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地区避暑度假旅游生态环境条件与舒适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雅安地区避暑度假旅游生态环境条件与舒适度研究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前,旅游发展正在进入大众休闲度假旅游时期,集观光-体验-居住-养身于一体的综合型度假旅游成为未来国际旅游发展大趋势。旅游度假区建设更强调生态环境条件、观赏游憩景观、服务及设施、餐饮及其环境、娱乐项目等,对度假区所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要求尤为苛刻,具体涉及地质环境、地形地貌、自然安全、土壤、空气、植被、环境、水质等条件,生态环境条件作为度假区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不仅决定了度假区旅游舒适度,而且可直接转化为度假旅游产品。本文运用地质、土壤、生态、气候、水文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在雅安地区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基础上,对雅安地区避暑度假旅游的生态环境条件和旅游舒适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雅安地区是四川理想的山地型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
[Abstract]:At present, tourism development is entering the period of popular leisure vacation tourism. Tourism-experience-living-support in one of the comprehensive holiday tourism will become the future trend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resort construction more emphasi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viewing recreation landscape, services and facilities. Catering and its environment, entertainment projects and so on, the resort area in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quirements are particularly harsh, specifically related to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opography, natural security, soil, air, vegetation, environment. Water quality condition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as an indispensable basis for the resort, not only determine the tourist comfort of the resort, but also can be directly converted into holiday tourism products. This paper uses geology, soil, ecology.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limate and hydrology a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ocatio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in Ya'an area.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ourism comfort of summer vacation tourism in Ya'an area a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Ya'an area is an ideal mountain resort destin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区域地理与旅游发展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09BAH50B02)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专项基金项目(编号:12NZYTH05)资助
【分类号】:F592.7;X24
【正文快照】: 1992年,我国批准成立大连金石滩、杭州之江、广西北海、海南亚龙湾等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2008年,重新启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评定工作,将评定方式从过去先批后建的规划制改变为先创后评的标准制。2011年6月1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评定标准获得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从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家明;旅游度假区发展演化规律的初步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2 杨振之;论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J];旅游学刊;2005年06期
3 杨振之;李枫;;度假旅游发展与区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综述[J];旅游学刊;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红;;区域度假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汉中度假旅游发展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2 侯国林;张小林;卞显红;;长三角都市圈城市居民度假旅游行为决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05期
3 文彤;;都市旅游度假区发展研究——以佛山市南国桃园为例[J];城市问题;2009年10期
4 邓永进;刘志军;邓丽;;构建新型草原避暑度假目的地——以内蒙古为例[J];草业科学;2010年09期
5 余子萍;;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度假区发展路径研究——以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8期
6 刘爱利;刘家明;刘敏;郑斌;;国内外旅游度假区孤岛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6期
7 方创琳;刘海燕;;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剥夺行为与调控路径[J];地理学报;2007年08期
8 付华;李俊彦;;内蒙古兴安盟旅游资源单体的特征与开发[J];地理研究;2010年03期
9 黄震方;祝晔;袁林旺;胡小海;曹芳东;;休闲旅游资源的内涵、分类与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09期
10 潘丽丽,徐红罡;广东旅游度假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钟卫华;龚松青;王焱;;山海型旅游度假区规划控制指标浅析[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振之;张冠群;;区域旅游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全域度假发展研究——以成都市大邑县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3 张文磊;周忠发;;全域体验开发模式 区域旅游开发的新途径[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志勇;中国公众高尔夫球场发展的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吕晓玲;近代中国避暑度假研究(1895-1937年)[D];苏州大学;2011年
3 陈南江;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胡浩;大都市旅游房地产发展与布局[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剑;旅游业多元化发展的理论与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何效祖;基于地域系统结构研究的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地实证分析[D];兰州大学;2007年
7 李勇;吉林省旅游产业区域影响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雪峰;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林朝晖;度假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10 陈露;珠峰自然保护区旅游地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成;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景源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周菲菲;我国旅游用地分类与开发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陈名虎;长沙市城郊游憩景观空间格局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4 罗慧敏;体验主导的旅游度假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刘水琴;浙江省旅游度假区国际化发展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韩禹兵;基于游客感知的郊区旅游环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双凡;咸宁市度假旅游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谭伟明;南岳衡山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柏楠;消费者生态旅游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年
10 李美萍;万佛湖度假区旅游发展提升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家明;国内外海岛旅游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刘家明,季任钧;旅游度假区开发的选址研究[J];人文地理;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子成;孔祥东;;雅安市三县区的生态经济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S1期
2 杨学俊;张文彩;;青衣江雅安市段水质污染调查及评价[J];四川环境;1988年01期
3 ;为民生更优 为家园更美——雅安市环保局推进生态文明战略纪实[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1年08期
4 王宪利;;战争与生态环境[J];环境保护;1991年11期
5 张社尧;;生态环境条件不容忽视——我会对在伶仃岛建燃煤电站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论证[J];生态科学;1990年01期
6 李璇,冯金朝,沈光涛;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生态保护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郑敬刚,张景光,李有;郑州市热岛效应研究与人体舒适度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0期
8 李昕;康健楠;洪文学;宋佳霖;;基于图表达原理的室内舒适度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4期
9 陈峗;;正视世界面临的生态环境难题 减小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环境代价[J];前沿;2007年09期
10 王万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保护对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峰;沈孝兵;查洪武;;提速旅客列车不同季节卫生学评价及舒适度比较[A];第四届全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杨刚;伍钧;孙百晔;周红艳;;雅安市耕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江连强;王昌全;杨保川;;不同喂养类型猪粪养分含量现状调查[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付梅臣;;关爱乡村生态文明 维护乡村景观健康[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5 易海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敏;曾俊;;铅围脖套的制作与应用[A];全国第12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7 庄稼捷;周迪;;现代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及控制[A];全国环境声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晓云;郭文利;苗世光;季崇萍;陈鲜艳;刘海涛;;奥运场馆规划方案大气环境效应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张甫仁;;一种新的室内环境评价方法[A];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研究进展——2007全国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余新晓;赵玉涛;石青;;试论长江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十三[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丹;雅安启动省级环保模范城创建[N];四川日报;2006年
2 记者 王大军;山 生态雅安之脊梁[N];雅安日报;2011年
3 记者 陈显波;建设生态屏障 打造绿色雅安[N];雅安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颜婧;以“绿”为名[N];四川日报;2011年
5 记者 刘世杰;生态立市 开放跨越[N];雅安日报;2011年
6 记者 彭华;打好雅安生态环境“王牌”[N];雅安日报;2011年
7 记者 彭华;来到雅安 犹如进了天然大氧吧[N];雅安日报;2010年
8 首席记者 刘长军;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环境舒适度[N];盘锦日报;2006年
9 记者 高富华;雅安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通过省检[N];雅安日报;2005年
10 记者 周琦;“中国低碳先锋城市” 雅安戴上崭新光环[N];雅安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周慧敏;公路收费亭内空气环境模拟及质量评价[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2 田维渊;雅安市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3 宋卫恒;巢湖生态旅游气候资源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4 何秀玲;大学食堂环境舒适度评价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王玉;磁化率及光谱方法对成都经济区土壤污染指示性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王焕雷;室内安全生态评价及专家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7 施丽莉;低频噪声烦恼度实验室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侯巧玲;呼包鄂城市人居环境舒适度对比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建东;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939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393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