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云协作机制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发布时间:2018-02-04 08:08

  本文关键词: 旅游经济 产业 云协作 机制 出处:《社会科学家》201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使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较高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服务业,在我国现有的旅游经济体系基础上建立云协作机制,能够有效整合旅游经济产业中各个参与实体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壮大旅游经济发展实力,最后达到提高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文章首先界定了云协作的概念;然后从分析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入手,指出其现有缺陷;在此基础上认为应该建立云协作机制加以根本解决,提出云协作机制应用的两个发展阶段并创建发展模型;结合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云协作机制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最后阐述了该机制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in China,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become a strategic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a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with a higher level of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tourism economic system in 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 cloud cooperation mechanism can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of various participating entities in the tourism economic industry, achieve resource sharing, and strengthen the strength of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Finall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Firstly, the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cloud cooperation; Then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author points out its existing defects; On this basis, the cloud cooper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the two stages of cloud cooperation mechanism applic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evelopment model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of cloud cooperation mechanism. At last, it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mechanism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in China.
【作者单位】: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旅行社管理系;
【分类号】:F592
【正文快照】: 一、云协作的涵义所谓“云”,是指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各种关系的总称。通过对IT行业中云计算的理解,结合多年的研究及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云协作(Cloud Collaboration)可以定义为:存在社会和经济关系的诸多产业实体,通过开放式的资源集中整合平台,使用任意一方可共享资源的协作关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福义,生延超;旅游服务创新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2 吴丽霞;;河南省旅游景区开发策略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崔兵;安阳体育旅游业的优势及发展战略[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李永丽;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07期

5 吴丽霞,赵现红;基于SCP框架的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19期

6 邓燕云;郑洲;;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发展生态旅游的视角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陈雪伶;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财贸研究;2003年03期

8 郑亚民;关于重庆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3年05期

9 张勇;谢江;;湘西州与新加坡旅游业发展之比较[J];科技和产业;2009年04期

10 董乐婷;;从市场结构探寻我国旅游业发展之路[J];当代经济;2010年1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旅游经济[J];全国新书目;2003年01期

2 刘晖;哈尔滨市旅游经济国际化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4期

3 徐嘉泽;打文化品牌 兴旅游经济[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邓燕萍;解析旅游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新贡献[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郑建瑜;张金泉;贺宝根;;重点景区旅游经济发展探讨——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经济师;2007年07期

6 吴丽娅;;对导游管理实践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14期

7 庞波;以市场营销为突破口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J];理论前沿;1999年15期

8 徐学森;;做足旅游经济的大文章——访泰安市市长耿文清[J];走向世界;2001年05期

9 林安;谈西部开发中的旅游业发展[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陈潮升;增创成都旅游经济新优势[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光林;梁小琳;赵玲;;大新:泛北部湾旅游经济的一颗新星——关于2007年大新县旅游经济的调查报告[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罗万雄;;巧妙培育品牌 发展水族旅游经济[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3 黄玲;;发展舟山地区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经济的若干思考[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空间集中特征及机理分析[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林丽;;浅论民族文化与民族区域旅游经济[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邱宏民;;论开发人力资源与振兴旅游经济[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7 隗钊;;关于发展旅游气象服务的几点看法[A];2007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全省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议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7年

8 ;保护长城刻不容缓[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2期(“2006中国长城新闻采访万里行”专刊)[C];2006年

9 汤亚雄;;张家界茶产业与旅游经济对接之浅见[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10 王恺;王凌;;开发文物资源 繁荣旅游经济[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永匡;中国“入世”与旅游经济大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1年

2 大连记者站 李文菲 通讯员 雨航;大连构建“海洋之心”旅游经济带[N];中国旅游报;2008年

3 笪贤斌 詹熙;科学发展引领景区旅游经济新跨越[N];黄山日报;2009年

4 商茂 永凤;打造“三型”旅游经济[N];扬州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张清;全市旅游经济强劲恢复性增长[N];乐山日报;2010年

6 宗玉柱 记者 路慧雁;光明林场精心打造旅游经济带[N];延边日报;2010年

7 华天波 胡文成;做大“旅游经济” 培植优势财源[N];江苏经济报;2004年

8 演讲人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与财务司司长魏小安;旅游经济:迎接排浪式消费[N];中国经营报;2002年

9 王晓波 苏永青;“边塞文化”独树一帜 “时尚田园”风光无限[N];大同日报;2009年

10 徐立京;旅游业迎来发展新机遇[N];经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迎辉;陕西省旅游经济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马艳霞;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修正与路径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王辉;沿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4 王颖;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旅游扶贫PPT(Pro-Poor Tourism)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5 黄海珠;民族旅游村寨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梁雪松;遗产廊道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戴美琪;休闲农业旅游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9 潘华丽;环境税背景下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鹿;兰州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陈君子;湖北省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刘刚;浙江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张严;大湘西地区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王霞;甘肃省旅游经济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阚士强;陕西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与协调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崔苗苗;河北省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8 郑玉兰;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D];延边大学;2002年

9 刘伟强;剩余索取权分配与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年

10 陈刚;湖北省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空间关系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89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89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6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