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非优区铜陵市系统耦合及协同进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旅游非优区铜陵市系统耦合及协同进化研究 出处:《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旅游非优区 旅游复合系统 耦合发展度 协同学理论
【摘要】:旅游非优区铜陵市是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关键阶段。借鉴容量耦合系统模型对其环境、文化和旅游三大子系统进行时间序列交互耦合分析,并运用协同学理论对其旅游复合系统进行协同进化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2年铜陵市各二级复合系统及旅游复合系统耦合发展度均呈上升趋势;文化—旅游和环境—旅游2类二级复合系统对旅游复合系统耦合发展度贡献作用巨大;增殖系数表明各子系统12年来均进化发展,共同趋向平衡位置;竞争参数表明环境与文化、环境与旅游子系统之间存在竞争阻碍关系,而文化与旅游子系统之间是合作共进关系。
[Abstract]:......
【作者单位】: 合肥学院旅游系;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研究项目(SK2013B02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2011SK598ZD)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0引言国内对旅游非优区(Non-Optimal Tourism Dis-trict)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学界对其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深入,即从旅游资源(质量、组合和丰度)单一要素“非优”向多重要素(资源、区位、观念)“非优”转变[2-5]。旅游非优区可以是单一要素的“非优”,也可以是两个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尚正;余佳;;旅游资源非优型省会城市的旅游吸引力提升——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孙晓玲;陆林;;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开发研究——以全椒县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4 孙平军;修春亮;;脆弱性视角的矿业城市人地耦合系统的耦合度评价——以阜新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6期
5 陈咏淑;陈健;;经济发达的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发展探讨——以广东顺德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8年07期
6 罗艳菊,黄宇;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7 刘滨谊;张亭;;矿山旅游发展规划的思考与实践——以安徽铜陵市大铜官山公园概念规划为例[J];旅游论坛;2008年05期
8 王滨;王维早;齐剑锋;于开宁;;基于耦合协同理论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J];地球与环境;2012年03期
9 李林,魏卫;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J];经济地理;199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同升;;小城镇产业资源能源消耗评价技术模型与指标体系(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1期
2 王琼;张颖;郑凯;;串起城市破碎景观的蜥蜴——城市废弃轨道空间生态重构[J];安徽建筑;2009年05期
3 康玲;李权国;;襄樊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及其提升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4 刘成;;安徽旅游非优区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5 孙伟华;;淇河湿地保护及其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6 孙晓玲;陆林;;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开发研究——以全椒县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7 祝亚雯;章锦河;;旅游交错带概念与测度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8 陈健;查良松;黄艳妮;祝凤霞;;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9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塔里木盆地县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模式及调控对策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10 姜成勇;吴相利;张维亮;;无锡市民族工商业遗产旅游价值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Research on Optimizing Strategies of Non-Optimal Tourism Resource Area:A Case of Yishui Tourism Phenomenon[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2 孙晓强;张文婷;;天津第一热电厂产业建筑遗存改造再利用初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叶慧;王雅鹏;;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耦合性分析[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董晓莉;廖仁静;;次级景点客源空间特征研究——以南京珍珠泉景区为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姚成胜;;福建省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协调状况的时空变化研究[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杨庆媛;杨华均;冯应斌;董世琳;信桂新;孙小群;;重庆市土地整理项目空间配置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赵兵;;区域城市化与景观格局演变耦合性研究——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冬梅;我国高新区科技人力资本生态拟合度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林源源;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孙立成;区域食物—能源—经济—环境—人口(FEEEP)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宏彦;大同晋华宫矿国家矿山公园煤矸山景观设计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陈艳;基于LOFT创意园模式的工业遗产旅游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许晓斌;工业遗产与地方社会变迁[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段锐;历史价值视域下的长沙工业遗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秀清;张家界旅游罩形成机制及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7 郭丽;长沙市城市化与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耦合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冯磊;新乡市白垩土矿石废弃地生态与景观重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吴健;城市记忆的延续:长沙火车南站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10 宋镝;辽宁省经济—能源—环境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尚正;余佳;;旅游资源非优型省会城市的旅游吸引力提升——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朱桃杏,陆林;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潘学峰;傅泽田;;农村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的机制分析[J];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4 姜睿;旅游与遗产保护[J];商业研究;2001年07期
5 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6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7 王志国;;关于建设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的设想[J];城市;2007年11期
8 陶伟,岑倩华;国外遗产旅游研究17年——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反映的学术态势[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1期
9 魏从兰,陈明义;加快合肥旅游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当代建设;2001年01期
10 彭华;汕头城市旅游持续发展驱动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羽;双系统互补协同进化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彭涛;泥石流形成的降雨条件及其预测预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友兵;王忠;;国际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黄钰淳;黄雄伟;;泰国芭提雅发展度假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对发展北海海滨度假旅游业的启示[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年22期
3 吴加庆,张孝昌;加快发展度假休闲旅游──兼论连云港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00年05期
4 王秋红;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桂林旅游发展定位之思考[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3期
5 吕萱;刘毅谈′96中国度假休闲游[J];中国对外贸易;1996年02期
6 党宁,杨小兰,商广清;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推动顺义城镇发展[J];小城镇建设;2004年02期
7 卢政营;张威;唐静;;乡村节事旅游活动品牌形象的实证研究——以罗平油菜花节为例[J];旅游学刊;2009年05期
8 马波;;旅游业:战略性产业定位及其实现[J];旅游学刊;2010年02期
9 胡敏;珠海度假旅游开发初探[J];特区经济;2003年09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娇丽;度假成为携程主要业务之一[N];中国旅游报;2007年
2 海南记者站 杨卫平;“常居型旅游”与度假居住业:海南旅游与房地产联姻互动[N];中国旅游报;2004年
3 张凌云;巴西、墨西哥发展海滨旅游的经验与启示[N];中国旅游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吴丹;贵州冬季游亮出四大特色牌[N];贵阳日报;2007年
5 杜一力;论旅游目的地的协调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3年
6 苏琳;旅行社发展为何快[N];经济日报;2002年
7 王新胜;力促旅游业奥地利欲当欧洲老大[N];中国旅游报;2002年
8 童建新;湖北旅游度假区开发破冰启航[N];中国旅游报;2001年
9 ;三亚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通过验收[N];中国旅游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温秀;黄金周里的“黄金法则”[N];中国旅游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梁琴;低碳旅游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刘安;龙湾旅游市场策划方案[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3 洪小燕;滨海地区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498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349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