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空间冲突与策略调和研究——以靖州“飞山文化旅游”为例
本文选题:文化旅游品牌 切入点:空间冲突 出处:《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10期
【摘要】: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内涵的靖州"飞山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处于一个特殊的时空。其文化旅游品牌空间冲突缘于涉及旅游品牌拓展的各类空间挤压与冲突,包括地理的、市场的以及文化上的。在周围已有著名旅游品牌的压力下,飞山文化旅游更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在比较优势和区域整合理念的指导下,与区域内其他品牌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区域整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与客源共享、良性互动,将空间劣势转化为整体竞争优势,才能逐渐建立起识别度较高的文化旅游品牌。
[Abstract]:The brand construction of "Flying Mountain Cultural Tourism" in Jingzhou with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s in a special time and space. The spatial conflict of its cultural tourism brand stems from the various spatial squeezes and conflicts involv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brands, including geographical ones. Market and cultural. Under the pressure of famous tourism brands around, Feishan cultural tourism needs to be guided by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ide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market economy laws. Establish a good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brands in the region, conduct regional integration to form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resources and customer resources sharing, benign interaction, the spatial inferiority into the overall competitive advantage, Ability to gradually establish a higher degree of recogni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brand.
【作者单位】: 长江师范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宗祠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3XMZ073)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F592.7;G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白如山;王晓文;;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冲突及其治理机制研究——以福建土楼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2年04期
2 王凯;省际毗邻地区旅游经济的空间矛盾及调控机制探讨[J];人文地理;2005年03期
3 吴晓山;;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研究——以“刘三姐”文化旅游为例[J];特区经济;2010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效忠;张捷;;旅游地合作研究综述及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6期
2 王雯雯;郭寻;吴忠军;;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6年01期
3 董红梅;赵景波;;中国高等级旅游资源数量与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的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4 陈静;王丽华;;旅游经济影响研究回顾与展望[J];旅游论坛;2009年02期
5 庞笑笑;王荣成;王文刚;;旅游品牌共享型区域的界定及其外部性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14年11期
6 刘吉昌;陈光;;关于中国行政区际旅游合作问题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廖春花;苏章全;明庆忠;;“双核”结构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潮汕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1年07期
8 杨勇;;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07期
9 李勇;;基于民俗旅游特性角度的江西民俗旅游开发探讨[J];老区建设;2011年06期
10 刘嘉毅;;国内文化旅游品牌研究:回望与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勇;;旅游外汇收入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跨省数据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凯;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唐晓云;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王生卫;跨界区域地质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亚林;旅游地域系统及其构成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02期
2 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3期
3 杨效忠;张捷;乌铁红;;跨界旅游区的组织网络结构与合作模型——以大别山天堂寨为例[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4 王维艳;林锦屏;沈琼;;跨界民族文化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整合机制——以泸沽湖景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7年04期
5 李建中;;跨多行政管辖区的“福建土楼”旅游开发战略与治理模式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陈曦;陈钢华;黄远水;;品牌共享型旅游地的分类及其开发研究——兼论福建省南靖县土楼旅游区的开发[J];旅游论坛;2009年01期
7 孟彩萍,吴成基,彭永祥;壶口瀑布旅游资源共享问题探讨[J];经济地理;2003年04期
8 葛恒祥;区域经济联合效益略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6年01期
9 王凯;旅游开发中的“边界共生”现象及其区域整合机制[J];开发研究;2004年01期
10 郭舒;丁培毅;曹宁;;边界旅游中的跨界组织间合作行为研究[J];旅游学刊;2008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李青山 通讯员 顾艳伟;[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凯;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京龙;齐文化旅游论[J];管子学刊;2000年04期
2 陈勤建;文化旅游:摒除伪民俗,开掘真民俗[J];民俗研究;2002年02期
3 唐克敏,刘婷;湖北文化旅游初探[J];襄樊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郑岩,李昕,杨琨;关于大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的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王汝辉,罗晓彬;塑造四川文化强省形象部署文化旅游产业战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6 管宁;;进一步发展福建文化旅游的策略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期
7 张春香;刘志学;;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5期
8 沈伯俊;;努力打造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J];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04期
9 朴莲玉;韩光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6期
10 杨中焕;;山东文化旅游的特色[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步长存;;发挥人文资源优势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洁;;浅论贵州省黔中地区的文化旅游[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3 张文建;金丽娇;;绍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研究[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谢寿球;;建设广西文化旅游的“特区”——西林县文化旅游的定位和开发思路[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5 李秀金;;文化旅游:城市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6 谭申;宋立中;周胜林;;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外文化旅游地影响模式分析及其启示[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张维克;;深入发掘文化内涵 促进青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8 常莉;;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营销策略分析[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9 张生寅;;加快青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10 王学昭;宋伟;;马尾船政文化旅游市场拓展策略探寻[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李函;文化旅游亟需深度开发[N];四川政协报;2003年
2 记者 李卫;文化旅游成为我省主攻产品[N];陕西日报;2004年
3 杨胜国;凤凰壮大文化旅游产业[N];团结报;2005年
4 绍兴市文物局副局长 高军;弘扬名士文化 发展文化旅游[N];文汇报;2003年
5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史委员会;发展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几点建议[N];武威日报;2005年
6 綦恩周;发展文化旅游 提升赤壁旅游品位[N];咸宁日报;2005年
7 马宏敏;云南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N];云南日报;2000年
8 沈向兴 王雪飞 李绍明 庄俊华;文化旅游共辉映[N];云南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李悦春;彝州文化旅游孕育新希望(上)[N];云南日报;2005年
10 赵强;不经意的文化旅游[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萌;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朱华武;湘绣文化旅游形成与适应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俞容龄;跨文化旅游情境中的多重话语[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磊;西安古都文化旅游品牌建设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闫雅萍;西安古都文化旅游管理体制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李云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理性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贝勇斌;基于场所依赖视角的城市文化旅游成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5 吕璐颖;文化旅游产业创新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6 李强;菏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常月亲;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金丽娇;绍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崔杰;西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孙春玲;审美视域下的古镇文化旅游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54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54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