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全球化语境下的遗产旅游研究及其反思

发布时间:2018-01-21 03:36

  本文关键词: 遗产 旅游 全球化 地方特性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遍布世界各地的遗产,因其普世性的界定标准及其拥有的地方特性,而与旅游相互交叠形成现今增长最为迅速的旅游方式——遗产旅游。参与到遗产旅游的私人机构或公共部门,不仅将遗产创造成经济获利资源并将其文化意涵改造为可售卖的商品,而且还将有形和无形的历史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运用。本文除了批判性地分析这种以旅游为导向的遗产管理、运用与阐释方式之外,还分析了遗产和旅游的复杂关系,综合探讨其对地方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文章认为,旅游带来的遗产全球化现象,象征着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也引出了关于真实性、全球同质化与地方特色维系之关系、地方社区参与、复杂与动态的权力关系及其实践等话题的讨论,并由此反过来激发人们对遗产旅游的认识与新遗产旅游模式的反思与探索。
[Abstract]:Heritage around the world because of its universal definition criteria and its local identity. And overlap with tourism to form the most rapid growth of tourism-heritage tourism. Involved in heritage tourism private institutions or the public sector. Not only create heritage as an economically profitable resource but also transform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to marketable goods. In addition to 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this tourism-oriented heritage management, the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way.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itage and tourism, and probes into i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local areas.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globalization of heritage brought by tourism symbolizes respect for material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 also leads to the discussion about authentic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 homogeneity and the maintenance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e participation of local communities,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power relationship and its practice. This in turn stimulate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heritage tourism and the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new heritage tourism model.
【作者单位】: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华全球研究中心;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旅游人类学委员会;比利时鲁汶大学;欧洲社会人类学协会;西南民族大学;
【分类号】:G112;F590
【正文快照】: 遗产旅游已成为增长最快的旅游形式。[1]全球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已被公私领域的利益相关者转化成旅游目的地与吸引游客之亮点,用以增加竞争资本,以瓜分利润丰厚的旅游蛋糕。游客要购买门票、纪念品、交通、食物,支付住宿费用,这些消费每年给全球经济带来上十亿美元的收入,也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瑶;;拟原子结构化的旅游范畴模型构建——以旅游“三板斧”定义为合理内核的探索性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2 钟彩顺;;外语教学的纯真性:日常语言哲学视角[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年04期

3 李亚娟;陈田;王开泳;王婧;;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10期

4 曾国军;刘梅;刘博;蔡晓梅;;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过程研究──基于符号化的原真性视角[J];地理研究;2013年12期

5 卢雪冰;陈章旺;;基于品牌接触点视角的景区情感体验营销策略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6 王纯阳;屈海林;;村落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4年02期

7 谢涤湘;;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以广州为例[J];城市观察;2014年01期

8 陈岗;;旅游吸引物符号的三种形态及其研究展望[J];旅游科学;2013年03期

9 桂榕;吕宛青;;符号表征与主客同位景观: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的一种后现代性——以“彝人古镇”为例[J];旅游科学;2013年03期

10 宋娟;;四川世界遗产地国内旅游者旅游动机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初步完成后青城山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颖莹;;城市历史地段非文物建筑的保护更新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霞;街区记忆与旅游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张建忠;中国帝陵文化价值挖掘及旅游利用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朱丽娜(Juliana Forero);基于社会文化可持续性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吕晓斌;基于产权视角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5 席岳婷;中国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6 李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孝蓉;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8 王京传;旅游目的地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9 丛桂芹;价值建构与阐释[D];清华大学;2013年

10 王晖;中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先娜;地质遗产的保护与开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管倩;智慧旅游提升旅游体验途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3 黎慧;基于城市发展的圆明园遗址保护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4 王佳星;西安地区近代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赵垄;大遗址文化产业结构体系构建中的政策支持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6 郑丽芳;地域文化符号在陕西文化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3年

7 朱源;公益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博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陆志鑫;武汉昙华林历史街区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黄昊;上海市自驾车旅游者出游行为及空间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10 石浩;Web2.0时代下旅游者参与社会化网络平台对旅游者旅游决策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林;;“文化线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2 卢仲康;成清扬;;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开发与保护[J];镇江高专学报;2006年02期

3 孙华;;遗产保护工作的管理与利用[J];文化学刊;2007年02期

4 牟维;李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博弈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7期

5 ;遗产保护新思维 多元保护,科学发展[J];建筑与文化;2009年06期

6 王黎明;;建筑遗产的保护策略[J];山西建筑;2010年26期

7 于春敏;;论新时期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朱煜杰;;中西遗产保护比较的几点思考:一个跨文化的视角[J];东南文化;2011年03期

9 张昊;徐健;;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新闻世界;2011年08期

10 叶险明;关于全球化语境的四条问题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Stephen;陈泽成;;人类遗产再利用的本质与表面——促进可持续发展[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冯骥才;;担当起文化救灾的责任——在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上的讲话[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3 曹新;;风景遗产概论[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潘运伟;杨明;;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龚坚;;从国家与地方看民间文化遗产化的实践[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6 ;为重建灾区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贡献力量——民进中央、中国民协、中华文化学院在京召开“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7 柳尚华;;加强风景园林中的遗产保护[A];中国公园协会2001年论文集[C];2001年

8 李连仲;;生态安全是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大前提[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9 陆建松;;我国遗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10 杨勇;;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单霁翔;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N];中国文化报;2009年

2 王运良;乡村遗产保护的困境[N];中国文物报;2011年

3 世界遗产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培训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文物报;2008年

4 记者 徐蕴海 张晓亮;百余专家在苏论遗产保护[N];苏州日报;2008年

5 徐森;江苏运河沿线八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评审[N];中国文物报;2009年

6 记者 张轶;我市全面启动工业遗产保护[N];大连日报;2009年

7 记者 虞洁 周铭扬;大运河遗产保护峰会在锡举行[N];华东旅游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丽;贵州遗产保护和发展世行项目启动仪式在关岭地质公园举行[N];贵州日报;2009年

9 来建强;福建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注重遗产保护[N];中国文物报;2010年

10 汪建根;首个遗产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成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朱强;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D];北京大学;2007年

3 李东晔;从“租界”到“风情区”[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颜春龙;海外华文传媒与华人文化认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周亚琦;城市遗产保护资金配置效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丁援;无形文化线路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史晨暄;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D];清华大学;2008年

8 孔震;北京旗人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潘怿晗;皇家园林文化空间与文化遗产保护[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娟;原真性概念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2 靳秒;大运河遗产小道的美学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婉斐;隋唐大运河开封段遗产保护与展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4 牛海彬;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化[D];山西大学;2003年

5 马木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高凯;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D];天津美术学院;2009年

7 周博;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浩;论《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对我国的立法借鉴[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杨明刚;遗产何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林晓丹;现代遗产保护的国际现状及其发展趋势[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50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50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6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