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东部沿海居民对滨海旅游开发影响的感知差异分析
本文关键词: 海南 居民 滨海旅游 感知差异 分析 出处:《生态经济》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海口市、三亚市、琼海市、文昌市及陵水县为研究靶区,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海南岛东部居民对滨海旅游开发带来经济、文化及环境等影响的感知差异及其原因机制,结果显示,海南岛东部各市县居民:(1)对经济影响的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2)对经济影响的正面感知与当地旅游业占GDP的比例成正相关关系;(3)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正面感知较强而负面感知非常弱;(4)对环境影响负面感知强于正面感知;(5)海南滨海旅游开发的规模越大海滩私有化程度越强,近海海域环境质量越好。
[Abstract]:Taking Haikou City, Sanya City, Qionghai City, Wenchang City and Lingshui County as the target areas,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erceptu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causes of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brought by the coast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 part of Hainan Isl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positive perception of economic impact is stronger than negative perception of economic impact.) positive perception of economic impac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portion of local tourism to GDP. 3) positive perception of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is stronger. The negative perception is very weak / negative perception is stronger than the positive perception) the larger the scale of coast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ainan is, the stronger the degree of beach privatization is. The better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offshore waters.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61108,41261062)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102) 海南省地理学重点培育学科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2期
2 宣国富,章锦河,陆林,章锦河,杨效忠;海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海南省海口市及三亚市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6期
3 苏勤,林炳耀;基于态度与行为的我国旅游地居民的类型划分——以西递、周庄、九华山为例[J];地理研究;2004年01期
4 薛宝琪;刘长运;范红艳;;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态度研究——以丹江口水库南部东岸及南岸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1期
5 李卫华;赵振斌;李艳花;;古村落旅游地居民综合感知及差异分析——以陕西韩城党家村为例[J];旅游科学;2006年06期
6 卢松;张捷;;古村落旅游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及社区建设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为例[J];旅游科学;2009年03期
7 黄洁,吴赞科;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知态度研究——以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长乐村为例[J];旅游学刊;2003年06期
8 李志飞;;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以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年02期
9 张文;何桂培;;我国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旅游学刊;2008年02期
10 高军;马耀峰;吴必虎;郑鹏;;外国游客对华旅游城市感知差异——以11个热点城市为例的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翌,董小丹;试论对民族旅游地居民进行旅游教育的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2 周舟;张俐俐;;农民参与旅游开发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小溪乡和红石林镇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李亚;;基于社会成本理论的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比较研究——以河南省万仙山风景区内南坪、郭亮、水磨3个村落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4 刘喜梅;卢润德;潘立军;;基于旅游影响感知的南岳古镇居民类型划分[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5 黄丹霞;李力;;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研究——以广州白云山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6 潘立军;刘喜梅;;宗教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影响因素研究——以南岳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7 任俊英;吴江;;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8 郭琴;林媚珍;莫星;;小洲村古村落旅游开发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9 关俊利;谢雨萍;;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效应的因子分析——以桂林市红岩月柿生态农业旅游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10 卢松,陆林,王莉,王咏,杨钊,梁栋栋;西递旅游地居民的环境感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廉同辉;王金叶;;基于灰色关联的自然保护区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烨;任黎秀;;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80后游客旅游满意度研究——以南京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韩国圣;张捷;黄跃雯;钟士恩;;基于旅游影响感知的自然旅游地社区居民分类及影响因素——以天堂寨景区为例[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徐克帅;蒋盈;;古村落老年居民环境感知的历时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5 王恒;李悦铮;杨金桥;邢娟娟;;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海岛型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研究——以大连广鹿岛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6 王剑;彭建;;基于结构方程的旅游地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参与意愿研究——以樟江风景名胜区为例[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7 周运瑜;尹华光;曾丽云;;旅游地社区居民满意度理论模型构建及其应用[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娜莎;基于灰色评价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谭红杨;生态旅游的公益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戴美琪;休闲农业旅游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于东明;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5 吴云超;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李振亭;中国西部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关联度及经济协调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静;旅游者跨文化旅游行为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李向明;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山地型旅游区生态健康诊断与调控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9 李江玲;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陈南江;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建霞;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段辛欣;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方碧姗;乡村旅游利益主体均衡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4 赵倩;曲阜市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分异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霞;平遥古城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调控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凌晓明;基于民俗建筑文化的湄州岛妈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及景观构筑建议[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俊松;成都市近郊区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于吉京;张谷英村社区参与旅游经营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利平;曲阜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陈建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中元;陈婷;;海南省地表水体污染分布特征及生态省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2 卢松,陆林,王莉,王咏,杨钊,梁栋栋;西递旅游地居民的环境感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3 陆林,焦华富;山岳旅游者感知行为研究——黄山、庐山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4 何开胜;李昊;;制度伦理、道德伦理与公民伦理的培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5 杨兴柱,陆林;城市旅游地居民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以中山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5年02期
6 陈立群;尚金城;;海南省生态足迹及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7 章锦河,凌善金,陆林;黟县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3期
8 章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2期
9 刘俊;袁红;;1998-2009年重庆市磁器口古镇旅游用地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10 张红,李九全;桂林境外游客结构特征及时空动态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莉;同里古镇旅游感知调查及旅游保护与开发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2 徐致云;周庄古镇旅游感知及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平增,李重芬;整合资源构建精品 拓展粤东滨海旅游业[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年01期
2 黄越才;充分发挥广州海洋资源优势 促进滨海旅游发展[J];财金贸易;1999年08期
3 田克勤;山东滨海旅游项目开发的研究[J];海岸工程;1999年02期
4 张润秋,谭映宇;滨海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研究[J];海岸工程;2002年04期
5 陈砚;厦门市滨海旅游资源优势与潜力[J];海岸工程;1999年02期
6 王刚,王华宇;鳌山湾畔崛起滨海旅游度假小城镇[J];中国建设信息;2002年18期
7 骆乐;刘海为;陈卫康;;上海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8 郁琦;;上海滨海旅游游客偏好实证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2期
9 郝艳萍;滨海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3年01期
10 张开城;;滨海休闲旅游的认识和框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凯;;海南省滨海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赵善梅;陈扬乐;;浅析海南滨海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张广海;高乐华;;我国滨海旅游区域空间发展形态及其结构优化研究[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第三篇 滨海旅游[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马志荣;唐四化;;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6 韩卢敏;;福建省滨海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郭晋杰;;广东省滨海旅游与海洋经济的关系及发展前景[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8 张丽伟;沈和江;;滨海旅游度假区安全管理系统及保障机制研究——以唐山乐亭滨海度假区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9 刘勇;曲毅;刘伟;;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建设思路初探——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背景[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10 ;服务蓝色经济发展 保障海上客运安全[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肖胤 郑岚岚;打造粤西国际性滨海旅游目的地[N];湛江日报;2009年
2 时报记者 沈东坡 马坤;滨海旅游区:向大海捞金[N];北方经济时报;2009年
3 曲磊 李泉;烟台:打造国际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记者 陈t,
本文编号:1496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96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