶段出现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实际解决,而导致在政策全面实行时期无法落实而留于形式。此外,此次改革要求教师观念的巨大转变,但是由于教师培训并不能及时跟上,固有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理念仍然影响实际教学,所以教学效果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尽管台湾科学教育改革是仿双西方科学课程改革模式,并希望通过试验试点,努力将西方的理论融入本土特点,但是由于缺乏对东西方思维差异的研究,因此而忽略了理论所存在的文化土壤,反映在教育中即是对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不能全面的把握。 内地与台湾拥有相同的五千年文化根基,保存着共同的民族特性,又由于其特殊的历史缘故,台湾对于传统文化的保留,培养后代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十分重视,因此可以说,研究台湾科学教育改革历程对于中国内的科学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通过反思台湾科学教育进行中的优劣,对比内地科学教育发展现状,提出在思维层面、教师培训层面以及教育手段层面的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科学哲学 台湾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改革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30-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导言9-13
  • (一) 科学哲学思想对台湾科学教育影响深远9-10
  • (二) 台湾科学教育改革的成效与反思10-11
  • (三) 科学哲学视角对科学教育的研究11-12
  • (四) 论文的未尽之处12-13
  • 第一章 历史背景:民国科学教育的改革传统13-18
  • 第一节 教育界传统:“民主”与“科学”扎根13-15
  • 一、科学教育内涵深化13-14
  • 二、科学教育改革步入正轨14-15
  • 第二节 理论学习传统:西方理论成为思想源泉15-18
  • 一、学者:热衷西方思想传播15-17
  • 二、政府:重视留学生派遣与任用17-18
  • 第二章 发展方向:台湾科学教育发展的特点18-25
  • 第一节 课程目标:国家需求导向变为社会与个人需求导向18-20
  • 一、政治诉求渗透科学课程18-19
  • 二、政治权利松绑科学教育19-20
  • 第二节 课程理念:菁英教育趋向全民科学素养的培养20-21
  • 一、培养重点:菁英群体20
  • 二、培养重点:全民科学素养教育20-21
  • 第三节 课程内容:学科知识导向转变为能力的培养导向21-23
  • 一、科学课程类型概念22-23
  • 二、科学能力导向课程为主的科学教育23
  • 第四节 课程发展:编辑小组主导转变为课程实验研究计划23-25
  • 一、“板桥模式”的实验式改革24
  • 二、课程设计关注学生与社会需求24-25
  • 第三章 现状分析:台湾科学教育改革的特点25-41
  • 第一节 课程标准:以科学哲学为思想基础25-30
  • 一、重点关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25-30
  • 二、教学手段:忽视科学史教学方式30
  • 第二节 教学观念:教师科学观培养30-36
  • 一、概念解析:教师科学观构成31-32
  • 二、实例调查:科学观贯穿教学实务过程32-34
  • 三、教师科学观培训需结合教学实务34-36
  • 第三节 教育改革:西方理论结合本土特点36-38
  • 一、政策导向:由试点实验到全面推广36-37
  • 二、政策推行:“教育共同体”协同推进37
  • 三、执行进程:政策执行需结合实际问题37-38
  • 第四节 教育理念:多元理论影响38-41
  • 一、人文主义:关注教育主体38-39
  • 二、后现代主义:反对文化霸权39-40
  • 三、知识社会学:走向统整型课程40-41
  • 第四章 原因解析:台湾科学教育的影响因素41-48
  • 第一节 积极的影响因素41-44
  • 一、当前推动:政治力量助推教育改革41-42
  • 二、经济发展:催生教育改革42-43
  • 三、现代科学哲学观:引导现代科学教学43-44
  • 第二节 消极的影响因素44-48
  • 一、早期束缚:科学教育政治化44-45
  • 二、思维差异:阻碍教学实务45-47
  • 三、传统科学哲学观:限制科学观培养47-48
  • 第五章 台湾科学教育经验借鉴与反思48-60
  • 第一节 内地科学教育需要台湾经验反思49-53
  • 一、教育改革:改革成效低影响小49-50
  • 二、教育重点:重书本知识轻科学素养50-51
  • 三、教师理念:逻辑实证主义影响51-53
  • 第二节 台湾科学教育成功经验借鉴53-55
  • 一、教育改革:注重“教育共同体”53-54
  • 二、重视学生:关注教育对象主体54
  • 三、教师角色:知识授予转向知识促进54-55
  • 第三节 台湾科学教育的不足之处55-60
  • 一、改革过程:部分政策执行流于形式56
  • 二、科学观自省:教师科学观更新56-57
  • 三、多元化观念:丰富科学教学手段57-58
  • 四、思维培养:重视学生思维方式58-60
  • 参考资料60-62
  • 致谢62-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施若谷;必须全面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1年01期

2 梁永平;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968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968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6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