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民俗旅游发展
摘 要:
摘 要:近年来,民俗旅游发展迅速,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如民俗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过度商业化同化现象严重、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资金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分析民俗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关键词:
关键词:民俗旅游;问题;发展建议
民俗旅游以比较接近生活中自然状态的民间文化为主要观赏对象,是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我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构成了雄厚的民俗旅游资源。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民俗旅游发展现状
(一)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质量较高,许多旅游区、游览点和旅游项目几乎都包括了民俗的内容和色彩。在北京,除了长城与故宫,还有深厚的胡同文化,它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之一,现在也越来越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在香港,九龙荔园,为吸引旅游者,特地在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修建了古风朴朴、古情幽幽的“宋城”;江苏无锡市华西村开发江南水乡特色的民俗旅游;云南西双版纳有傣族泼水节活动。凡此种种民俗文化为旅游服务的例子数不胜数,创意新颖,内涵突出。
(二) 民俗旅游发展迅速
我国民俗旅游从1983年开始,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补充,经过1990-1995年的快速发展,从单一观赏型向多样参与型转变,,民俗旅游的产品逐步多样化,1996年至今,民俗旅游进入深化成熟发展阶段,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共同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
近年,民俗旅游成为节日旅游主题。2014年春节,在北京,年味儿十足的各大庙会接待量创历史新高,规模最大的地坛庙会接待游客114万人次,龙潭庙会接待75.7万人次,圆明园庙会接待41.6万人次;上海春节推出“民俗迎新”、“亲近自然”、“乐游农家”等50余项主题旅游活动;山东推出“迎新年第一缕曙光”、“来山东过大年”、“祈福贺年民俗文化”等主题产品;四川有阆中古城 “张飞巡城”、“秀才赶考”、“民俗婚嫁”、“逗幺妹”等活动,德阳灯会、南充“三国之源”迎春灯会、成都市国际熊猫灯会无不人气爆棚。在山西,以“平遥中国年”为代表的春节旅游节庆活动,成为春节旅游的海外名片。
(三)民俗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民俗旅游活动既给游客提供了充实的文化娱乐生活享受,也大力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发展。云南、贵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他们每年1000多个民族节日活动,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各地的民俗项目和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深圳建成“中国民俗文化村”,云南滇池西山麓建成“云南民俗村”,此后,相继出现北京亚运村附近的“中华民族园”、河北滦水“野山坡民族村”、桂林漓江“民族风情园”、无锡“吴文化公园”、海南三亚“中国民族文化城”、西双版纳边境民族风情游、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等,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同时,民俗旅游已成为各大城市郊区假日经济的新亮点,一批昔日靠山吃饭的农户如今已改“姓”还“俗”,由传统种植业转入民俗旅游服务的新领域。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民俗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2006年中国旅游以“乡村游”为主题,加上中国自驾车旅游方兴未艾,“民俗旅游”作为中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飞速发展。旅游开发促进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人才和物资的交流,对贫困地区的脱贫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任何单纯性的“扶贫基金”无法比拟的。
二、我国民俗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开发破坏民俗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如何做到深度而不过度是大家不约而同关注到的一个普遍性话题。民俗旅游近年来的逢勃发展给各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某些地方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不顾后果地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特别是某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长期以往,将损害整个民族旅游资源乃至文化传统传承。
(二)商业化、庸俗化损害了民俗旅游品牌
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导致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艺术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商品化、庸俗化,从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如凤凰古城等古城景点虽然仍然火爆, 但充斥着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息,景区管理层对古城发展和居民搬迁等工作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组织,没有对本地居民形成良好的引导,致使大量当地居民为经济利益而将自家房屋出租给外来人员进行经营,最终破坏了古城的文化气息。民俗文化的同化也日趋严重, 如四川藏族羌族地区的语言、建筑、服饰、饮食、节日等方面逐渐汉化。还有,一些农村民俗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着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民俗旅游开发资金不足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很多旅游点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经济建设起点低,自身资金积累不足,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三、推动民俗旅游发展
(一)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
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旅游开发时要意识到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的多元性,除经济价值之外,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当地居民自我价值的体现同样应该得到重视。开发之前由政府牵头,组织有关的旅游、民俗、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资源调查,充分听取他们的建议, 规划要切实可行,每日接待量要科学合理,发展目标要远近结合。实现旅游价值和综合效益的优化,才能保障民俗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深入挖掘民俗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充分了解民俗旅游资源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突出民族与地域特色。从形式上,可以进行民俗园,风情寨,民俗村、民俗文化节一类比较专业的民俗资源开发。整理编排具有民俗特点的节目,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摄像等影视记录方式将其制作成影像资料,并真实地记录下各种民俗事象;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方式向游客宣传有关民俗文化、自然生态保护知识;开发参与性和体验性强、游客满意度高的民俗旅游项目,推出自己的旅游名牌产品;鼓励经商者经营具有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商品,比如,很多古城里的肯德基、必胜客完全可以用民族特色美食店来代替。从内容上,进行深度挖掘,形成系列的旅游产品。一个单一的景点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组合一些很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在里面,就比较丰富,如云南丽江,大研古城反映的是纳西族的建筑文化、民俗生态,围绕着它所展示的还有纳西古乐、东巴文字、玉龙雪山,即使把丽江定位为观光类产品,其内涵也是无处不在的民族文化。从可持续发展方面,针对不同人群创新民俗旅游模式。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地加入到旅游者的行列,不要忽视老年旅游者这支民俗旅游的主力军。
(三)多渠道筹集民俗旅游发展资金
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特别是农村旅游经济。政府应积极完善旅游产业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舒适的旅游环境。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可以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和旅游开发商等团体进行合作,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旅游业的建设。
本文编号:16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