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旅 游 学 刊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0 No. 1,2015
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
徐红罡, 任 燕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
语言景观作为文化在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呈现, 是
文化变迁研究的突破点。东巴文作为一种濒危语言, 在旅游 中被作为文化资源开发, 形成当地的语言景观。虽然政府、 研究者均期待通过旅游复兴东巴文, 但是旅游的相关影响在 学界中至今未达成共识。通过定性研究, 以丽江作为研究 地, 运用语言景观信息功能与象征功能的理论框架, 对旅游 影响东巴文语言景观进行探讨。研究发现, 旅游中东巴文景 观虽然突出, 但是流于形式, 旅游 “复兴” 的东巴文景观仅具 有象征功能, 成为一种旅游商业符号, 缺乏支撑语言活力的 信息功能。研究认为, 东巴文的未来发展需要另辟新径, 东 巴文的真正复兴需要从东巴文原有的发展模式中去寻找启 示, 其精髓更大程度需依赖文化精英维系。 [关键词] 东巴文; 语言景观; 旅游影响; 民族语言; 语言复兴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006(2015)01-0102-10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5.01.011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 是文化发生、 保存、 交流、 [1] 传递的媒体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储藏仓库 , 是旅游 目的地文化的重要部分。目的地发展中, 语言与旅 游密不可分, 例如旅游被视为地方语言的重要复兴 手段 [2], 地方语言也被当作一种可利用和可开发的 旅游文化资源[3]。独特的语言景观能够为初到的游 客提供真实感、 新鲜感和创造旅行记忆[4], 在旅游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已有相关研究指出书法景观 是地方景观感知的重要元素 [5], 促进了城镇文化象 [6] 征空间与地方感的形成 , 在景区中对旅游意象构 [7] 建有重要积极作用 , 但是这些相关研究只是关注 到语言景观对旅游和游客的作用[8-10], 较少关注旅游 对语言景观的影响。基于现有的这种研究缺失, 本 文从旅游影响角度, 研究作为语言景观的东巴文在 旅游中的发展与变化。 旅游对地方语言的利用主要有 4 种表现形式, 歌曲、 民俗故事的语言类艺术, 导游解说中打趣的 方言, 以书法为例的文字艺术展现和以甲骨文、 东 [3] 巴文为代表的文化代码 。后两者为书面语言, 也 称为语言景观。东巴文是纳西族的书面语言, 是国 际上唯一的活象形文字, 属于濒危语言文字。因为 旅游发展, 东巴文得到广泛使用, 形成一道独特的 语言景观。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保护与发展, 甚至复 [11-12] 兴的方式 , 对语言有重要作用, 为东巴文带来新 的机遇, 但旅游是否使真正的东巴文复兴则受质 [13-14] 疑 。 语言景观以地理景观学为基础, 兼具宏观与微 观、 客观与主观、 表层与深层的研究视角; 它也是东 巴文在旅游发展中使用的主要方式, 是旅游对东巴 文影响研究的重要突破点。本文分别从表层客观 与深层主观上讨论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功能状况, 探 索旅游对东巴文的复兴作用。 1 文献综述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云南民族乡
村地区旅游小城镇形态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 (51168019) 资 助 。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to CHE Zhenyu) (No.51168019).] 徐红罡 (1967—) , 女, 云南昆明人, 博士, 教授, [作者简介]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发展、 旅游规划、 系统动 力学, E-mail: xuhonggang@mail.sysu.edu.cn; 任燕 (1989—) , 女, 重庆忠县人, 硕士研究生, E-mail: 348287420@qq.com。
[收稿日期] 2013-07-21 ; [修订日期] 2014-02-24
1.1 语言景观的概念 语言是分析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指数 [15- 16], 但 是长期以来研究者主要关注口头语言。直到 20 世 纪 80 年 代 初 , 比利时 (Belgium) 和加拿大魁北克 (Quebec) 地区的语言规划者才意识到公共空间中 语言标识的重要性[17]; 90 年代末, 学者随之提出 “语 [17] 言景观” 的概念 , 之后书面语言研究才逐渐兴起, 成为社会文化研究中的新兴领域。
? 102 ?
徐红罡等 | 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每个空间的语言景观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 能 [10] 够定义地方空间的边界 。语言景观是特定区域中 可视性的、 物质性的语言 [18], 即公共空间的书面语 言, “公共路牌、 广告牌、 街道名、 地名、 商业招牌, 与 政府建筑的公共标识语言结合在一起, 形成特定领 [17] 土、 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 。语言景观分为政 府标识和私人标识, 前者指政府或相关组织设置的 官方标识, 后者是由企业、 私人组织或个人制定的 [17] 非官方标识 。有形性是语言景观与口头语言最直 观的区别, 此外, 语言景观在一段时间内以静态呈 现, 具有稳定性, 容易跟踪, 这为研究带来便利。但 是语言景观不提供生产者与阅读者面对面的交流, 也不提供反馈信息[19], 从而容易产生不同理解, 甚至 误解, 所以语言景观的生产绝对不是随意的, 而是 考虑生产者、 政府、 居民、 阅读者等多方面情况后做 出的决定。这种慎重形成的语言景观正好构成社 会文化的真实体现, 因而从语言景观角度对语言进 行研究会有新的发现。 1.2 语言景观的功能 语言景观具有两种基本功能: 信息功能和象征 [17] 功能 。信息功能指语言标识所含字面的信息内 容, 传递生产者的意图和思想, 起着交流的作用, 体 现语言景观直接的实用功能。相对而言, 象征功能 比较隐蔽, 指语言景观能够间接揭示语言相对应的 语言族群的社会身份、 文化地位[17]。同时, 作为多语 言情境中不同语言的呈现方式, 语言景观也反映社 会语言的相对地位和权力, 但一部分学者将此归为 [17,20] 信息功能 , 另一部分学者又归为象征功能 [21- 22]。 本文认为, 一般而言强势语族控制着整个语言景 观, 其语言在语言景观中会占主导地位, 这样的语 言景观反过来向社会传递这样的信息——其语言 是有价值、 有地位的, 从而令使用和保护受到鼓励, 影响人们的语言感知和态度, 最终强化强势语言族 群的身份、 文化地位的认同。因此, 本文赞成后一 种观点。 以往研究往往认为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是其 得以存在的前提, 象征功能是信息功能的补充[17], 只 有在多语言情境中, 象征功能的重要性才会凸显出 来。但是两者的这种关系在一些语言情境下会发 生变化, 濒危语言缺乏交流功能, 却保留着突出的 [23] 象征功能 , 仍可能会被政府或经营者使用。此外, 语 [24] 言景观之所以成为研究多语言社会的有效方法 , 就是因为象征功能在研究全球化、 民族认同和民族
研究中 语言复兴等问题中显得尤为突出[25]。例如, 发现少数民族语言被赋予刻板的民族印象, 常与原 始、 落后相联系, 相反, 英语成为现代化、 全球化的 [26-27] 象征 , 对当地人而言使用英语会使产品显得更 有声望和更现代 [20,28], 英语已经被许多非英语国家 接受, 成为无国界语言, 在全球语言景观中的比例 [29-30] 越来越高 , 而本地语言的比例越来越低, 甚至受 到威胁, 产生身份认同、 文化地位与权力等问题[31]。 语言景观是语言活力的重要指标。语言活力 指语言在使用中所具有的作用, 有主客观之分。主 观指语言族群对本族语的感知程度, 客观指语言的 实际状况, 比如使用人口规模、 制度、 经济等[32]。研 究发现, 商业标识、 广告、 街名等语言景观影响人们 [17] 的语言感知 。换句话说, 语言景观影响人们对语 言的地位与价值的感知, 即象征功能影响主观语言 [17] 活力 。而信息功能决定语言的实用价值, 实用价 值越高, 使用此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的人就越 多, 所以信息功能影响语言的使用范围与程度, 即 客观语言活力。 1.3 旅游对语言景观的影响 旅游是一种全球化的商业活动, 旅游地的语言 景观正承受着快速商业化所带来的影响。但是在 旅游语言影响研究中相关研究较少, 且多局限于口 头语言, 研究发现旅游影响下地方语言逐渐被淡 [15] 化 , 使用减少 [33], 稳定性减弱 [34], 同时当地人却努 力去学习和使用旅游者的语言, 例如英语 [35-36]。在 旅游语言景观研究中也发现, 在爱尔兰, 旅游发展 程度高的地区中语言景观出现多国语言, 其中英语 占很高比例, 本地爱尔兰语标识则几乎没有[4], 类似 [20] 结论也在其他研究中出现 ; 张捷等的研究也指出, 现代化与全球化、 文化认同、 城市更新、 商业驱动是 影响城镇书法景观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 其中, 现 [6] 代化与全球化是本底因素 , 因此, 旅游是现代化与 全球化中的商业活动, 必然影响语言景观。但是旅 游引起语言景观本身发生怎样变化, 还没有相关的 具体研究。 作为语言活力的指标, 语言景观具有两种功 能——信息功能与象征功能, 本文将此作为分析框 架, 研究东巴文景观在旅游作用下的具体变化, 以 揭示东巴文的活力状况。语言景观分为政府标识 和私人标识, 政府与旅游业经营者分别是它们的生 产者。政策对政府标识和私人标识均会产生巨大 影响 [37-38], 但是个人也有一定的空间根据意愿自由
? 103 ?
旅 游 学 刊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0 No. 1,2015
设计私人标识[21], 因而私人标识会多样化一些。本 研究首先对两种语言景观进行对比分析, 然后重点 对政府和旅游业经营者的访谈资料进行解析, 梳理 他们对东巴文语言景观的生产决策过程, 以及对信 息和象征功能的作用; 最后, 因为居民和游客也是 语言景观重要的阅读者, 文中将分析他们对东巴文 景观的感知与态度, 从而为评价东巴文活力提供进 一步的依据。 2 研究设计
2.1 案例介绍 丽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 由大研古城、 白沙居 民建筑群、 束河民居建筑群构成。纳西文化是丽江 重要的旅游形象名片, 其中, 东巴文被称之为 “纳西 族古代社会的大百科全书” , 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 象形文字, 具有科学、 历史、 美学和艺术价值。2003 年, 东巴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世界记忆遗 产名录” 。虽然东巴文是纳西语的书写文字, 但是 自古以来东巴文主要用于宗教经文书写, 仅由少数 东巴 (智者) 掌握, 并不用作日常生活的信息沟通。 清代汉文化大量进入丽江地区后, 东巴教在纳 西民族的地位逐渐降低。20 世纪 50 年代后的 30 年 中, 东巴教被当作封建、 迷信的内容, 被全面禁止, 东巴文化在纳西族繁华城镇及城郊中消失, 仅存于 一些边远山寨; 80 年代以后, 东巴文化如何与现代结合 等问题受到关注; 到 90 年代丽江旅游开发后, 东巴 文化作为可利用的重要资源被重新审视和运用[13]。 东巴文具有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39], 且易于开 发利用, 适应游客需求[13], 但东巴文是一种濒危的特 殊语言, 旅游既可能带来机遇, 也可能带来威胁。 旅游对其产生了什么影响值得关注, 需要深入 探讨。 2.2 资料收集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是旅游与云南少数民族村寨形态研究 项目的一部分, 此项目从 2012 年开始。在此期间, 研究人员多次到丽江等地调研, 研究旅游对民族城 镇、 乡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语言景观 的调研主要集中在 2013 年 1 月 23—31 日, 共 9 天, 其中, 束河 7 天, 白沙和大研各 1 天。 大研、 束河、 白沙的旅游发展分别处于后期、 中 期和初期, 通过比较可以在时间序列上较好地掌握 旅游对语言景观的不同影响。以店名招牌为例, 大
研呈现高度一致性, 均采用木制, 中、 英、 东巴文 3 种 语言形式, 调研获知, 这种一致性是因为古城政府 的统一要求导致的; 白沙仅有两三家使用东巴文, 且一半以上商铺没有任何招牌; 束河呈现多样性, 语言和招牌的材质丰富多样。据此将束河作为最 佳调研地点, 能够提供关于旅游对东巴文影响最充 分的资料, 大研和白沙则作为辅助调研点。 束河古镇以青龙河为界可分为东岸和西岸 (图 1) , 东岸是游客集聚区, 各类旅游设施齐全, 以商品 零售、 餐饮、 信息服务为主, 西岸仁里村、 松云村一 带的房屋是纳西古建筑, 是遗产核心区, 旅游发展 以住宿为主。 调研采用影像记录、 访谈、 观察 3 种方法。影像 共收集约 700 张相片, 以记录与统计东巴文语言景 观及其使用的范围。访谈 67 人, 包括 57 位旅游业 经营者 (S1~S23; H1~H30; R1~R4) 、 2 位政府工作人 员 (O1、 O2) 、 5 位游客 (Y1~Y5) 和 2 位居民 (L1、 L2) , 被访经营者中有 8 位是丽江纳西族人; 另外, 观 察 4 个游客群体 (每个群体 2~4 人) 在东巴文墙的反 应和行为。由于政府与旅游业经营者是主要影响 者, 因此是重点访谈对象, 其中, 26 位旅游业经营者 是深入访谈, 此外还从相关部门收集二手文献资 料。影像记录将反映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客观特征, 访谈将反映政府与旅游业经营者怎样形成东巴文 语言景观和居民、 游客对东巴文语言景观的感知, 均体现主观层面的态度。
资料来源: 车震宇调研组调研。
图 1 束河古镇及周边区域用地形态变化示意图 Fig. 1 The map of Shuhe and her land-use morphology changes
? 104 ?
徐红罡等 | 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3
研究结果
3.1 束河语言景观客观特征 语言选择 (选用何种语言) 一直是语言景观研 究的共同点, 本文也不例外。政府标识以同时使用 中、 英、 东巴 3 种语言为统一格式, 但在形式上各有 差异。街道指示牌、 公共卫生间、 停车场等重要公 共设施标识一般从上至下以中、 英、 东巴的顺序排 列, 中文占主要位置 (图 2) , 突出了信息传递功能; 景点警示牌、 工作制服、 公交车等一般公共标识则 从上至下以东巴、 中、 英的顺序排列 (图 3) , 东巴文 凸显, 强调其装饰作用。可以看出, 旅游中政府积 极推动东巴文在空间中的呈现, 极力营造东巴文语 言景观的氛围。 私人标识与政府标识明显不同, 语言组合形式 不一, 标识形式多样。调研中运用数码相机记录了 束河古镇道路两边 560 家的店名招牌, 其中, 东岸 345 家, 西岸 215 家。表 1 表示招牌中语言组合形式 的比例, 表 2 表示中、 英、 东巴 3 种语言使用比例。 中文是通用语言, 在语言景观中占据主导地位, 所 有招牌都含有醒目的中文。招牌的语言组合形式 上, 东岸与西岸有显著差别。东岸中、 东巴、 英3种 语言组合的招牌最多, 其次是中、 东巴组合, 然后是 只使用中文的招牌, 最后是中、 英两语言组合; 在西 岸只有中文的招牌最多, 中、 东巴组合和中、 英组合 的招牌数量相当, 中、 东巴、 英 3 种语言组合比例非 常低。由此可以看出, 东岸语言组合形式更加丰 富, 更加偏好多语言组合形式。与之相呼应的是, 表 2 直观表明东巴文和英文在东岸的使用程度更 高, 在招牌语言景观中东巴文的比例约占 60% , 英 语约占 50%; 西岸使用东巴文、 英文较少, 使用比例
均约 30%。 由上看出, 私人标识比政府标识的形式更加多 样化, 制作也更具有灵活性, 更加体现商业的影响 因素。束河的语言景观反映出中文是通用语言, 从 而成为核心的语言景观; 东巴文和英文大量使用, 也说明两者在旅游中的重要性, 但它们在地域分布 和使用中具有差异性, 暗示着旅游的不同影响, 这 一点将在后文进行分析。 3.2 生产者对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 3.2.1 政府层面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 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权利。作为少 数民族语言, 纳西语言使用一直受到法律支持, 在 丽江成功申遗后, 政府也加强了对纳西语言的保 护。2003 年, 丽江古城教育局要求在地方学校进行 纳西语和传统东巴文化的教学; 2006 年, 云南省政 府和丽江人民政府实行 《云南纳西东巴文化保护条 例》 , 其中, 第 3 条明确阐明东巴文是纳西东巴文化 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40]。可以看出, 东巴文保护已经 成为政府的重要议题。 在东巴文保护计划中语言景观成为一项重要 措施, 在古城内政府大力推行东巴文景观。 “ (大研) 古城的话, 我们 2009 年就开始要求搞, 商家使用的 招牌上必须要有东巴文、 中文、 英文 3 种语言, 以中 文为主, 因为是中国的, 不可能搞个英文为主, 中文 在中间, 然后要求东巴文也要, 正常情况下放在门 头上” (O1) 。现在大研所有的语言景观完全按照政 策制定: 中、 英、 东巴 3 种同时使用。这一政策对其 他古镇也起到示范作用。在束河和白沙, 政府标识 与大研古城的一致, 但私人标识管理则有差异。2012
图片来源: 笔者实地拍摄。 图 2 政府标识 (提示牌) Fig.2 Government sign ? 105 ?
图片来源: 笔者实地拍摄。 图 3 私人标识 (提示牌) Fig. 3 Private sign
旅 游 学 刊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0 No. 1,2015
表1 Tab. 1
束河东西两岸店名语言组合形式比例 in Shuhe
旅游业经营者是私人东巴文景观的主要生产 者。经营者店名招牌中的东巴文景观最为常见, 东 巴文一般位于招牌顶端, 颜色较亮, 但字体较小。 招牌中东巴文景观依据旅游人流分布, 集中在四方 听音、 鼎业街和青龙街, 这 3 条都是束河主要的旅游 街道, 其他如九鼎路、 中和路是景区边缘地带, 游客 较少,, 东巴文景观也较少。分别以四方听音和中和 路为例, 四方听音四周的 19 家商铺中 14 家使用东 巴文, 而中和路 60 家商铺中只有 8 家使用。另外, 随着旅游发展, 不仅使用东巴文景观的旅游业经营 者越来越多, 他们的使用意愿也越来越强。 S18 先 后于 2006 年、 2012 年开了两家旅游纪念品店, 第一 家招牌没有东巴文, 经营者表示 “我那时候刚来, 不 知道情况 (大家使用东巴文) , 东巴文的使用也是这 几年的事情” , 第二家招牌就制作了东巴文。R1、 R4 等表示同样的感受。 S10 是东巴文雕刻商店老板, “以前是没有东巴文木雕的, 随着旅游发展出现简 单的东巴文雕刻, 到现在东巴文雕刻的工艺越来越 复杂和精美, 这都是游客的需要变化了” 。可以看 出, 旅游业经营者的东巴文景观与旅游关系密切, 游客越集中的地方, 东巴文景观越多。换而言之, 旅游带来了东巴文景观使用的需求。 (2) 旅游业经营者对东巴文景观缺乏认同 令人遗憾的是, 生产东巴文景观时, 经营者没 有加深文化认同。被访经营者均表示自己不认识 东巴文, 即使自己使用的东巴文也不了解。S7 是纳 西族, 商铺贴有东巴文对联, 他表示 “不知道 (对联) 意思, 更不知道怎么念, 是请东巴写的” , 而实际上 对联中有汉语注释。这充分说明经营者使用时没 有关注东巴文的具体内容, 只是形式上的使用。此 外, 这一点也体现在东巴文景观生产过程中: 根据 经验积累, 广告公司建立满足平时所需的东巴文字 库, 生产时对号入座地 “翻译” (S4, S10) 。这个生产 过程中广告公司充当着私人标识的 “专家” 角色, 但 由于缺少指导、 培训和监管, 这些 “专家” 角色并不 可靠, 翻译生硬, 没有使用语境, 东巴文使用也极不 规范。2012 年年底, 丽江市古城区多个部门联合组 成调研组, 在对丽江古城及周边门店标牌使用纳西 东巴文字的现场抽样调查中发现, 700 块纳西东巴 文字广告招牌中, 经专家鉴定, 正确的只有 35 块, 正 确率仅为 5.0% ; 值得商榷的有 17 块, 占 2.4% ; 错误 的有 648 块, 占 92.6%[41]。 这种不规范的盲目使用中旅游业经营者不仅
? 106 ?
The ratio of language combination of shop name
东岸 East / % 33.64 29.09 15.00 19.55 2.73 西岸 West / % 7.83 20.00 20.00 34.78 0.87
招牌语言组合形式 Language combination 中、 东巴、 英 Chinese、 Dongba script、 English 中、 东巴 Chinese、 Dongba script 中、 英 Chinese、 English 中 Chinese 其他 (藏文、 缅文等) Others (Tibetan, Burmese, etc)
表2 Tab. 2
束河东西两岸店名语言使用比例
东岸 East / % 100.00 62.73 48.64 ― 西岸 West / % 100.00 27.83 27.83 ―
The ratio of language of shop name in Shuhe
语言形式 Language 中 Chinese 东巴 Dongba script 英 English 其他 Others
年 6 月束河古镇管理所成立, 2013 年 1 月提出 《束河 古镇商业招牌即广告牌技术支持》 规则, 这与大研 店名招牌管理办法一样; 而白沙还没有统一管理。 大研旅游起步最早, 发展成熟, 语言景观政策 最先在大研古城实施, 2009 年开展, 政策效果已经 完全形成, 店名标识使用一样的语言格式; 束河旅 游发展相对较晚, 标识政策从 2012 年开展, 效果还 没有体现出来; 白沙旅游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相 关政策。可以看出, 政府对东巴文标识的推行与旅 游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旅游发展越早越成熟, 东巴 文景观就越被重视。可以预见, 随着旅游发展与政 策推广, 未来束河、 白沙, 甚至更大区域内将形成与 大研相似的语言景观, 东巴文景观会越来越多。不 过目前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 东巴文语言景观仅限 于旅游标识使用, 政府工作人员不认识东巴文, 政 府文件也没有使用东巴文 (O2, 古管局) 。 3.2.2 旅游业经营者层面 (1) 东巴文景观制定受旅游影响
徐红罡等 | 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对东巴文景观缺乏认同, 而且事实上他们的文化身 份与东巴文化严重脱节。束河古镇有近 1 200 家商 铺, 但只有不足 30 家是本地纳西族经营 (O2, 古管 局) , 显然, 东巴文的真正传承者在当地商业中处于 很弱的地位。另外, 在东巴文使用意愿上, 纳西族 经营者的使用意愿并不强烈, 8 家纳西族人的商铺 中只有 2 家自主使用 (S7, S10) , 没有使用的纳西经 营者表示自己不认识, 别人也不认识, 没有必要使 用东巴文 (S4, R2, H6, H20, H21) 。相反, 非纳西族 经营者使用意愿较强烈, 例如四川人 (R1, R3, R4 等) 的商铺招牌均使用了东巴文景观, 广西人 S21、 福建人 H1 以东巴文景观作为特色, 分别使用在旅 游产品、 客栈装饰中。这些外来经营者主要是出于 商业利益驱动而使用东巴文, 把它当作吸引游客的 特色。 随着旅游发展, 东巴文景观生产中经营者的身 份越来越偏离东巴文的原生主体, 缺乏对东巴文的 认识与认同, 而且包括纳西族在内的使用者对东巴 文的肤浅、 盲目使用现象不在意。东巴文景观使用 重形式不重内容, 缺失规范性, 从而减弱它的信息 功能, 加剧不可识别性与不可交流性。 (3) 旅游业经营者强调东巴文景观的象征作用 在上述东巴文景观的不规范性加剧, 信息功能 减弱的同时, 它的象征功能越发突出。 招牌中, 东巴文和英文的使用群体有显著差 异。连锁店 (如麦当劳、 牛肉专卖店等) 、 高端餐饮 与住宿一定有英文, 但不一定有东巴文, 大多有东 巴文的连锁店是因为经营更早的大研分店受东巴 文政策影响后的连带效应 (图 4) ; 小型商铺, 例如小 纪念品店、 特产店、 纳西餐馆等, 东巴文使用相对较 多, 英文使用较少 (图 5) 。这正是前面提到的英语 象征全球化、 现代化, 民族语言象征传统、 地方的反 映, 像东巴文一类的民族语言往往是现代化的对立 面, 也是弱势的一方。
另外, 在行业使用上东巴文与英文景观也有微 妙差异。零售类商铺和餐饮招牌中东巴文使用较 多, 但客栈中英文使用较多, 东巴文非常少。客栈 提供的是无形的售后体验产品, 让游客第一眼产生 认可是客栈名字的首要作用, 所以简单、 快速传递 游客能够理解的信息是经营者首先考虑的, 具有信 息功能的中文和英文能够实现这种作用, 东巴文则 无能为力, 没有必要在店名中使用东巴文 (H6, H7, H10, H13, H17, H19, H20, H23, H28, H29) 。但是许 多不在店名中使用东巴文的客栈, 在装饰上却大量 使用, 例如墙面上绘制大片东巴文 (H1, H3) 。可以 看出, 客栈经营者将中文与英文定位为信息传递, 而把东巴文景观作为装饰性符号。 综上, 旅游业经营者对东巴文的定位不是信息 功能, 而是作为传统、 地方特色的象征符号, 形式性 地用在装饰中。 3.3 阅读者对东巴文语言景观的感知 3.3.1 游客感知 游客中一般是通过网络、 朋友或导游知道东巴 文, 但具体了解少, 甚至没有东巴文的意象 (Y1, Y2 和 Y3) 。景区内, 旅游者关注到的东巴文景观主要 是墙上和旅游商品中的, 以东巴文墙为背景拍照, 购买东巴文商品作为纪念品。他们以此获得新奇 体验而感到满足, 至于这些东巴文景观是否真实, 并不在意。东巴文商品中手链、 项链、 披巾等最多, 最 受游客欢迎, 却基本是机器批量生产的外地商品。 游客对其他的东巴文景观, 如店名、 交通标识 的关注度低。此外, 也有少量精英游客怀疑东巴文 的使用意义, Y1 认为经营者是 “吸引眼球, 做装饰 用, 并没有实际的解释功能, 问了店主, 也不认识, 并且墙面上或者招牌上的东巴文字都是五颜六色 的, 这也说明它们就是为了吸引游客眼球” , Y3、 Y4、 Y5 也表达同样看法。
笔者实地拍摄。 图片来源: 图 4 连锁商家招牌 Fig. 4 Chain shop signboard ? 107 ?
图片来源: 笔者实地拍摄。 图 5 散小型商铺招牌 Fig. 5 Small shop signboard
旅 游 学 刊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0 No. 1,2015
游客的感知中东巴文景观没有信息功能, 东巴 文景观作为审美欣赏和纪念符号的象征。这与书 法景观研究结论一致, 游客在文化景观感知中比较 注重环境的审美体验
[9,42]
起作用, 但这两种因素均与旅游直接相关, 因为在 旅游中东巴文景观的重要性才树立起来。深入分 析来自政府、 旅游业经营者、 游客与居民的主观态 度后发现, 东巴文景观的作用在于它承载地方特 色、 传统等相关的象征意义, 吸引游客, 有利于旅游 发展。而对于它的信息功能,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阅 读者都不在意, 不认识东巴文, 也不关注东巴文的 文化内涵; 生产者注重潜在经济获益, 游客注重形 式审美, 政府和居民虽然对东巴文有认同, 但是也 更多地看到其在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价值和可能 的经济价值。因此, 东巴文抽象为一种只有商业价 值的象征符号, 匮乏信息功能。 信息功能是语言活力的基本条件, 从东巴文和 英文语言景观在旅游目的地的不同作用, 可以进一 步看清旅游对东巴文的影响。英文景观不仅象征 现代与全球化, 也具有突出的信息传递功能, 因此, 旅游让英语获得更多使用者, 主观和客观活力都得 到提高; 而东巴文景观只是基于形式特色的符号象 征, 主要承担民族风情符号的作用, 使用者与阅读 者都不能识别, 也不关心准确性, 旅游没有让东巴 文获得真正的传承者。语言的信息功能重要性在 于能够约束语言规范性, 否则信息无法正确传递。 而旅游开发中东巴文景观缺少这种约束, 没有统一 的规范准则, 可以被随意使用或篡改, 这种极为盲 目与不规范使用将会影响东巴文字的准确性、 纯洁 性, 久而久之阻碍东巴文识别, 造成东巴文传承裂 痕, 甚至是断层[44]。 东巴文有其特殊性, 东巴文原本附属于东巴宗 教, 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本身缺乏支撑信息功能 的群众基础, 即使旅游树立东巴文的重要性, 也很 难让人们使用东巴文去沟通、 交流。因此, 仅仅依 靠旅游复兴东巴文是不可能的。东巴文的真正复 兴还是需要从东巴文原有的发展模式中去寻找启 示。古代的东巴文属于纳西内部的特定群体—— 东巴, 他们代表了纳西族的文化精英, 用东巴文进 行思想交流, 代代相传, 赋予了东巴文生命力。在 此过程中, 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是平衡的, 所以很 小的群体也能保证东巴文代代相传。这就启示我 们, 现代的东巴文作为文化遗产, 要变活, 就要维护 这样的平衡。在旅游开发中商业因素很难恢复与 维持东巴文景观的信息功能、 象征功能的平衡, 旅 游仅仅起到了东巴文符号的传播作用, 真正复兴可 能还是应大力扶持东巴文的传承人, 培养文化精
。东巴文景观也因此增强
了旅游地吸引力。但是这样的体验过程中游客只 是单方面的凝视, 没有互动与交流, 大大降低了他 们对东巴文的文化认识 (Y2, Y4) 。 3.3.2 居民感知 大多纳西居民认可旅游对东巴文的正面影响 (S7, S10, H6, Y5, O2) , 因为普遍使用东巴文景观是 前所未有的事情。不过受汉文化长期影响, 纳西居 民已经习惯使用汉字, 所以尽管知道东巴文是自己 的民族文化, 但不会使用它, “ 东巴文是我们的文 化, 不过几乎没有居民认识” (S7, S10, H6) , “我们这 里的对联一直是汉字写的, 东巴文字对联是在旅游 开发后才有的, 但我们已经习惯汉字对联, 过年还 是用汉字对联” (L2, 纳西族, 70 岁) 。 在居民看来, 东巴文重要是因为它在旅游中带 来经济效益, 这与肖潇等的研究结论一致 , 因为东
[43]
巴文景观象征特色, 能够吸引游客, 才让纳西居民 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一旦脱离旅游环境, 居民认为 东巴文的重要性骤减, 而且他们也没有参与旅游之 外的与东巴文相关的保护与传承行动。 4 结论与讨论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 是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重要 部分。在众多的旅游与文化的研究中, 旅游与语言 的研究相对较少, 旅游是否会影响以及怎么影响语 言景观的问题还没受到关注。本文在借鉴和梳理 了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景观学者对语言景观的研究 基础上, 从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与象征功能两个维 度分析了旅游对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研究表 明, 虽然在旅游中东巴文景观广泛使用, 但仅象征 功能突出, 信息功能匮乏, 从而并没有使东巴文得 到真正复兴。从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 入手展开的旅游对语言影响的实证研究, 是对旅游 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领域的有益补充; 与此同时, 本文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 对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的视觉性、 濒危语言开展的分析, 在社会语言学和 景观语言学领域也是一次新尝试。 研究中发现, 东巴文语言景观形成来自政府、 旅游业经营者推动, 分别通过政策与营造商业氛围
? 108 ?
徐红罡等 | 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英, 使他们维持一定数量, 让东巴文能够保持真正 的活力, 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Zhou Zhen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ea [M].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1997. 295. [ 周振鹤. 中 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295.] [2] Fan Junjun, Xiao Zihui. An outline of language resource[J].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2008, (4): 128-132. [ 范俊军, 肖自 辉. 语言资源论纲[J]. 南京社会科学, 2008, (4): 128-132.] [3] Chen Lijun, Hu Fanzhu. Language resource: One can be developed and utilized as tonrism resource[J]. Tourism Science, 2010, 24(4): 22-27. [陈丽君, 胡范铸. 语言资源: 一种可以开发 利用的旅游资源[J]. 旅游科学, 2010, 24(4): 22-27.] [4] Kallen J. Tourism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 Irish linguistic landscape[A]. //: Ahohamy E, Gorter D. 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C].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9. 270-284. [5] Zhang Jie, Zhang Jing. Calligraphy landscape and city landscape: A case study of calligraphy landscape and tourism product in Nanjing[J].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2004, (3): 42-43. [张捷, 张静. 书法景观与城市景观——南京书法景 观及书法旅游产品概念规划案例[J]. 城乡建设, 2004, (3): 4243.] [6] Zhang Jie, Zhang Honglei, Tang Wenyu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urban calligraphy landscape and its local significance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67(12): 1675-1685. [ 张捷, 张宏磊, 唐文跃. 中国城镇书法景观空间分异及其地方意义 [J]. 地理学报, 2012, 67(12): 1675-1685.] [7] Yin Lijie, Zhang Jie, Zhang Honglei, et al. Study the role calligraphy in the scenic landscape of tourism image 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Xi’ an Beilin[J]. Human Geography, 2011, 26(5): 49-53. [ 尹立杰, 张捷, 张宏磊, 等. 书 法景观在景区旅游意象构建中的作用研究——以西安碑林为 例[J]. 人文地理, 2011, 26(5): 49-53.] [8] Xiao Xiao, Zhang Jie, Sun Shangqian, et al. Analysis the factor of tourists’sense of place in calligraphy destination: A case study of Thirteen Rock Inscriptions of Shimen in Hanzhong, Shaanxi Province [J]. Human Geography, 2013, 27(6): 130-136. [ 肖潇, 张捷, 孙上茜, 等. 书法景观旅游地游客地方感影响因 素分析 —— 以陕西汉中石门十三品为例 [J]. 人文地理, 2013, 27(6): 130-136.] [9] Ke Li, Zhang Jie, Li Qian. Analysi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ts’perceiving images in calligraphy destination: A case study of Guilin Diecai Hill[J]. Carsologica Sinica, 2010, 29(1): 87-92. [柯立, 张捷, 李倩. 书法景观旅游地游客感知意象影响 因素分析 —— 以桂林叠彩山景区为例 [J]. 中国岩溶, 2010, 29 (1): 87-92.] [10] Zhang Jie, Lu Shaojing, Jiang Zhijie, et al. The features of [18
public percep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landscape: Investigation from perceptual dimensions of calligraphy landscap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67(2): 230-238. [张捷, 卢韶婧, 蒋志 杰, 等.中国书法景观的公众地理知觉特征——书法景观知觉 维度调查[J]. 地理学报, 2012, 67(2): 230-238.] [11] Chen Xin. The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renaissance function of tourism artwork[J]. Studies in National Art, 2002, (6): 66-68. [陈 昕. 旅游艺术品的发展方向及其文化复兴功能[J]. 民族艺术研 究, 2002, (6): 66-68.] [12] Lin Jinping, Zhou Hong, He Yunhong. Study on inheritance of the Naxi Dongba ethnic culture trad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rural ethnic cultural tourist development in Sanyuan Village of Lijiang[J]. Human Geography, 2005, (5): 78-80. [林锦屏, 周鸿, 何云红. 纳西东巴 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云南丽江三元 村乡村旅游开发为例[J]. 人文地理, 2005, (5): 78-80.] [13] Zong Xiaolian. The new fate of Dongba culture in tourism[J]. Journal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 31(6): 74-80. [宗晓莲. 旅游 开发背景下东巴文化的新际遇[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 2004, 31(6): 74-80.] [14] Yang Fuquan. The impact of social and culture on ethnic religious identity: Identity and change of Dongba religion and its change for Naxi[J]. Thinking, 2010, 36(4): 15-20. [ 杨福泉. 社会与文化变迁对民族宗教文化认同的影响——纳西人对东 巴教的认同及其变迁研究[J]. 思想战线, 2010, 36(4): 15-20.] [15] Pan Qiuling. A study of tourism’ s impact on language cultural landscape: A case study of Xi’ an [J]. Tourism Tribune, 2005, 20 (6): 19-25. [ 潘秋玲. 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 究——以西安为例[J]. 旅游学刊, 2005, 20(6): 19-25.] [16] Mathieson A, Wall G.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M]. UK: Longman, 1982. 154-156. [17] Landry R, Bourhis R Y.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 16(1): 23-49. Lou J. Situating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Time and Space: A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f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Washington, DC Chinatown[D]. Washington, DC: the Faculty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of Georgetown University, 2009. [19] Spolsky B. Prolegomena to a sociolinguistic theory of public signage[A]. //: Ahohamy E, Gorter D. 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C].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2009. 25-39. [20] Cenoz J, Gorter D.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minority languag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2006, 3(1): 67-79. [21] Ben- Rafael E, Shohamy E, Amara M H, et al. Linguistic landscape as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pace: The case of Isra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2006, 3:
? 109 ?
旅 游 学 刊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0 No. 1,2015
1; 7-30. [22] Cenoz J, Gorter D. Language economy and linguistic landscape [A]. //: Ahohamy E, Gorter D. 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C].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9. 55-69. [23] Burdick C. Mobility and Language in Place: A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Language Commodification[D].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2012. [24] Gorter D, Marten H F, Mensel L V. Minority Languages in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1-18. [25] Gorter D. Linguistic Landscape: A New Approach to Multilingualism[M]. Clev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6. 1. [26] Piller I. Advertising as a site of language contact[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3, 23: 170-183. [27] Lee J S. Linguistic constructions of modernity: English mixing in Korean television commercial[J]. Language in Society, 2006, 35(1): 59-91. [28] Piller I. Identity constructions in multilingual advertising[J]. Language in Society, 2001, 30: 153-186. [29] Martin E. Mixing English in French advertising[J]. World Englishes, 2002, 21: 375-401. [30] Huebner T. Bangkok’s linguistic landscapes: Environmental print, codemixing and language chan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2006, 3(1): 31-51. [31] Phillipson R. English- Only Europe? Challenging Language Policy[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1-24. [32] Harwood J, Giles H, Bourhis R Y. The genesis of vitality theory: Historical patterns and discoursal dimens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994, 108: 167-206. [33] Zong Xiaolia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A Case Study in Lijiang , Yunnan Province ,China[D]. Guangzhou: Sun Yat-sen University, 2002. [宗晓莲. 旅游开发与社会变迁— 以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文化为例 [D]. 广州: 中山大 学, 2002.] [34] White P. The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 on Host Communities: A Study of Language Change in Switzerland[R]. Oxford : School of Ge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1974. [35] Bao Jigang, Dai Fan. The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A case study in Dali, Yunnan Province , China [J]. Human Geography,
1996, 11(2): 37-42. [ 保继刚, 戴凡. 旅游社会影响研究 —— 以 大理古城居民学英语态度为例[J]. 人文地理, 1996, 11(2): 37-42.] [36] Xu Zhiyun, Lu Lin. Research of tourism language in Zhouzhuang[J].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7, 30(20): 181-184. [徐致云, 陆林. 周庄旅游语言 的初步研究 [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7, 30 (20): 181-184.] [37] Ahohamy E, Gorter D. 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 [A]. //: 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 [C].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2009. 1-10. [38] Bourhis R Y.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of language events in Cana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994, 105(1): 5-34. [39] Guang Yingjiong. Tourism anthropology vision in the variation of folk art: An example of Naxi Dongba art in the town of Lijiang[J]. 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 2008(3): 168-173. [光映 炯. 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艺术变异研究 —— 以丽江大研 镇纳西族东巴艺术为例[J]. 广西民族研究, 2008, (3): 168-173.] [40] Yang Hongyan. Naxi, Chinese and English: Multilingualism in Lijiang[D]. Sydney: Macquarie University, 2012. [41] Wang Fa. 648 of the 700 Signboards are wrong, Dongba script should be Standardized in Lijiang[EB/OL]. cn/html/2012- 09/13/content_2400786.htm, 2013- 02- 20. [ 王 法. 700 块 “东巴” 广告牌 648 块有错 丽江要规范化东巴文字应用 [EB/OL]. 09/13/content_ 2400786.htm, 2013-02-20.] [42] Qi Qiuyin. Empirical Research of Travel Experience of Calligraphy Landscape: A Case Study of Tourists in Guilin [D].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2010. [ 祁秋寅. 书法景观旅游体 验结构实证研究: 以桂林游客为例[D]. 南京: 南京大学, 2010.] [43] Xiao Xiao, Zhang Jie, Lu Junyu. The residents’recognition of calligraphy landscape in Zunyi red tourism commercial street[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8): 1080-1086. [肖潇, 张捷, 卢 俊宇. 居民对遵义红色旅游商业街中书法景观的认同度研究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8): 1080-1086.] [44] Liu Yue. The erroneous transformation of Dongba characters in Naxi area[J].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Journal, 2011, 21(1): 101-104. [ 刘悦. 纳西东巴文讹变现象简论 [J]. 四 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1, 21(1): 101-104.]
? 110 ?
徐红罡等 | 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Tourism Impact on the Naxi Dongba Linguistic Landscape
XU Honggang, REN Yan (Center for Tourism Planning & Research,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 Tourism and language are closely related. Language not only serves as a communication tool between hosts and guests but also can be developed into tourist attractions.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proved to have important impacts on languages, such as the spreading of English. Yet, most of previous researches investigate the phenomenon superficially, focusing only on oral language rather than the written character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fill this gap by investing the impacts of tourism on the Dongba language in Lijiang, one of the most famous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China. Dongba script, which is used in Dongba religious books, is regarded as a world intangible heritage and is in an endangered status. Dongba script seems to be widely used in public spaces. Linguistic landscape refers to the written languages used in public spaces, such as road signs, warning signs, and private business signs. Linguistic landscape analysis was used in this study.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and field work was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is mainly based on first hand data which were collected throug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with various stakeholders. Secondary data were also collected from relevant agenc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o supplement the research findings. By comparing the use of Dongba scripts in three historical towns that are at different tourism developmental stage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use of Dongba script i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ig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Governments and small business entrepreneurs are the major drivers to use Dongba scripts. The wide use of Dongba scripts in the public signs is due to the governments’ regulations to enhance the ethnic cultural atmosphere of the destination. Business people tend to use Dongba scripts to add an“exotic”flavor to the business attractiveness. However, the use of the script is only for its symbolic function rather for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None of the guests, entrepreneurs, local residents and even the governments staff interviewed understand the Dongba scripts and ever use these scripts in their daily lives. Most of them also show no interests in its cultural meaning. These scripts are only aware in the tourism context as the symbol of unique Naxi ethnic culture. Due to the lack of need for communicating using Dongba script, the use of Dongba language is very causal and lack of rigorous attitude. This causal and often wrong use of these scripts in the long run will further bring barriers for its information function since these scripts cannot communicate the right meaning.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role of tourism in the revival of the Dongba script is very limited and 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Naxi intellectuals who use Dongba scripts to communicate messages. Keywords: Dongba characters; linguistic landscape; tourism impact; ethnolinguistic; language vitality [责任编辑: 魏云洁; 责任校对: 王玉洁]
? 111 ?
本文关键词: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7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17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