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与政党认同——基于井冈山景区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红色旅游 切入点:政党认同 出处:《旅游学刊》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基于对"红色旅游的摇篮"——井冈山景区的游客调查,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旅游对政党认同的影响模型,分析并刻画了旅游活动对政党认同的影响及其作用于政党认同的具体路径,探讨了游客对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认知差异、政党认同的阶层差异以及旅游的政治功能等相关问题。研究表明,政党认同更多的是人们理性认知的结果。红色旅游活动对于增进游客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和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并可间接地促进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行为。通过唤起记忆、讲述历史和情景体验,红色旅游有助于维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合法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Abstract]:Based on the tourist survey of the "cradle of red tourism"-Jinggangshan scenic spo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odel of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on the identity of political parties by applying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haracterizes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activities on political party identity and its specific path to political party identity, and probes into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political party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Related issues such as class differences in party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tourism. Political party identity is more the result of people's rational cognition. Red tourism activ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ourists' cognition and emotion towards the CPC, and indirectly promote people's identification with CPC. On the history and scene experience, red tourism helps to maintain the historical legitimac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ut also helps to cultivate people's patriotism.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分类号】:F592.7;D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良;;建国记忆与政党认同:关系及其限度[J];长白学刊;2010年01期
2 阮宏波;;大众传媒与政党认同关系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2年03期
3 王庆兵;试析政党认同的功能与构建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8期
4 杨绪盟;;政党认同研究述评[J];理论前沿;2006年21期
5 李云;;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政党认同心理的新变动——基于陕北EDJ村的实证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6 柴宝勇;;政党认同研究在中国:综述与评价[J];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04期
7 柴宝勇;;论政党认同的含义及其要素[J];探索;2009年01期
8 沈传亮;;当代中国群体政党认同的实证分析——以公务员群体为对象[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王鹏飞;安维亮;;国家公园与国家认同——以黄石公园诞生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孙太怀;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与政党认同浅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向慧;;新时期农民政治认同变迁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2 李朝林;;增强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有序性[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李素华;;政治认同的辨析[J];当代亚太;2005年12期
4 李素华;;日本民主党兴起的政治社会基础[J];当代亚太;2007年10期
5 程波辉;;转型期执政党合法性的价值取向及重构路径[J];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08期
6 程波辉;;转型期执政党合法性的价值取向及重构路径[J];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08期
7 赵光侠;;转型期低收入群体执政党认同的建构理路[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6期
8 刘维兰;;以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1期
9 韩慧;;政党认同视域下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提升[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10 张平;彭舟;;近十年以来中国政党认同研究述评[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柴宝勇;;论中国的参政党认同:问题及对策——基于政党认同形成基础的分析[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2 艾玲娟;聂平平;唐伟志;;政党认同与政党生命力[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杨坤洋;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张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职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5 薛中国;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云;中国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7 程玉红;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和政党变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牛月永;中国共产党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9 宋丽红;转型时期我国基层政府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刘舒;中国共产党政治沟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国强;当前我国农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窦振芳;转型期社会政治心理分析与思考[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徐文杰;浙江省高职年轻教师价值取向及管理对策[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4 杨娟;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心理机制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5 郎翠艳;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的实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6 查际春;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制度发展中自身建设的路径选择[D];复旦大学;2009年
7 何康;我国公务员社会认同度现状分析与改善途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唐丽娜;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认同思想与当代中国政治认同[D];安徽大学;2010年
9 李艳;农民工认同问题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解婧;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启富;论社会阶层分化对参政党发展的影响[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陈曼青;孙艳;;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及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年07期
3 章瑞;;浅析西方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09期
4 陈恩;新世纪台商的政治生态变化和政党认同价值取向探析[J];东南亚研究;2005年01期
5 王林霞;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探析[J];东岳论丛;2004年06期
6 林宏宇;论美国政党对美国总统选举的影响——兼测2004年美国大选[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7 强晓云;当前俄罗斯民众对俄政党政治的认同状况[J];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09期
8 王庆兵;试析政党认同的功能与构建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8期
9 肖唐镖;从农民心态看农村政治稳定状况——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王庆兵;从历史制度主义路径看英、美两国政党认同的转换[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芬;;浅谈旅游体验中的本真性和商品化的辩证关系[J];传承;2008年14期
2 李耀珍;;旅游体验对旅游动机的影响研究——以旅秦游客为例[J];人民论坛;2010年23期
3 吴卫;;论以体验为核心的旅游业改革技术与改革策略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4 赵红梅;;也谈“communitas”人类学视野下的一种旅游体验[J];思想战线;2008年04期
5 席岳婷;;西部名城旅游开发ASEB-SWOT矩阵分析法的应用[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04期
6 卢玲;;深化“创佳”成果 做强成都旅游业[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李荣贵;;基于边际效用分析重游的研究[J];世纪桥;2008年04期
8 洪文文;方百寿;;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的中国黑色旅游开发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9 王秋虹;;住宿新业态撬动旅游体验升级[J];今日海南;2010年06期
10 王秀红;杨桂华;张晓萍;;旅游存在真实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本涛;;旅游情感新论[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龚永新;;茶乡体验旅游的内容及发展对策建议浅析[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3 曹国新;;旅游软实力:旅游业本土意识与国际营销的理论基础[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4 周丽君;高雪娇;;长白山旅游产业集聚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张仁军;惠红;黄蓓蓉;;论旅游的草根化趋势[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6 吕俊芳;;基于STP理论的“无景点旅游”发展模式研究[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海娥;何再平;;我国主题公园发展的新选择:增加旅游体验——环球嘉年华成功的启示[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8 周金泉;何文晋;;海南国际旅游岛高端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与开发[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9 肖升;王悦;;论旅游体验营销[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振之;张冠群;;区域旅游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全域度假发展研究——以成都市大邑县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赵刘;旅游体验的类型与效果研究[N];中国旅游报;2009年
2 商报记者 孙珏;旅游书开启“出新”引擎[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3 张迎新 本报实习记者 沈仲亮;旅游“微”力不可小觑[N];中国旅游报;2011年
4 高彪 驻江苏记者 姚宁安;南京启动“智慧旅游”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1年
5 通讯员 施旅轩 记者 李子俊;我市启动“智慧旅游”建设[N];南京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赵珊;网络将旅游带入新天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7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 陈琳;智能旅游浅析[N];中国旅游报;2011年
8 北京杨振之来也旅游策划规划有限公司 杨振之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张丹;旅游地产品升级:体验产品的规划设计(二)[N];中国旅游报;2010年
9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张丹 成都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杨振之;旅游地产品升级:旅游体验质量(三)[N];中国旅游报;2010年
10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张丹;旅游地产品升级:旅游体验动力机制(四)[N];中国旅游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才;意象·凝视·认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2 王镜;基于遗产生态和旅游体验的西安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余志远;成己之路:背包旅游者旅游体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4 吕晓斌;基于产权视角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5 武传表;游客网络口碑传播意愿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梁强;面向体验经济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发与营销创新[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7 李丽娟;旅游体验价值共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唐德荣;乡村旅游行为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9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10 赖斌;基于游客体验的ATCS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文静;旅游体验理论视野下的魏晋南北朝旅游[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2 薛盈盈;休闲视角下旅游福利的发展态势及实现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张金金;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体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杨甜丽;旅游体验品质测量模型的构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王斌贝;基于旅游体验的民俗展馆设施设计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6 马晓煊;我国公益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7 张佳妮;我国电视旅游节目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曲航;我国台湾地区的大陆旅游人口现状及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9 胡乐意;旅游对生活质量认知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10 吕宁;旅游体验中的地方感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71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571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