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服务感知、地方依恋与忠诚度——以厦门为例
本文选题:忠诚度 切入点:旅游者服务感知 出处:《地理研究》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旅游者忠诚度是近年来旅游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但以往研究忽视了旅游者情感因素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从自我调节态度理论的视角,综合旅游者服务感知、地方依恋以及忠诚度理论,构建了忠诚度驱动因素模型。选取国内休闲旅游地——厦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厦门旅游者服务感知共有"接待服务感知"、"景区服务感知"和"公共服务感知"三个维度;2公共服务感知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是景区服务感知,而接待服务感知的影响并不显著;3总体满意度不仅直接影响忠诚度,且通过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实现;4对于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地方依赖对忠诚度的影响效应更大。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服务感知→总体满意度→地方依恋→旅游者忠诚度"的复杂影响路径,也证实了自我调节态度理论的评价—情感响应—行为响应顺序在目的地管理层面的适用性。因此,要求旅游目的地管理者在实践中必须全面提升目的地服务质量,改善景区服务水平,注重旅游者情感体验管理,培育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依恋情感。
[Abstract]:Tourist loyalty is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tourism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but previous studies have ignored the influence of tourists' emotional factors on individual behavio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ocal attachment and loyalt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odel of driving factors of loyalty. The study found that "reception service perception" is common in the service perception of Xiamen tourists, and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cenic area service perception" and "public service perception" have the greatest effect on overall satisfaction, followed by scenic area service perception.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reception service perception is not significant.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s loyalty, but also realizes the two dimensions of local attachment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local attachment. The effect of local dependence on loyalty is greater.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not only reveal that "service perception" 鈫扥verall satisfaction. 鈫扡ocal attachment. 鈫扵he complex influence path of tourist loyalty also confirm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of self-regulated attitude theory-emotional response-behavioral response order in the destination management level. In practice,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manager must improve the service quality of the destination, improve the service level of the scenic spot, pay attention 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cultivate the attachment emotion of the tourists to the destin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GL052)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卫宁;;旅游学概论教材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合理架构的建立[J];旅游学刊;2005年S1期
2 伍延基;;休闲、旅游及其相关概念之辨析[J];旅游学刊;2006年12期
3 明庆忠;;试论旅游学研究的理论基础[J];昆明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王海弘;;旅游学的学科发展之初探——从混沌学的视角介入[J];辽宁经济;2007年02期
5 董观志;;旅游学创新发展的基本问题[J];特区经济;2007年05期
6 陈才;邵林静;王淼;于亚杰;;对旅游学研究对象定位与学科地位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张凌云;;非惯常环境: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建构旅游学研究框架的一种尝试[J];旅游学刊;2009年07期
8 曹国新;;我国假期制度旅游学研究的进路[J];旅游学刊;2009年12期
9 徐仁立;;关于构建“红色旅游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年04期
10 王昆欣;;旅游、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与辨析[J];旅游研究;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德广;;从旅游学研究博士论文看旅游学学科发展[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2 李永文;;关于旅游学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范容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动态[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王海弘;;旅游学的学科发展之初探——混沌学的视角[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5 谢彦君;;旅游的三副面孔——政府、学界、业界解读旅游的不同立场[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6 庄寿强;周春林;张岳军;;认清旅游学与旅游业的分离趋势 促进旅游学与旅游业的各自发展——再论“旅游创造学”的提出及其在旅游(学)创新发展中的意义[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梁学成;;面向产业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旅游专业教育研究[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沈仲亮;“旅游学”何时才能独立门户[N];中国旅游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春香;中日韩跨国旅游人口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林静;旅游学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子华;吉林省旅游特色纪念品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海洋;民族旅游对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慧;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文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任文学;旅游目的地形象问题及其测量[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6 白彩云;桂林阳朔西街旅游发展成因、变化及趋势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7 庞双禄;风景区安全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王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旅游需求预测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宋俊芳;北京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祥;海南省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85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585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