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南“碗式”炼炉与我国“碗式”炼炉的起源
本文关键词:广西平南“碗式”炼炉与我国“碗式”炼炉的起源 出处:《考古》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在讨论广西平南六陈镇汉代冶铁遗址群"碗式"炼炉的炉形、性质、冶铁生成物及冶炼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广西的"碗式"炼炉的起源与世界其他地区"碗式"炼炉的起源途径相同,是西亚地区"碗式"炼炉对外扩散的结果,其传播线路是沿印度洋经由西亚、南亚、东南亚传入。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owl type" smelting furnace in Liucen Town, Pingnan, Guangxi, on the basis of the furnace shape, properties, iron-smelting products and smelting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origin of "bowl type" smelting furnace in Guangxi, China, is the same as that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outward diffusion of "bowl type" furnace in West Asia. Its transmission route is transmitted along the Indian Ocean via West Asia, South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重大项目“西南地区秦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skqy201202)阶段性成果 四川大学985工程“区域历史与民族研究创新基地”的资助
【分类号】:K878.5
【正文快照】: 战国时期,我国的生铁冶炼技术就已趋 炼炉以及冶炼相关遗物的发现就显得尤其重于成熟,但较为原始的块炼铁制品和冶炼技 要,成为认识我国块炼铁炼炉形制、冶炼术仍然存在,并在战国秦汉社会的生产生活 技术以及冶铁技术交流与传播等问题的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比生铁冶炼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全胜;李延祥;;斯里兰卡的冶铁考古[J];东南文化;2006年06期
2 罗平;;河北承德专区汉代矿冶遗址的调查[J];考古通讯;1957年01期
3 赵青云;李京华;韩汝玢;丘亮辉;柯俊;;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铸遗址再探讨[J];考古学报;1985年02期
4 杜宁;李建西;张光明;王晓莲;李延祥;;山东临淄齐国故城东北部冶铁遗址的调查与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5 黄展岳;王代之;;云南土法炼铁的调查[J];考古;1962年07期
6 韩汝玢;;中国早期铁器(公元前5世纪以前)的金相学研究[J];文物;1998年02期
7 黄全胜;李延祥;;广西贵港地区早期冶铁遗址初步考察[J];有色金属;2008年01期
8 黄全胜;李延祥;;广西平南六陈坡嘴遗址冶炼技术研究[J];有色金属;2011年01期
9 陈建立;毛瑞林;王辉;陈洪海;谢焱;钱耀鹏;;甘肃临潭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铁器与中国冶铁技术起源[J];文物;2012年08期
10 何抚顺;;河北武安冶铁考古及新发现[J];文物春秋;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东亮;;文化奇葩 确山铁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2 邱亮辉;河南汉代铁器的金相普查[J];北京钢铁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3 包明明;章梅芳;李晓岑;;铁犁牛耕对汉代农业深耕细作技术的影响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刘宗昌,李文学,,赵莉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沿革[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5 李樝,李祖德;中国古代块炼铁技术[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1期
6 李祖德,李樝;古代块炼铁技术[J];粉末冶金技术;1990年02期
7 毛振伟;;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在考古中的应用[J];光谱实验室;1991年Z1期
8 汪宁生;;阿昌族的铁器制作[J];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2012年00期
9 黄全胜;陈建立;;巾帼豪杰 钢铁战士——韩汝玢教授学术成就简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韩汝玢;陈建立;;中国古代冶铁替代冶铜制品的探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黄维;刘宇生;李延祥;周卫荣;;从陕西出土铁钱的硫含量看北宋用煤炼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八辑)[C];2006年
2 李仲均;李卫;;石涅如薪[A];李仲均文集——中国古代地质科学史研究[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博亚;铜阳极泥加压酸浸预处理工艺及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迟宏宵;Cr8型冷作模具钢高性能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4 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王志友;早期秦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6 罗武干;古麇地出土青铜器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张常勇;商周青铜艺术身份认同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翟睿;中国秦汉时期室内空间营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9 王强;光耀乾坤[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10 刘影;基于我国采矿及安全防护技术变革的安全观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书理;炼铜技术对炼铁技术的影响(公元前8世纪~2世纪)[D];郑州大学;2010年
2 易超;铜阳极泥氧压酸浸预处理脱铜的工艺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贾淑玲;基于生产物流分析的钢铁企业运输系统规划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刘远晴;中国早期铜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小玲;基于生产工艺及其物流系统分析的钢铁厂路网系统再规划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6 王超;湿法处理洗净残渣提取铜新工艺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7 宋运坤;金川公司二次铜精矿冶炼中镍的脱除及新型固体还原剂对脱镍效果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8 柴建国;崔家河墓地出土青铜器分析[D];山西大学;2007年
9 李健;新泰单家庄矿冶遗址综合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董守贤;汉代铁质农具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全胜;李延祥;;斯里兰卡的冶铁考古[J];东南文化;2006年06期
2 李晓岑;阿昌族的制铁技术及相关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3 黄全胜;李延祥;万辅彬;;广西兴业古绿鸦冶炼遗址初步考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4 李京华;;南阳北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1年01期
5 陈建立;杨军昌;孙秉君;潘岩;;梁带村遗址M27出土铜铁复合器的制作技术[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年09期
6 郑绍宗;;热河兴隆发现的战国生产工具铸范[J];考古通讯;1956年01期
7 孟浩;陈慧;刘来城;;河北武安午汲古城发掘记[J];考古通讯;1957年04期
8 ;山东临淄齐故城试掘简报[J];考古;1961年06期
9 刘得祯;朱建唐;;甘肃灵台县景家庄春秋墓[J];考古;1981年04期
10 唐际根;;中国冶铁术的起源问题[J];考古;199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朱寿康;张伟晒;;铜录山宋代冶炼炉的研究[J];考古;1986年01期
2 魏兴兴;李亚龙;;陕西扶风齐镇发现西周炼炉[J];考古与文物;2007年01期
3 鲁雁;临沂市河东区刘团村村委会主任兼企业集团总裁邵长学[J];山东文学;1999年03期
4 张奂才;;独具慧眼:在铝箔废料里挖掘财富[J];西江月;2005年07期
5 马占祥;铜勺与鸽子(二首)[J];朔方;2001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邢妍;王晓刚;;基于有限元思想的无限微热源冶炼炉温度机理研究[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赵建;王华;成国光;张鉴;范光前;余志祥;汪小川;区铁;袁伟霞;;单嘴精炼炉混匀特性水模型研究[A];冶金研究中心2005年“冶金工程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徐学良;成旭东;郝强;唐志军;;邯钢100t LF精炼炉生产工艺优化实践[A];河北省2011年炼钢连铸生产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丁玉连;王永斌;;35t LF精炼炉液压系统设计应用[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3)[C];2003年
5 杨锟;李俊平;;100吨精炼炉(LF)脱硫工艺实践[A];河南省冶金企业创新与和谐发展研讨会——暨技术经济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任剑波;李志鹏;孙贵平;张红奎;;宣钢LF精炼炉生产45#钢的工艺控制[A];2012年全国炼钢—连铸生产技术会论文集(上)[C];2012年
7 徐琳琳;王越;任向阳;叶亚红;袁林;;铜冶炼炉用镁铝钛砖的制备和抗渣侵蚀性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耐火材料青年学术报告会暨2012年六省市金属(冶金)学会耐火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袁喜洋;;精炼炉电极自动调节系统[A];2009年河北省冶金学会炼钢—连铸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边瑞民;;优化低压烧嘴在大型铜精炼炉上的应用[A];2007年全省有色金属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韩宝东;;铜精炼炉烟气余热回收[A];2007年全省有色金属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王义根;陈贵发现大型古冶炼炉群[N];湖北日报;2005年
2 翁;冶炼炉停产大修[N];中国证券报;2002年
3 陈淑芝 张宇;天管设备中心中标制造酒钢精炼炉[N];中国冶金报;2003年
4 通讯员 乔晓辉 孙辉;宣钢成功实施110吨精炼炉技术改造[N];张家口日报;2011年
5 亓玉辉 孙运利;莱钢特钢精炼炉实现一次取样[N];中国冶金报;2005年
6 刘元进 占彩霞;大冶有色冶炼厂精炼炉低温操作法获成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7 王维刚;邯钢4号LF精炼炉投运[N];中国冶金报;2004年
8 记者 苏建凤 通讯员 王蓓;首钢精炼炉长寿高效国内领先[N];首都建设报;2009年
9 赵芸芬;处理生活固体废物的直接冶炼工艺[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10 袁春宇;北钢北营公司二钢厂VOD精炼炉竣工投产[N];中国冶金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鲁兵;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精炼炉供电曲线的多目标优化[D];东北大学;2010年
2 张东;LF精炼炉电极智能控制的研究及实现[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3 颜浩;精炼炉硫含量预报模型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4 张卫华;铜精炼炉炉况异常智能诊断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5 张文乐;LF精炼炉合金化模型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6 朱庆明;通钢超薄带钢工程精炼炉设备基础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7 付志红;重钢LF精炼炉除尘效能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8 宁汉吉;济钢LF精炼炉L2级自动化系统设计[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08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08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