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碳生产率区域差异及其格局演变:1995—2014
本文关键词: 旅游业碳生产率 区域差异 格局演变 空间自相关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自下而上"法核算1995—2014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旅游业碳生产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指标衡量旅游业碳生产率区域差异,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中国旅游业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5—2014年中国旅游业碳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其年均增长率为2.07%,旅游业碳生产率具体数值由1995年的1.120 1万元/t增长至2014年的1.653 0万元/t;旅游业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明显,但区域绝对差异和区域相对差异均逐步缩小;旅游业碳生产率空间分布不均,总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旅游业碳生产率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正空间自相关性,以及局部的不连续性;旅游业高碳生产率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以北京、天津、河北为主要代表;旅游业低碳生产率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以新疆、青海和陕西为主要代表;中国旅游业碳生产率整体水平较低,多数省区位于旅游业低碳生产率行列,研究期内旅游业低碳生产率的区域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中部转移。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针对性建议:政府应制定低碳旅游相关的系列标准规范、行动方案以及保障性政策等,同时应加大对先进低碳技术和低碳设备的引进与推广;各省区应秉持低碳发展理念并将其融入目的地开发与管理之中;旅游企业应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研发低碳旅游系列产品与服务;加大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引导旅游者树立低碳旅游意识,优先选择低碳旅游景区和低碳出行方式,自觉抵制高碳排旅游活动。
[Abstract]:The "bottom-up" method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tourism carbon productivity of 30 provinces (cities and regions) in mainland China from 1995 to 2014.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ourism carbon productivity are measured by using standard deviation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study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ourism carbon productivity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of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showed an overall increasing trend from 1995 to 2014, but the increase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specific value of tourism carbon productivity increased from 11,201 yuan / t in 1995 to 16,530 yuan / t in 201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carbon productivity is uneven,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carbon productivity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autocorrelation and local discontinuity. Tourism high carbon productivity agglomeration region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 China, mainly represented by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nd tourism low carbon productivity agglomeration region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west region, mainly represented by Xinjiang, Qinghai and Shaanxi. The overall level of tourism carbon productivity in China is relatively low, and most provinces and regions are among the low carbon productivity of tourism industry.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y, the regional focus of low carbon productivity of tourism industry gradually shifted from the west to the middle.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rmulate a series of standards and norms, action plans and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increase the introduction and promotion of advanced low-carbon technology and low-carbon equipment; Provinces and districts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 it into destinati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tourism enterprises should actively use new energy, new materials and new technologies to develop low-carbon tourism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step up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Guide tourists to set up low carbon tourism consciousness give priority to low carbon tourism scenic spots and low carbon travel methods and consciously resist the high carbon emission tourism activities.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长株潭试验区旅游企业低碳行为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批准号:14A08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下长江中游典型区域耕地流转绩效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批准号:16BJL063)
【分类号】:F592;X1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翠香;;山西省医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经济师;2014年02期
2 沈能;王艳;王群伟;;集聚外部性与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2期
3 吴晓华;李磊;;中国碳生产率与能源效率省际差异及提升潜力[J];经济地理;2014年05期
4 谌伟;诸大建;白竹岚;;上海市工业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5 张曦;赵国浩;;我国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1年04期
6 王映乔;;能源约束下的中国生产率测度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3年08期
7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生产率课题组;生产率研究的实践效果[J];管理世界;1992年06期
8 朱艳坤;张成;;我国碳生产率的提升空间研究[J];商业时代;2014年03期
9 徐永利;;兵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12期
10 陶洪亮;申宇;;企业生产率演化与行业生产率变动——基于纺织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2 孟令杰;顾焕章;;中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构成分析[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施晓丽;石爱虎;;福建省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演变及分解[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星星;;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测度及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5 王玲;涂勤;;中国制造业外资生产率溢出的条件性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6 刘振娥;单传宝;;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李晓萍;;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8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韩中;;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石海平;;石景山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Martin S. Feldstein邋实习生 白杰;收入,生产率,哪个增长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实习生 赵方宇;绿色GDP时代,请精算“碳生产率”[N];文汇报;2009年
3 程海东;全球生产率增速:东风压倒西风[N];中国贸易报;2006年
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嵇尚洲;立足于提高生产率水平推进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4年
5 ;中国经济再十年[N];解放日报;2011年
6 张军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主任);展望激流涌动的亚洲经济[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张军;中国经济再十年[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徐翼;中国步入发达经济体还有距离[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9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郑江淮;中国的比较优势哪里来?[N];中国经营报;2008年
10 ;中国竞争力提升之本[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萍;异质性企业的出口生产率悖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刘建森;中国制造业企业IT投资对生产率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郭悦;产业集聚对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巩崇一;我国人力资本不平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5 戴小勇;要素错配、企业研发决策与全要素生产率损失[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周天欢;产业生产率与国际竞争优势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7 刘丹鹭;中国服务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8 黄苹;基于溢出源视角的R&D溢出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饶敏;高校高绩效工作系统及其对研究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常建新;企业要素错配、技术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D];西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文娇;基于环境视角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2 刘源;要素配置扭曲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D];复旦大学;2014年
3 梁盼盼;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实证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白婧;低碳约束下甘肃省工业行业生产率动态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5 张晓丽;信息技术是否提高了我国生产率?[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贾秀华;我国电力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7 罗丹;出口对生产率及创新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5年
8 周伟;中国服务业分工深化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9 李咏;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中小企业投资绩效评价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10 魏梦茹;宏观经济政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335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533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