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旅游产业集聚:概念、动力与实践模式——嵩县白云山案例

发布时间:2018-01-18 05:12

  本文关键词:旅游产业集聚:概念、动力与实践模式——嵩县白云山案例 出处:《人文地理》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旅游产业集聚区 动力机制 实践模式 嵩县白云山


【摘要】:从特性出发,对旅游产业集聚的概念、动力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对日益增长的产业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结果显示:旅游产业集聚在过程上分为旅游目的地体系完善和相关产业向旅游业集聚两个步骤,而在旅游市场共享基础上,通过共同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是旅游产业集聚的动力,而对旅游产业集聚区范围的界定必须在旅游产品生产消费时空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显示,白云山旅游产业集聚区已经完成了要素完善和品牌提升两个环节,下一步的重点在于促进市场共享和业态集聚。
[Abstract]: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pt of tourism industry agglomeration. The research on power and development mod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growing industrial practi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urism industry agglomer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steps: tourism destination system improvement and related industries to tourism agglome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ourism market sharing, the promotion of brand premium ability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tourism industry agglomeration by jointly creating the brand imag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scope of tourism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rea must be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the spatio-temporal consistency of tourism product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Baiyun Mountain Tourism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rea has completed the two links of factor improvement and brand upgrading. The next step is to promote market sharing and industry agglomer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旅游研究院;山东大学(威海);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46)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1问题的提出从经验上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都会试图通过产业集聚来提升区域竞争力。21世纪以来,世界发达工业国家逐渐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并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发达国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宏兵;刘芬;庄军;;中国旅游业空间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2 王缉慈;谭文柱;林涛;梅丽霞;;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误区评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2期

3 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4 杨迅周;谢燕娜;;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6期

5 王凯;易静;;区域旅游产业集聚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1个省区的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3期

6 王今;产业集聚的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2005年01期

7 王学峰;;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战略思考[J];商业经济;2011年01期

8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聚的动因分析[J];经济问题;2009年07期

9 杨迅周;谢燕娜;沈晨;;旅游产业集聚区空间结构与管理模式研究[J];河南科学;2013年07期

10 王缉慈;王敬甯;;中国产业集群研究中的概念性问题[J];世界地理研究;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钰霞;;基于“农家乐”的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2 王缉慈;林涛;;我国外向型制造业集群发展和研究的新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7年02期

3 王缉慈;林涛;;我国外向型制造业集群发展和研究的新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4 王先庆;武亮;;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批发零售业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卞显红;;基于旅游产业集群视角的城市旅游增长极形成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1期

6 王黎明;赵德峰;宋明明;;利用FDI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年09期

7 郭峦;;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9年11期

8 李向农;;西安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潜力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3期

9 李乐乐;陈梅;林剑;;基于钻石模型的浙江印刷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包装世界;2012年03期

10 王亚奇;;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彩玲;龚新;;河南旅游立省的条件分析与战略选择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李平;;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发展研究[A];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空间集中特征及机理分析[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苏北春;;温州海洋旅游区位特征与吸引力分析[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丽君;高雪娇;;长白山旅游产业集聚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杨振之;魏俊杰;;度假地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提供借鉴[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杨振之;马琳;胡海霞;;大邑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管理——从旅游功能区规划的新思路谈起[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10 刘涛;;葡萄酒旅游的集群化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烟台市葡萄酒旅游发展的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慧娟;基于循环经济的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2 王萌;关系型契约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恩旭;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陈苏;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胡伟强;我国低成本产业集群的知识管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兰天;产业集群化评价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9 樊钱涛;产业集群内共同创造的发生机制与绩效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王晔;城市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理论与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春梅;桐乡羊毛衫产业集群的升级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潘冬梅;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建设人才需求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田晓辉;基于绩效优化的珠三角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吴晓飞;“软件城市”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左贵启;蔬菜产业集聚地区的农户蔬菜生产投资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朱侨锦;广州工业产业集群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南瑞江;旅游产业集群为何难以“星火燎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海群;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9 刘艳;旅行社蜜月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文君;旅游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金平,李香芹,吴殿廷;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山区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张建春;;旅游产业集群探析[J];商业研究;2006年15期

3 邓宏兵;刘芬;庄军;;中国旅游业空间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4 雷如桥,陈继祥;企业集群的“柠檬市场”风险及其对策[J];当代财经;2004年03期

5 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3期

6 刘惠敏;;基于EG模型的北京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地理集中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2期

7 马延吉;区域产业集聚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8 王瑛,王铮;旅游业区位分析——以云南为例[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9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10 保继刚;大型主题公园布局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9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雷;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发挥双重动力机制的作用[J];党政干部学刊;1995年12期

2 郝加祥,张传贞;构筑共同利益防线形成追求盈利的动力机制──浅谈企业如何取得最大经济效益[J];纺织导报;1998年05期

3 董宝林;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4 何峰松,樊喻静;试论建立健全企业动力机制[J];理论探索;2001年03期

5 邵龙飞;;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探析[J];上海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6 陈顺,张旺军;上海市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动力机制的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S2期

7 孙加凤;薛俊菲;;国外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以及对中国的借鉴[J];特区经济;2007年01期

8 闫俊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模型构建[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曹玉华;;传统特色产业集群模式选择及其动力机制[J];商业时代;2009年17期

10 杨红燕;邓朝晖;;高技术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博;宋戈;赵映慧;;东北城市密集区空间相互作用及其动力机制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文新;;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动力机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黄国平;黄永良;;海洋民俗体育功能及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刘秦玉;杨海军;;南海上层海洋环流季节变化的动力机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高燕;;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6 谭静;;就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析——以江阴三镇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徐姝;;物流企业集成化供应链系统设计研究[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满莉;;现代服务业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龙朝双;王小增;;对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动力机制的一点思考[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孙健康;武麦凤;吕俊杰;王旭仙;胡淑兰;;渭河流域“9·19”致洪暴雨成因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庭宾;中国未来30年的动力机制希望已现[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2 张爱勤;完善环境建设的动力机制[N];光明日报;2003年

3 杨选良邋张炜;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N];科技日报;2007年

4 卫国邋宋宏;构造经济圈的动力机制[N];安徽日报;2007年

5 李建华;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动力机制[N];学习时报;2006年

6 ;IPO重塑股市主体动力机制[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李超;农业产业化的文化功能——培育先进思想观念的动力机制[N];农民日报;2002年

8 孙静;张家港寻求民企档案工作新亮点[N];中国档案报;2006年

9 宋惠昌;民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机制[N];学习时报;2005年

10 赛迪网;3G技术已成熟 电信运营市场缺乏“动力机制”[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大龙;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型动力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冯晓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3 田安意;企业信息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张会新;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孙启萌;我国家电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赵冰;区域投资动力机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7 黄元生;技术创新社会动因的经济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8 王彦鑫;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及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甘春华;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10 金丽;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月桃;高职高专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余红兵;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物流园区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赵纯;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施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葛永林;生物进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邢晓强;区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曼;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洪涛;都市圈形成机制的探讨[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贾式科;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金文哲;中国第三部门发展动力机制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金涛;湖北城镇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39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39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2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