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构成、机理与管控

发布时间:2018-03-19 06:00

  本文选题:网络舆情 切入点:旅游危机事件 出处:《华侨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网络舆情是大众和媒体等舆情主体通过互联网媒介,对社会热点事件尤其是危机事件的态度、意见和观点等的总和情况,对组织形象、政府决策与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影响。研究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有助于管理者及时了解舆情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舆情危机事件,提高旅游危机事件管理水平,更好的为旅游者服务、维护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形象。 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频次统计、交叉列联表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最优尺度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构成和发展机理进行界定和实证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分布于出入境旅游、公费旅游、航空、旅游规划开发和旅游营销等领域的舆情客体较多。涉及安全问题、资源环境保护、政府政策管理争议、奢侈腐败、侵犯消费者权益、违法犯罪、国民素质、伦理道德等议题的舆情客体较多。(2)在时间分布上,舆情客体受网络新媒体发展和舆论监督环境、节假日、旅游流、气候和天气等因素影响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涉及的较多,旅游发展水平越高、地区网络关注程度越高,该地区涉及的舆情客体越多。境外、华东、华中、华北等区域与特定内容特征舆情客体的关系密切;铁路、消费价格、休闲娱乐、其他违规、公费旅游、奢侈腐败等内容事件的发生不受空间因素影响。(3)舆情本体方面,①网络舆情受媒体议程设置影响,网民对事件的探讨基于媒体的报道内容,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态度评价、意向陈述、联想发散和刨根问底等个性化、深入的网络内容生产。②表达不去旅游的意愿“用脚投票”、“抵制”,是网民表达负面情绪的最主要方式。③网络舆情的发散追因现象明显。网络舆情将旅游事件发展成社会事件,将事件的负面影响扩大到整个旅游地,将个别案例扩展到国家和社会的层面。④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和网络暴力现象明显。群体极化的极端表现就是层出不穷的语言暴力、人肉搜索、网络恶搞甚至造谣诽谤。(4)网络舆情的发生机理方面,影响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发生的因素包括涉及主体、旅游特性、社会特性、发生原因、主体诉求、新闻价值、发生地点、发生时间。(5)网络舆情传播效果方面,发帖途径、发帖内容和相关帖数对被转发数量的解释较大,发帖途径、所在地区对被评论数量的解释较大。(6)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可分为孕育、出现、爆发、高潮、回落、反复和长尾7个阶段。影响舆情演化的因素包括社会心态、事件效应、官方言行、媒体行为、网民行为、外部刺激、舆情应对7种,遏阻或助推舆情演化。 本研究的创新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完整提出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构成,舆情客体:引发舆情的危机事件,,舆情主体:制造话题发表意见的个人和机构,舆情本体:舆情文本信息内容,舆情媒体:传播舆情信息的技术手段和媒介渠道。(2)将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总结为发生机理、传播机理和演化机理,提出各自的内容构成和研究命题并进行实证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G206;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荔;;政府与网络舆情之关系的法理研究——以突发事件为视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张思行;;高校网络舆情的话题演变过程研究——以“地沟油事件”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苗海洋;;从媒介议程设置到受众自我设置: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理论的新特点[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何阳;叶柯柯;;基于“北邮人论坛”的北京邮电大学校园网络舆情分析报告[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洪瑾;常昊然;;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王国华;方付建;陈强;;网络谣言传导:过程、动因与根源——以地震谣言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王雅蕾;方付建;;舆情热点事件的热源研究——基于人民网“舆情排行榜”的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方付建;汪娟;;突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政府回应研究——基于案例的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张莹;孙明贵;;西方网络口碑传播效应研究进展[J];财贸研究;2008年05期

10 杨久华;;试论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模式、原因及其防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岩;非常规突发事件态势演化和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化冰;互联网内容规制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杜阿宁;互联网舆情信息挖掘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张一文;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7 张勰;中国西部人口素质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王根生;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33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33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d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