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本文关键词: 兰州 丝绸之路经济带 跨区域旅游合作 出处:《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几年,兰州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条件,旅游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和国内其他优秀旅游城市相比,旅游开发方面仍处于基本层次,旅游市场开拓力度还不足。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和"丝绸之路:起始端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兰州旅游业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以兰州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兰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处的区位优势,提出兰州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区域旅游合作的具体思路及对策,试图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产业实施全方位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unique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urism environment conditions,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but compared with other excellent tourism cities, tourism development is still in the basic level.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trategy and the "Silk Road: starting end and Tianshan Corridor Road" success. Lanzhou tourism is facing new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takes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nzhou tourism industry as the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anzhou's regional advantages i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anzhou's cross-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faci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m industry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作者单位】: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基金】: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兰州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区域旅游合作研究”(15-014C)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一、兰州实施跨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条件1.旅游资源条件兰州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祁连山地的交错过渡性地带,自古以来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互交融的区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多元文化交织,孕育了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景观。据不完全统计,兰州市共有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艺桦,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的系统学分析——兼论“西安咸阳旅游合作”[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3期
2 梁明珠;广深珠区域旅游品牌与旅游形象辨析[J];江苏商论;2004年06期
3 郭淳凡,陈海权;粤港澳区域旅游合作的作用机制与对策分析[J];江苏商论;2005年05期
4 孙冬玲;无障碍旅游——区域旅游合作新形式[J];甘肃农业;2005年09期
5 莫帮洪;史本凤;;浅析区域旅游合作[J];商场现代化;2005年30期
6 张广瑞;;区域旅游合作:东南亚给东北亚的启示[J];当代韩国;2005年04期
7 谭莉梅;论区域旅游的互利合作[J];焦作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覃海宁,施敏;我国区域旅游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3期
9 邱义林;;对我省参加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思考[J];当代江西;2005年09期
10 曹扬;;进一步完善我国区域旅游合作机制[J];商业时代;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波;;旅游业的转型与区域旅游合作——兼论中日韩旅游合作体的构建[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2 刘德谦;;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思考——当前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难点与机遇[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黄细嘉;周青;;基于泛珠区域旅游合作的政府间协调机制研究[A];加强公共政策协调,促进泛珠合作发展——2012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社科专家论坛(第十届)论文汇编[C];2012年
4 袁宇杰;李鹏;;区域旅游合作的系统分析框架[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5 梁明珠;廖卫华;;论“广深珠”区域旅游品牌的构建[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6 张文建;徐露农;;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研究与发展模式述评[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7 任鸣;;健全“跨界治理”机制,共筑旅游合作基石[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温秀;李树民;;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系统研究[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张英;张焱;;西部边疆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初探——以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为例[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区域民族卷[C];2010年
10 徐立虹;;区域旅游合作,成功开启市场的钥匙[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薛莹;区域旅游合作:再一次审视与反思[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马晓冬;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简论[N];光明日报;2005年
3 扬州市旅游局 丁明宏 丁毅;区域旅游联合大有作为[N];华东旅游报;2003年
4 江西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 闫兴亚 教授 张英明;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合作[N];华东旅游报;2004年
5 李树民;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与途径[N];人民日报;2005年
6 省旅游学科带头人,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铭铎;我省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研究[N];黑龙江日报;2007年
7 记者 陆威;积极推进区域旅游合作[N];北海日报;2009年
8 吕讯;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应强化六性[N];中国旅游报;2009年
9 记者 刘娜;共建区域旅游合作新格局[N];渭南日报;2010年
10 记者 魏洁 通讯员 王星 王满龙 谈笑;京赤启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N];张家口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温秀;区域旅游合作主体行为与合作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许辉春;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陈实;国际合作背景下的西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与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张正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系统学分析及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何小东;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晨;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7 唐宇凌;基于网络结构的区域旅游合作与竞争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梁雪松;遗产廊道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爱莲;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小华;湖南省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晟妍;辽宁省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张文雅;区域旅游合作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薛莹;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赵永青;中国中部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施丹斐;基于区域旅游合作的无障碍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尹玉洁;厦漳泉区域商贸业协同发展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8 吴雪;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莹;粤东区域旅游合作中地方政府推动作用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10 王蕾;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50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50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