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旅游地生态补偿空间选择研究——以云南省玉龙县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15 21:13

  本文关键词:旅游地生态补偿空间选择研究——以云南省玉龙县为例 出处:《旅游学刊》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旅游地 生态补偿标准 空间选择 云南省玉龙县 社区参与


【摘要】:生态补偿对象的空间选择是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问题,能够有助于提高生态补偿的效率与合理程度。以位于长江中上游生态脆弱区、旅游业发展迅速的玉龙县作为实证研究区,以社区居民为补偿对象,以不同乡镇为空间单元,以单位土地的机会成本、游憩功能价值以及生态服务功能为标准载体,构建了旅游地生态补偿空间选择模型,对研究区内各空间单元的补偿标准划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依据人均补偿标准,可将其划分为优先补偿区、次级补偿区、中等补偿区、临界补偿区与潜在补偿区5个等级,如果将优先补偿区、次级补偿区与中等补偿区作为补偿的主要区域,补偿面积覆盖总补偿区面积的51.3%,补偿人口覆盖总人口的49.8%。根据该模型科学确定旅游地区域间生态补偿的空间分配标准,能够充分体现社区居民平等的生存权、环境权和发展权,通过补偿资金的再分配解决部分没有机会或能力直接参与旅游业的社区居民在分配中获益极少的问题,促进社区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中的参与程度。
[Abstract]:The spatial selec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bject is the core problem of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which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reasonable degree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o as to be located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logical fragile are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Yulong County as an empirical study area, with community residents as compensation object, different towns as space units, with unit land opportunity cost. The recreational function value and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are used as standard carriers to construct the spatial selection model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tourist destinations, and to study the division of compensation standards for each spatial unit in the study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cording to the per capita compensation standard, it can be divided into priority compensation area, secondary compensation area, middle compensation area, critical compensation area and potential compensation area, if the priority compensation area. The secondary compensation area and the middle compensation area are the main compensation areas, and the compensation area covers 51.3% of the total compensation area. According to this model, the spatial allocation standard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mong tourist destinations can be scientifically determined, which can fully reflect the equal rights of surviv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residents. The redistribution of compensation funds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some community residents who do not have the opportunity or ability to participate directly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have little benefit in the distribution and promote the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旅游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001381、41201148)联合资助~~
【分类号】:F590
【正文快照】: 1.问题的提出旅游地作为涉及政府、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等多个利益主体的地域综合体[1],各利益主体对于旅游业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的诉求各有差别。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内在协调”方式,能够在整体宏观调节所有相关利益主体关系与行为的基础上,达到同时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与生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伟;张宏业;张义丰;;基于“地理要素禀赋当量”的社会生态补偿标准测算[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2 马勇;胡孝平;;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补偿模式创新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3 张理英;薛跃规;;生态旅游开发中生态补偿机制初探——阳朔龙颈河案例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4 易艳;;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外部环境成本补偿机制研究[J];旅游论坛;2011年02期

5 孙九霞,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余璐;李郁芳;;中央政府供给地区生态补偿的内生缺陷——对补偿原则和收益原则内在矛盾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S2期

7 徐中民;钟方雷;赵雪雁;李兴文;;生态补偿研究进展综述[J];财会研究;2008年23期

8 刘静艳;;从系统学角度透视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结构关系[J];旅游学刊;2006年05期

9 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J];旅游学刊;2006年10期

10 保继刚;左冰;;为旅游吸引物权立法[J];旅游学刊;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舟;张俐俐;;农民参与旅游开发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小溪乡和红石林镇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叶春;陈志永;;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民族村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3 黄圣霞;巫国富;;基于博弈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益补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4 徐中民;程国栋;;生态经济研究中的整体性视角[J];冰川冻土;2011年03期

5 谭红杨;朱永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结构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杨玉义;严力蛟;施美芬;魏步青;;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平台构建研究——以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景区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石永祥;罗有贤;刘妮;;以四川九寨沟为例谈基于利益主体理论对旅游社区利益关系多维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肖琼;;民族旅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云南个案[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9 吴其付;邓贵平;;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困境研究——基于“政府失灵”视角[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李友亮;;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县域旅游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春;;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耗散结构分析[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2 蒋燕;马文军;;城市生态旅游管理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李琼;明庆忠;李庆雷;;基于人人关系的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4 吴娟;;崂山北九水景区与当地社区矛盾的调查与分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肖星;徐曼;;广州沙面社区旅游开发研究[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基于社区参与的民族地乡村旅游的问题及对策浅析[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游广永;邹长新;;基于生态承载力评价的区域合理人口容量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8 廖文梅;孔凡斌;潘丹;;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庞世明;孙业红;魏云洁;刘某承;;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途径的经济学分析——以云南哈尼梯田为例[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4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刘建兴;王青;顾晓薇;李广军;;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足迹分析[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云超;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成海;“圈子”的建构与实践—旅游规划的民族志[D];云南大学;2011年

3 侯国林;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华;制度变迁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陈爱宣;古村落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贾成中;企业生态责任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7 程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特征界定及旅游活动对白骨顶繁殖行为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8 张继涛;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崔玉范;赫哲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陈贵松;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碧姗;乡村旅游利益主体均衡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2 陈巧岚;参与式发展:程阳桥景区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祝勤玫;基于社区参与和影响感知的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灿灿;乡村旅游组织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姚丹丽;乡村旅游组织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席文;福建土楼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立生;生态旅游地—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管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王哲;云南藏族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能力建设途径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

9 单邵伟;“农家乐”经营户经营模式及其决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罗琳;贵州乡村旅游的民族特色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庆国;;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湿地生态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2 郑敏;张伟;;山地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3 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薛黎明,王宁;地方政府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博弈分析[J];财经科学;2002年03期

5 吴晓青,洪尚群,段昌群,曾广权,夏丰,陈国谦,叶文虎;区际生态补偿机制是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关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6 莫延芬;;生态旅游中的社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以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7 蒋艳;关于欠发达地区社区参与旅游收益分配的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崔庆虎;蒋志刚;刘季科;苏建平;;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原因述评[J];草业科学;2007年05期

9 朱汉清;政府转移支付的目标选择[J];财政研究;2002年05期

10 钱水苗,王怀章;论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构建——从社会公正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郑敏;山岳型旅游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国涛;旅游扶贫开发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杨一容;基于制度短板的生态旅游资源补偿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雯莉;;我国生态补偿的机制及实践分析[J];技术与市场;2008年08期

2 王格芳;;现代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05期

3 许芬;时保国;;生态补偿——观点综述与理性选择[J];开发研究;2010年05期

4 廖一波;寿鹿;曾江宁;徐晓群;;我国海洋生态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年03期

5 缪吉兵;;生态补偿研究[J];魅力中国;2009年31期

6 李晟之;;论生态补偿背景下的协议保护[J];农村经济;2007年08期

7 易龙生;曾贤刚;陈松岭;;生态资源≠“免费午餐”——我国生态补偿亟需制度化出口[J];环境经济;2008年01期

8 闫伟;王振宇;连家明;钱莲琳;张季;陆成林;;关于完善我国生态补偿体系的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08年02期

9 崔艳;张继栋;白中科;;我国煤矿区生态补偿现状与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04期

10 韦惠兰;冯茹;范文安;;生态补偿与林缘社区的可持续生计——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农村经济;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贤金;;土地生态补偿:模式类型、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永宁;;生态补偿法学涵义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刘俊威;吕惠进;;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严力蛟;;生态补偿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超宇;邸永召;;生态补偿制度之探究——以正外部性的生态补偿为视角[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谢维光;陈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述评[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逸;黄贤金;胡初枝;;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文华;;北京市森林的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生态补偿走向制度化[N];人民日报;2006年

2 顾瑞珍邋丁冰;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在四领域展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记者 王立忠;我市4个县(市)区获省政府生态补偿[N];铁岭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徐琦;生态补偿尚需平衡多重利益[N];中国环境报;2008年

5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6 孔志峰;生态补偿:不可忽视的责任[N];国际商报;2009年

7 记者 宋时飞;《生态补偿条例》起草工作启动[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记者 买天;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N];农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尔德;区域性草原生态补偿定调[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10 魏家锋;神农架特色产业发展受益生态补偿[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余璐;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供给议价[D];暨南大学;2009年

4 金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黄润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6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尤艳馨;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田民利;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刘丽;我国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燕;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周劲松;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陈孜;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葛丽燕;流域阶梯式生态补偿标准研究及应用[D];郑州大学;2012年

5 张慧;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薛友;苏州生态补偿评估[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付二光;我国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8 何欣;西南山地水源地生态补偿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9 张建肖;陕西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闫伟;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30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30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4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