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7 22:05

  本文关键词: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认同研究 出处:《求索》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海南黎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土文化认同 视觉化认同


【摘要】:从文化行为来看,文化认同表现为对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符号的运用,包括语言文字、艺术符号等。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尽早地在少年儿童中传承。本研究撷取黎锦、船型屋等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经过传承实验后,在黎族服饰、图案表现方面较之实验前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x2=16.353,p0.01),主要表现在对黎族筒裙、骨簪、大力神纹等黎族特有文化符号的视觉化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及早在少年儿童中加入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从9岁儿童开始),能够让少年儿童视觉化认同本民族文化符号,从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behavior,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use of cultural symbols created by human beings, including language and writ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Li nationality in Haina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should be passed down among children as early as possible. After the inheritance experiment, there is a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Li nationality clothing and design between before the experiment and before the experiment, such as boat house and other elements of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Li nationality, after passing on the experiment, there is a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the experiment and so on. The main manifestation is the visualization of Li nationality's unique cultural symbols, such as drum skirt, hairpin and Hercules, e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As early as possible to add the content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the children (starting from the 9-year-old children) can let the children visualize and identify with their own national cultural symbols, so as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基金】: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HNSK YB15-102)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时代,民族传统文化的传土文化将达到一定的视觉化认同。何时是进行少承是一个国家民族性的重要保证,而这种传承又以年儿童本土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关键年龄段呢?下一代对此文化的认同为重要基础。海南黎族的Winner(1982)提出从9岁或10岁起,少年儿童在非物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曾艳;;略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J];肇庆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辛儒;孙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联动推进[J];经济论坛;2008年07期

3 辛儒;;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J];商场现代化;2008年12期

4 刘晗;;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09期

5 伍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6 李永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目的地营销[J];旅游学刊;2009年04期

7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水族马尾绣[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周丽洁;;民族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基于湖南省湘西地区的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2010年04期

9 徐文燕;;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适用性研究[J];旅游研究;2010年04期

10 汪倩雯;;基于旅游开发角度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广东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克之;唐志强;;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实践[A];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2 叶四虎;於超;;浅论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关系[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3 孙新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探[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4 汪萍;;浅谈博物馆应如何依托自身优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5 李元彪;;自然类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运河的千年不败谈民俗与保护自然[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关红;;使博物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的载体[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陈为;;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民族遗产(第三辑)[C];2010年

8 石美玉;李秀娜;石金莲;孙梦阳;杨劲松;赵晓燕;林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A];2012年首都旅游产业研究报告[C];2012年

9 王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10 陆穗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传播——民俗精华与现代文明结合的思考[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瑞勇 郑海涛;博物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N];中国文物报;2013年

2 王健民;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上)[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王健民;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下)[N];中国旅游报;2006年

4 谢倩 郭t,

本文编号:1438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38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c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