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李庄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探究

发布时间:2015-03-07 17:51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回归自然和古迹景观的欲望逐渐增强,至此,古镇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进入了广大游客的视线,李庄古镇也正好迎合了这种旅游趋势。本文以古镇、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古镇资源条件、古镇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策略为主线,层层递进,着力探讨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为李庄古镇今后的文化复兴以及良好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镇;保护与开发;问题与对策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古镇的定义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村庄。”

  古镇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且拥有独特的人文和历史价值、丰富的历史资源与文化内涵。承载着许多厚重的真实历史,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历史的再现,更是人文旅游资源的聚集之地。因此,作为一位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多去了解古镇的文化,吸取历史的精华,也为古镇的保护出一份力。

(二) 古镇保护的概念

  1994年,日本奈良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8次会议上指出“保护指所有的设计与操作,包括对遗产的理解、了解其历史和含义、保证真实体的安全、以及必要的展示、修复与改进”[1]。

  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新修的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

理”,并增加了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制度。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保护”指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及其景观环境的改善、修复和控制[2]。

(三) 旅游开发的概念

  开发的概念重点是挖掘和实现资源价值以及改变其所处的状态。对于旅游资源而言,要实现其各类价值就必需对其实施相应的开发。

  旅游开发一般是指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3]。

(四) 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1. 以保护为前提的古镇开发

     前面旅游开发的概念之中讲述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资源且应该以保护为先的顺序来适度、有序地开发古镇。因此在对古镇的保护过程中,应该从古镇整体文化、古镇周围环境以及古镇建筑风貌各个层次来进行保护。

     2.古镇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冲突

     保护与发展事实上从古至今一直都相生相克,大多时候呈缓慢和平形式的量变状态,当处在经济发展的产业转型、政治军事事变、重大灾难等重大历史转型期,就会造成激烈的巨大质变【4】。因此在古镇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对矛盾:

  (1)保持生态的稳定与村民渴望改善物质条件之间的矛盾;(2)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利益矛盾;(3)古镇的历史风韵与现代化进程的矛盾

3.古镇保护与开发的相互融合

     古镇的保护和开发本是一对矛盾, 但如果处理得好, 将有助于古镇的保护,使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能够在和谐统一中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要促进其融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要尽力在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保护与开发并重。

  (2) 深度挖掘古镇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元素。

  (3) 政府出台一些关于保护与开发的导向性政策。

  (4) 吸引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的慎重考虑。

二.李庄古镇概况

  (一)地理环境

   李庄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有着“万里长江第一镇”的美称。地处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坝子北面临江,其它三方被浅丘山区环绕,东西长约五公里,南北宽约一公里,隔江与北面桂轮山相对。地势平坦, 江水缓流, 是理想的天然码头, 自古就是川南通往滇黔的古驿道。古镇街区面积仅为约0.5平方公里,人口约4万余人。至今保存着明清的风貌和空间格局, 古镇顺着长江南岸展开, 向四周扩散,有18条明清古街巷道纵横交错, 形成网状结构特征。

(二)历史沿革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古僰人聚居地,属古僰国,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曾是四川省南溪县治所,戎州(宜宾市古称)也曾迁往此地。汉代设驿站,水运可以直达泸州、重庆直至上海。明代开始李庄设镇并成了长江上游的重要码头和物资集散地。清代道光年间一直是南溪县的第一大镇,明末清初在“湖广填川”的移民大潮中古镇形成了多元厚重的文化底蕴。1940年,正值抗战艰难岁月,为了躲避战乱,国立同济大学等科研机构迁入李庄古镇,时长6年之久。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1995年被列为国家、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6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三.李庄古镇的厚重文化

  李庄古镇历史文化底蕴相当丰富,巨大的文化吸引力引得众多的学者、游人前往参观、旅游。

(一)建筑文化

  建筑代表着每个时代的记忆,包含着一定时期、一定民族独有的历史和信息。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指出:“建筑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斗争的记录;建筑又是一种艺术创造,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状况;不同民族衣食、器物、居室都有不同民族性格或民族特征。[5]”

  镇内的古民居较完整的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川南古民居的特点,彰显出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九宫十八庙”之称的宫庙祠堂以及让当地村民引以为傲的被称为“李庄四绝”的建筑物折射出了李庄历史岁月里的繁荣状态,尤其是旋螺殿的壮观,上下三层异常牢固,但却找不到一根钉子;至今仍保存完整的18条古巷道,上面记录着上千年的历史的脚印。

(二)宗教文化

      “九宫十八庙”反应出李庄的庙宇众多,说明过去李庄的宗教活动很活跃。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李庄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在经济、文化上的繁荣景象。

     从教派上来看,李庄比较发达的是佛教和道教,而且这些信仰不仅与百姓生活有关,还与当地的一些行业以及移民有关。比如供奉东海龙王敖广的王爷庙,就与李庄的水运业有关;供奉南华真人——著名思想家庄周的南华宫,是由广东移民捐资兴建的;还有供奉“妈祖”的玉佛寺,由福建移民修建的等等。

(三)抗战文化

     李庄古镇的历史文化由于渗透了抗战文化而极富内涵。正值抗战时期,由于国立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中央博物院等十多家中国当时顶级的教育科研机构的迁入,也带来了一大批当时国家一流的专家学者,他们克服了远离家乡、水土不服等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在这里完成了许多的学术成就。他们的不屈的爱国精神以及勤勉的学术精神是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

  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来到了李庄,住在位于镇西一公里的上坝村。1940年至1946年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起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艰难而又难忘的时光。在梁林旧居的门上挂有一副对联:“国难不废研求,六载清苦成巨制;室陋也蕴才情,百年佳话系大师”。在这里,他们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在几经缺乏经费以及林徽因昂贵药费的情况下,还能坚持自己的研究,不得不佩服梁思成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这也是我们后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四)饮食文化

     美酒佳肴和名小吃是李庄具有标志性的饮食文化,而李庄最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美食被食客们概括为“一花二黄三白”。“一花”是指精致椒盐花生;“二黄”是指黄辣丁和用红糖、糯米、猪油等混合制成的黄粑;“三白”是指纯粮酿造的浓香型白酒、考究刀工的李庄白肉以及白糕。这些美食不仅反映出李庄人的对吃方面非常讲究,也能让人感受到李庄长久的繁荣。

四.李庄古镇在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寻访李庄,感受到古镇的开发正面临着商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形成了人工景观与古镇原生态景观之间巨大的差异,成为保持古镇风貌的核心矛盾。

(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古朴民风遭到破坏,民俗文化日渐消失

   李庄古镇距离宜宾市区仅仅十几公里的路程,处于城乡结合部,城乡文化在这里发生着极为激烈的碰撞。因此城市化观念逐渐增强,导致古镇当地的民风遭到侵蚀。无论什么汽车都可以随意穿过镇上街道,让人的视觉遭遇到古代建筑和现代科技的激烈碰撞。江边公园也更多地是现代化设施,没有古朴的感觉。

(二)古镇现代商业气氛浓厚

    随着古镇旅游项目的开发,致使商贸活动已成为了“一街”的主要功能,沿街建筑大多数都被用作了商业店铺,甚至在街边也有商业摊点设置。在镇上的核心区集中的全是饭馆、旅馆、商店、纪念品店,给人的感觉全是浓浓的商业气息,其次才是古镇的各种文化气息。

(三) 文化特色主题不鲜明

    李庄古镇本身的文化底蕴是非常丰富的,无论是从建筑文化、抗战文化、饮食文化、风俗文化等来说,都是与其他古镇有着很大的区别,应该说这是李庄发展的一大优势。但从总体来说,李庄的开发并没有很好的突出古镇的特色,进入李庄地界,除了从视觉上的建筑来说,其他文化并没有很大的凸显。

(四) 旅游产品的档次较低,古迹不密集

     其实从古镇的资料中可以发现李庄可以参观的景点并不少,但是这些景点的开发还处于档次较低阶段,没有完整的配套设施。游客来到古镇更多的就是在正街上走一走,吃吃小吃,逛逛码头,休闲吃饭。从同济大道旁的指示牌上走向梁林旧居,是一条乡村的黄泥路,乡村气息浓厚,由于古迹之间不密集,因此旧居离镇上还是有2公里的路程,但途中却没有指示牌,还是通过询问路人才找到旧居。而旧居的管理也是太松懈化,四合院内还晾着未干的衣服什么的,破坏了旧居的文化气氛。

五.基于李庄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对策思考

 (一)确定核心文化,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古镇

   李庄独有的抗战文化和建筑文化是含金量相当高的,因此为了打造李庄品牌,使其具有鲜明特色,避免与其他川南古镇千篇一律,我们就应该对这些代表性的文化进行发掘和整理。去到李庄,感触最深的就是参观梁林旧居,也是当时营造学社的旧址,走在那用木头铺制的地板上,其回响声仿佛能想象出抗战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以及其他营造学社的工作者在木板上奔走工作的情景。还有那一间间只够容纳一张小床的卧室,能够想象出当时生活的艰辛。这些文化都是需要用心去体念,因此深层次的去打造就变得更加急迫,要让游客更加了解与尊重李庄的文化内涵。

  (二)保护古镇民风民俗的同时开发现代化区域

  古镇的发展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单纯的保护古镇,只会把古镇凝固在某一历史时期,只能使今人凭吊古人,而不能使后人观瞻今人,给后人留下无比的历史遗憾。因此,保护古镇不只是保护古镇的建筑、保护古镇的民风民情,还要延续古镇发展的脉搏,开发新区,把时代的精华留给后人[6]。

  李庄古镇要开发新区,必须建立在不影响其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通过距离的衡量来协调古镇与新区的关系,并且要搞清新区的发展的意义,既能够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又要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古镇与新区结合的恰到好处,好感倍增。

(三) 保护李庄的周边环境

   古镇是让人感受其古色古香的地方,不仅仅是文化所带来的“古韵”,那些传统的东西也应该保留下来。比如李庄的周边环境,就是那无处不在的乡村田野,试想一下,在一个古镇周围立着的是高楼大厦,,那么我想,即使古镇的文化保存的再好,它的古朴感也会荡然无存。尤其是对于都市的游客而言,不仅是奔着古镇的各色文化而来,享受乡村气息应该也是他们的目的之一。在去到梁林旧居的途中全是种着各种蔬菜的土地,经过这里,肯定会让每天置身于喧嚣的大城市的人们有不一样的感觉。让古镇在田园风光的衬托下更具魅力,也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更新李庄人民的观念

  村民的观念往往决定着古镇的开发效果。尽管李庄人热爱自己的家乡,但由于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滞后,且缺乏长远的目光,只看眼前利益,致使李庄的开放、规划得不到想要的效果。例如有的居民对于政府不准兴建房屋等政策就不是很理解,他们觉得这种反而会束缚社会的进步、限制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护古镇能给村民带来什么好处呢?针对这种想法,李庄就应该用事实来更新李庄人的传统观念,让其充分认识李庄的文化在李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当地人更应该了解李庄文化、尊重李庄文化,从而传承李庄文化。

六.结语

  在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的今天,古镇的风貌和历史文化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对于古镇的保护迫在眉睫,避免被同一化,失去其原真性。在古镇加以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更应该与旅游开发适当地融合发展,深入分析古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让“李庄古镇”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车震宇.传统村落保护中易被忽视的“保存性”破坏.华中建筑,2008(08):183.

[2]张松著,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一10.

[3]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陈俊松.成都市近郊区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吴良镛.继承和发扬梁思成学术和教育思想〔C〕//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建筑史论文集(第十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8.

[6]陈序.从市场角度看古镇保护与开发[J].山西建筑.2006.




本文编号:16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4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