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DRD4基因多态性与旅游行为关联性初探——以旅游“探求新奇”动机研究为桥梁的理论构建及研究方法探析

发布时间:2018-02-25 08:46

  本文关键词: 旅游动机 探求新奇 DRD基因多态性 遗传研究 出处:《旅游学刊》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实中,"条件满足"不出游或"条件不满足"出游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显然违背了"条件满足就会出游"的旅游研究基本假设。如果现有研究范式不能合理解释这一现象,那么,就需要寻找其他合理解释途径。生物学意义上,行为差异可以通过生物属性进行合理解释,因此,以基因科学、神经科学为代表的"生物社会科学"研究体系,也许可以为上述现象创造新的解释体系。分子遗传学研究认为,DRD4基因多态性与"探求新奇"性状存在显著相关,"探求新奇"是诸多行为的内在成因;旅游研究表明,"探求新奇"动机是旅游行为发生的重要解释变量。首先,以上述成果为依据,构建以"探求新奇"动机研究为桥梁的"出游行为与DRD4基因多态性关联"理论框架;其次,基于遗传学检测技术、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探索了适用于旅游行为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少量数据检验支持了本研究理论框架构建方向,也为将相关遗传学研究方法应用于旅游行为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Abstract]:In reality, the phenomenon of "conditional satisfaction" or "condition failure" travel occurs from time to time, which is obviously contrary to the basic hypothesis of "conditional satisfaction will travel". If the existing research paradigm cannot reasonably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In biological sense, behavior differences can be explained reasonably by biological attribute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system of "biological social science", represented by genetic science and neuroscience, It may be possible to create a new explanation system for the above phenomena. Molecular genetics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polymorphism of the DRD4 gene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seeking novelty", which is the intrinsic cause of many behaviors. Tourism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motivation of "seeking novelty" is an important explanatory variable for the occurrence of tourism behavio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utmigration behavior and DRD4 gene polymorphism is constructed, which is based on the motivation of exploring novelty. Secondly, based on genetic detec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analysis methods are us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migration behavior and DRD4 gene polymorphism. The research methods suitable for tourism behavior research are explored. A small amount of data tests support the direc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and make a beneficial attempt to apply the related genetic research methods to tourism behavior research.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美国天普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日本北里大学;
【分类号】:F5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斌;;基于网络的旅游行为与旅游行为的网络化[J];旅游学刊;2007年04期

2 邬玮玮;;女性旅游行为特征的解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张蓉洁;陈庆;符继红;;昆明市老年旅游行为调查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吴小伟;陈彦;段胜奎;;淮安市民旅游行为实证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孙晓;赵华兰;;旅游行为的心理学相关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刘纯;关于旅游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年01期

7 王斌,赵荣,张结魁;西安市国内游客旅游行为研究[J];经济地理;2001年S1期

8 黄国庆,赵毅,齐代华;重庆市市民的旅游行为实证研究[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侯国林,尹贻梅,陈兢;上海老年人旅游行为特征及市场开发策略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5年05期

10 梁旺兵;;上海市外国游客跨文化旅游行为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马耀峰;;中国入境外国游客旅游行为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禹真;;经济条件对西部山区农民旅游行为的影响——以贵州省官寨村与杨家寨村比较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玲;赵妍;;基于Fishbein理性行为模型分析上海消费者美洲旅游行为影响因素[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杨文婷;有话直说:应倡导文明旅游行为[N];甘肃日报;2006年

2 本报评论员 廖水南;别丧失了举一反三的能力[N];重庆商报;2013年

3 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人员 经济学博士 马仪亮;不必夸大中国游客的海外形象问题[N];东方早报;2012年

4 记者  李玲;北京对非法旅游行为保持高压态势[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吴丽萍;怎样让出境游成为亮丽的“名片”[N];广西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晓红;旅游行为与压力转移整合模型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美妮;中国游客赴泰国旅游行为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2 田敏娜;承德市高校女教师休闲旅游行为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3 李本林;中青年群体的低碳旅游行为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4 施辉;民营制造企业员工旅游行为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5 刘春莲;高校教师旅游行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斌;旅游行为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7 王婉婷;旅游者的“治愈系”旅游行为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8 陈莉;旅湘留学生跨文化旅游行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唐喜枚;高职院校学生旅游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曾文锋;十堰市居民城郊旅游行为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33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533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0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