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文性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05:16
本文关键词:科学人文性的问题研究
【摘要】:科学人文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但人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出现人与自然的背离,人与人的背离以及人与自身的背离。因此我们必须对科学是什么,科学应如何发展进行思考,以谋取解决策略。基于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大讨论以及后现代的反科学思潮,我们提出了科学人文性的问题。尤其是后现代主义以科学人文性为利器,反对和消解科学合理性、科学客观性、科学方法论,颠覆了传统科学观,使得我们不得不直面科学人文性,重新思考科学观的问题。 从近代科学产生开始,不同派别的学者对科学人文性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逻辑实证主义通过对经验的肯定确立了人在科学中的地位,但他们却拒斥科学认识中的人的主体性,实质上否定了科学的人文性;波普尔主张非理性的形上因素是科学革命的主要动力;拉卡托斯将形而上学纳入到科学研究纲领的内核,将人文性因素作为科学内部的重要组成成分;库恩提出了范式的本质是信念,范式的选择是主观任意的,从而将人文性当作科学的本质,在肯定科学的人文性的同时否定了科学;萨顿通过强调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生命,试图建立起一种以科学为中心的新人文主义;波兰尼的意会认知理论肯定了科学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的参与,将科学与人文统一起来;默顿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科学活动得以进行的科学规范进行了研究,,提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后现代主义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认为科学知识的形成与自然界无关,科学知识是在实验室中被科学家们建构出来的。可见各派别的研究都没能给出科学人文性的根据。 科学人文性的根据在于人的实践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人对于自然界的实践并不象其它动物那样无意识地适应自然,而是有意识地按照人的尺度对自然物进行改造,使之符合人类的目的,将自在之物转化成为我之物。人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从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开始,人就把自己同其它动物区别开来,人在生产物质资料的同时,间接地生产着人本身。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对自然对象进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中,人才能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于自然,才能够不断地生成自已、发展自己,确立和发展人的本质。 科学是一种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活动的全部特征:指向自然,为人服务,体现人的能动性,是社会的历史的;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的能动性的最高体现,是最高意义的解放力量,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对于人的本质的确立有着特殊的意义。 科学人文性有三个层面的表现:属人层面、形上层面和解放层面。其中,属人层面指科学是与人相关的,是社会性的;形上层面是指科学的本体论信念、科学精神以及理想化的科学的规范对人的引导和规范功能;解放层面则是指科学是一种革命力量,具有强大的物质解放和精神解放功能,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途径。科学人文性的三个层面是统一的科学实践活动的不同维度。科学的属人层面是对科学人文性的狭义理解,是科学人文性的初级层面,是科学形而上学层面和解放层面的前提和基础;科学的形上层面表达了一种理想主义的形上追求,是科学人文性最典型的体现;科学的解放层面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的层面,是科学人文性的最高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实践的存在方式出发,以“感性的人的活动”为出发点,把被自我意识、绝对精神或感性直观等所抽象的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能够进行创造性活动且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有生命的人。在实践论中,人是现实的人,是现实地从事着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必须在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中来进行。人的精神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来源于其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为物质生产活动所决定。在实践论中,人是创造性的、超越性的存在。人通过对自然界的对象性活动不断地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确立起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人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中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不断地发展的。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一种创造性和超越性的活动,人文的本质内涵是人的创造性和超越性。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对人、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解放的研究中自然而然地、但又必须地展开了对于科学的研究,他们是为了“人”而关注科学的。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为的”和“为人的”,对于人的理解必须包含着对于自然科学的理解,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将是一门学科。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是实践理论的结论。 科学的人文性意味着科学一定要社会化和技术化,一定要通过工业进入人的现实生活,一定会与生产关系相结合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的技术化实现了科学的工具价值。科学的工具价值的实现是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是实现科学目的价值的物质手段。但科学的工具价值并不是科学的唯一价值,只有以科学的目的价值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加以引导和束缚,才能使科学活动朝向更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才能实现人的本质。因此,不存在中性的科学,只存在负载着价值的科学。 科学的人文性打破了“自在之物”意义上的客观性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包含主体参与在内的客观性观念。主体是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不可剔除的因素,客观性不会自发显现,唯有通过主体能动地参与和揭示才会显现出来,主体是科学客观性的前提和保证。这种客观性观念实现了科学客观性和科学人文性的统一。 在狭义人文的意义上,科学与人文相对立,主要体现为二者的区别和不同,科学和人文可以相互借鉴和包容,却无法达到真正地融合;在广义人文的意义上,科学是人文的典型体现,是实现人文的根本途径;人文是科学的组成部分,是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最高目标,人文是科学的题中应有之意,科学与人文是统一的。 马克思曾指出,异化的消除和异化是同一个过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和发展困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它不会自行消除,而必须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工业化进行破解。
【关键词】:科学 人文 科学人文性 人的本质 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30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35
- 1.1 科学人文性问题的提出13-29
- 1.2 科学人文性问题的研究现状29-32
- 1.3 科学人文性问题研究的价值意义32-35
- 第2章 科学人文性的主要观点35-57
- 2.1 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观点35-42
- 2.2 科学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42-48
- 2.3 科学的社会研究的主要观点48-57
- 第3章 科学人文性的存在根据57-65
- 3.1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57-61
- 3.2 实践通过科学实现人的本质61-62
- 3.3 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本身的人文性62-65
- 第4章 科学人文性的基本层面65-75
- 4.1 科学的属人层面65-67
- 4.2 科学的形上层面67-70
- 4.3 科学的解放层面70-75
- 第5章 科学人文性的本质理解75-87
- 5.1 人的本质的肯定和超越75-79
- 5.2 科学与人文的统一79-81
- 5.3 科学作为负载价值的科学81-87
- 第6章 科学人文性的问题拓展87-93
- 6.1 科学客观性观念的拓展87-90
- 6.2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拓展90-91
- 6.3 人的困境问题的拓展91-93
- 参考文献93-103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0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林东;对科学主义的批评要慎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李醒民;论科学的精神价值[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1年02期
3 黄瑞雄;评后现代科学思潮对科学客观性的消解[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陈建涛;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06期
5 夏宏;夏基松;;后批判哲学的个体认识论述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黄瑞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何以可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7 黄瑞雄;从中国科学理性的历史现状看后现代科学思潮[J];广西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8 胡存之;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悖论的人学批判[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陈家琪;反科学主义的文化批判[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10 张国;从多视角审视科学与人文学的异同与相关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年06期
本文编号:987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987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