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 旅游业 差异性 影响因素 面板模型 VAR模型 出处:《河北经贸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拉动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京津冀地区的旅游发展存在着区域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性不利于其旅游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必定会阻碍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顺利实施。通过对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的差异分析、影响因素研究,可以发掘其内在发展潜力,进而更好地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业协调发展。在对有关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文献进行大量查阅之后,本文首先分析和描述了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情况和现存的问题,其次分别从总体差异、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差异两个方面对2002-2014年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结论:总体上,京津冀区域旅游业的绝对差异呈现扩大趋势(但近年来缩小了),相对差异呈现缩小趋势,造成旅游发展总体上的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国内旅游方面的差异的存在,变异系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之后对京津冀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旅游总收入为因变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旅游业从业人员数、公路里程、铁路营业里程为自变量,利用2002-2014年的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得到结论:居民收入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旅游业从业人员数及公路里程对旅游总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且均存在正的影响;而铁路营业里程对旅游总收入的影响不显著。然后运用VAR模型分别对京津冀三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北京地区的以上四个显著因素中对当地旅游总收入的影响和贡献率的排序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旅游从业人数、公路里程;天津地区的跟北京一样;而河北地区的与北京和天津有所差别,依次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公路里程、旅游从业人员数。本文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建议:一是确保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二是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加强交通基础建设,四是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五是加强地区间旅游合作。
[Abstract]:As a strategic pillar industry, tourism promot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is country or region. There is a regional imbalance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This imbalance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will inevitably hinder the smooth progress of its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also not conducive to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jor strategy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 can explore its internal development potential. Further better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fter a large number of refer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and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followed by the overall differen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omestic tourism and inbound tourism is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from 2002 to 2014. 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on the whole.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of tourism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increasing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is shrinking.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overall difference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s the existence of domestic tourism differences,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the overall downward trend. Then the impact factor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re studied empirically. Take the total tourism income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the resident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the tertiary industry added value, the tourism employment number, the road mileage, the railroad business mileage i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Using the data from 2002 to 2014 to build the panel model. The conclusion is: the income level of residents, the added valu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e number of tourism employees and road mileage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otal tourism income. All of them had positive effects. The impact of railway mileage on tourism revenue is not significant. Then the VAR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factor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estimate show that the order of the above four significant factors in Beijing is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residents, the added valu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the number of tourism practitioners. Road mileage; Tianjin is the same as Beijing; Hebei is different from Beijing and Tianjin in the order of added value of tertiary industry,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residents, road mileage and the number of tourism employe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first, to ensure the steady growth of residents' income; secon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rd, to strengthen th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fourth,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ourism talents. Fifth, strengthen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钟夫,胡睿宪;浅谈京津冀区域的合作发展[J];前线;2004年06期
2 杨开忠;浅议京津冀区域发展[J];前线;2004年12期
3 窦宗军;宋辉;李彦彪;;京津冀区域及环京津地带产业现状及发展[J];中国统计;2006年09期
4 张向阳;党胜利;刘志峰;;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运作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09年06期
5 马海龙;;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模式选择[J];城市;2010年07期
6 ;京津冀区域经济亟待一体化[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01期
7 毛其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4期
8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50期
9 李媛媛;孙文生;;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10期
10 杨连云;石亚碧;;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桂荣;;关于构建制度化、常态化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的若干思考[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烁;李全起;;用系统论的观点谈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构建和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文胜;;以京津冀区域合作为目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宋辉;;河北省与京津冀区域2010年产业发展对比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苏舰;王玢;赵霜;徐丽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平衡性分析——基于京津冀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卢卫;;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影响[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潘新颖;李南方;路紫;孙中伟;;意义、内容、思想与重点: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合作战略[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余冬根;;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余冬根;;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前言[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雷汉发;京津冀区域合作再提速[N];经济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朱竞若 孙秀艳 余荣华 李增辉;京津冀区域统筹治理大气[N];人民日报;2013年
3 记者 李巍;7月份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有所下降[N];河北日报;2014年
4 记者 李岩 通讯员 王庆连;我市企业尽享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便利[N];保定日报;2014年
5 孙占稳 沈东坡;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全面启动[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6 徐飞鹏;加强交流合作共谋京津冀区域科学发展[N];北京日报;2007年
7 张魁兴;河北凸起是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关键[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8 记者 郭京泉;京津冀区域发展合作研究全面启动[N];廊坊日报;2006年
9 民宣;民进河北省委持续建言京津冀区域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于宛尼;北京奥运会期间京津冀区域内进京车辆进行强制性分流[N];工人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妍;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PM_(2.5)治理及其对经济影响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2 李曼;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窦宗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俊霞;京津冀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7年
2 肖俏;适应性治理视阈下京津冀府际合作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张晓璞;天津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4 梅如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5 薛海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转移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6 崔雪;京津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年
7 孙丽君;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趋同的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8 叶婧;京津冀区域物流网络节点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9 吕阳;基于轴辐式网络的京津冀区域物流网络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谷瑞;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测度与优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55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55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