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视角下的旅游景区形象屏蔽作用机理研究
本文选题:游客 切入点:旅游景区 出处:《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屏蔽是一种遮挡现象,由于形象屏蔽的存在,一些旅游景区的发展往往陷入困境。"景区形象"从理论上说是可以塑造的,但实际中存活于人们心目中的只是景区的"感知形象",人们依据感知形象做出相关决策。景区形象的屏蔽实质上就是景区感知形象的屏蔽。在人们感知景区的过程中,会经历原生性、决策性、实地性等不同阶段上的感知形象屏蔽。不同阶段的感知形象屏蔽的作用机理也有所不同,分别通过形象认知类化、感知效用优化以及符号传递内化等发生作用。相关景区应从人们感知景区的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避免感知形象屏蔽发生的负面作用。
[Abstract]:Screen is a kind of occlusion phenomenon,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image shiel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scenic spots is often in difficulty. "Scenic spot Image" can be molded theoretically. But in fact, what people live in people's mind is only the "perceived image" of the scenic spot, and people make the relevant decision based on the perceptual image. The screen of the image of the scenic spot is essentially the shield of the perceptual image of the scenic spot, and in the process of people's perception of the scenic spot, Will experience different stages of perception image shielding, such as originality, decision-making, field, etc. The mechanism of perception image shielding in different stages is also different, which is classified by image cognition respectively. The related scenic spots should take targeted measures from different stages of people's perception of scenic spots to avoid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perceptual image shielding.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2B164)
【分类号】: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衍用;孟子故里旅游开发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3年02期
2 刘睿文;;旅游形象不对称作用理论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4期
3 陈传康,王民,,牟光蓉;中心城市和景区旅游开发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年02期
4 普荣;白海霞;;生态敏感旅游地和旅游者互动影响与协调——以梅里雪山雨崩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3期
5 姜辽;张述林;;旅游空间营造的理论探索[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6 薛玉梅;旅游形象感知模式的心理机制及相关营销策略[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7 郭英之;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3年02期
8 张英;区域旅游形象塑造如何避开形象遮蔽现象[J];经济师;2004年07期
9 杨振之,陈谨;“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3年03期
10 姚长宏;陈田;刘家明;;旅游地形象感知偏差测评模型研究[J];旅游学刊;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乃举;徐明;黄翔;;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实践研究——以安徽和合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2 俞飞;徐阳阳;;旅游景区形象屏蔽的形成及演进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张翠;范淑青;;国内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综述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4 曾超;;基于“生命树”生态循环系统模型的旅游地形象策划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5 殷平;关于旅游资源非显优区的基础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顾金林;;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14期
7 白凯,马耀峰,周忠学;入境游客消费决策行为影响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8 韩燕妮;严艳;;安康旅游形象SWOT分析与TDIS模式构建初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9 王丽梅;裴西宏;;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景区导视系统标准化设计探析[J];包装工程;2012年12期
10 黄正文;余波;;宜宾市生态旅游景观开发对策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巨才;;基于品牌定位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策略研究——以河北为例[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韦志慧;;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曲颖;李天元;;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比较分析及国内研究国际化刍议[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周建明;;民族村落生态旅游开发[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胡源;;上虞曹娥江旅游开发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陈浩;罗浩;;基于伯特兰德均衡和智猪博弈的寡头景区竞合策略研究[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梅林;;长春市汽车工业旅游发展条件与对策分析[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刘曦;;浅谈旅游景区规划中的导视系统[A];2013年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9 余远洋;;区位因素对会展旅游者决策行为影响分析——以长三角为例[A];首届全国会展专业研究生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4年
10 王衍用;;区域旅游开发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A];全国第十二届旅游地学年会暨山岳景观、皖西南旅游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5 肖亮;城市休闲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谢雪梅;入境游客旅游地意向认知的性别差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白翠玲;森林公园旅游品牌塑造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吴易明;中国生态旅游业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9 邱扶东;心理学范式的旅游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许春晓;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莲花;基于旅游者行为的南宁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朱翠;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行为意愿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立辉;沈北新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张璐;基于虚拟社区的网络互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陈秀清;张家界旅游罩形成机制及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6 陈建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李健;珠江三角洲居民旅游偏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陈晓磬;长沙城市旅游内部空间结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陈奉伟;森林公园游客环境态度与行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10 衣小艳;旅游感知视角下的生态旅游者环境行为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瑞;旅游地形象策划中的“形象替代”问题对策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孙瑞红,叶欣梁,吴国清;美国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启示[J];商业研究;2005年17期
3 杨兴柱,陆林;城市旅游地居民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以中山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5年02期
4 张凌云;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01期
5 王衍用;孟子故里旅游开发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3年02期
6 陈传康,王民,牟光蓉;中心城市和景区旅游开发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年02期
7 文彤;组团旅游空间规律及影响因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3期
8 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6期
9 杨新军;霍云霈;张祖群;;旅游屏蔽区的城市空间拓展研究——以临潼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1期
10 肖星,王立安,苗红;民族地区旅游地形象认知的替代效应与旅游形象策划[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岚;谈谈旅游真实性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陈启跃,王志民;论旅游专列线路的设计[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3 刘振礼,王建军;旅游专家咨询系统的开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杨更生,吴纯渊;浅析人类旅游活动[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孙九霞;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及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邹统钎,吴丽云;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J];旅游科学;2003年04期
8 谢彦君;;旅游体验的情境模型:旅游场[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12期
9 谢彦君;;旅游体验——旅游世界的硬核[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10 卞显红;旅游目的地形象、质量、满意度及其购后行为相互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耿庆汇;;旅游生态系统及其平衡与调控初探[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2 阚耀平;高鹏;;乡村旅游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张仁军;惠红;黄蓓蓉;;论旅游的草根化趋势[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4 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邹本涛;;旅游情感新论[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谢春山;;试论旅游的本质及特征[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勾四清;;海南旅游商品组合开发的三维结构体系构建研究[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8 李发永;;我省旅游购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9 肖升;王悦;;论旅游体验营销[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吴小根;陈智博;宋福临;;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探讨[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亚玲;旅游产品市场发展新契机[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生延超;旅游专列产品开发初探[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李炎 罗宁 莫锟;从“云南现象”看旅游图书的成长历程[N];中国旅游报;2006年
4 刘思敏 陈蓉;中国冬季旅游的“三极”格局(上)[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陈鹰;旅游传媒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扮演五大角色[N];江南游报;2007年
6 蒋水林;新兴市场亟待信息支撑[N];人民邮电;2006年
7 孙小和邋周云峰;步入“数字化旅游”时代[N];人民邮电;2007年
8 梁增贤;旅游虚拟经济时代的来临[N];中国旅游报;2008年
9 李慧;公益旅游为何成时尚[N];光明日报;2008年
10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赵刘;旅游体验的类型与效果研究[N];中国旅游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张宝;旅游出行决策支持系统的方法和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石美玉;中国旅游购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4 王凯;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玉成;唐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朱璇;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明媚;旅游与宗教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红英;以野生动物为对象的休闲旅游影响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陈才;意象·凝视·认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张玲;基于知识旅游的知识转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莉;我国城市换房旅游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孙莹;中国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3 罗华;南昌市红色旅游景观现状分析与规划设计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4 李淼;旅游群体规模与旅游体验质量:针对旅游群体成员间互动过程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5 曾兰君;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6 谌文;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客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窦清;论旅游体验[D];广西大学;2003年
8 宋俊和;关于徒步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赵华;山西省老年旅游目的地市场开发的地理学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甜丽;旅游体验品质测量模型的构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60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560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