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泸沽湖为例
本文选题:跨界旅游区 切入点:旅游客流网络结构 出处:《地理科学》2014年09期
【摘要】:基于问卷调查和旅行社推介线路,获取旅游客流数据,借助社会网络结构洞理论、社会资源理论与结构角色理论,运用Ucinet和Netdraw软件,构建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模型,并以川滇泸沽湖为案例地,探讨跨界旅游客流空间布局模式、网络结构及节点角色地位,试图揭示跨界旅游客流时空演变、扩散规律及内在机理,为跨界旅游区协同合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泸沽湖跨界旅游客流网络中,丽江古城区、大玉龙景区是旅游客流网络的核心和集散中心;泸沽湖、香格里拉处于次级旅游核心和次级集散中心地位;大理古城区、苍山洱海、昆明市区、束河古镇是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泸山邛海是唯一位于四川的次级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其他旅游节点中心性指标得分较低,主要接受高等级旅游地旅游客流辐射,相互连接强度较低,为一般旅游目的地和边缘旅游目的地;2跨界旅游区客流网络存在核心-边缘结构,边界效应极强,客流网络结构分层明显,可细分为旅游核心、云南片重要旅游节点、云南片一般旅游地、跨界旅游地和四川片重要旅游地5类;3旅游客流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派系,泸沽湖旅游客流流动路径指向云南片区大玉龙景区、丽江古城区、香格里拉及四川片区泸山邛海,这些地区成为景区突破边界效应,带动跨界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关键。4川滇两省旅游行政部门共同制定旅游区发展规划,树立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整合并优化资源、产品与线路,完善跨界旅游交通网络等是今后泸沽湖跨界旅游合作的重点。
[Abstract]: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ravel agency route, the tourist flow data are obtained. With the help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the theory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the theory of structural role, the network structure model of cross-border tourist flow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Ucinet and Netdraw software. Taking Lugu Lake in Sichuan and Yunnan as a case study, the spatial layout model, network structure and role status of nodes of cross-border tourist flow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reveal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diffusion law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cross-border tourist flo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cross boundary tourist flow network of Lugu Lake, the ancient city of Lijiang and Dayulong scenic area are the core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of the tourist network, and the Lugu Lake, the Lugu Lake, is the core of the tourist network. Shangri-la is the core of secondary tourism and the center of secondary distribution, Dali ancient city, Cangshan Erhai, Kunming urban area, Shouhe ancient town is an important tourist destination and tourist passage. Lushan Qionghai is the only secondary distribution center and important destination in Sichuan, and other tourist nodes have a low score of centrality index, and mainly accept the radiation of tourist flow of high grade tourist destination, and the intensity of mutual connection is low. For the general tourist destination and the borderline tourist destination, there is a core-edge structure, the boundary effect is very strong,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passenger flow is stratified obviously, it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e core of tourism and the important tourist node in Yunnan. There are obvious factions in the tourist flow network of Yunnan general tourist destination, cross-border tourist destination and Sichuan important tourist destination. The flow path of Lugu Lake tourist flow points to the Yulong scenic area in Yunnan, the ancient urban area of Lijiang. Shangri-La and the Lushan Qionghai area in Sichuan Province, these areas have become the key areas for the scenic spots to break through the border effect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tourism. 4. The tourism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 jointly formulate the development plan for tourist areas. Establishing a unified tourism brand image, integrating and optimizing resources, products and routes, and perfecting cross-border tourism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re the key points of Lugu Lake cross-border tourism cooperation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115)资助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2 吴晋峰;潘旭莉;;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0年03期
3 杨效忠;张捷;叶舒娟;;基于社会网络的跨界旅游区边界效应测度及转化[J];地理科学;2010年06期
4 杨效忠;张捷;彭敏;;跨界旅游区合作的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10期
5 杨兴柱;顾朝林;王群;;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J];地理学报;2007年06期
6 杨效忠;张捷;乌铁红;;跨界旅游区的组织网络结构与合作模型——以大别山天堂寨为例[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7 吴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4年02期
8 牛亚菲;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J];地理学报;1996年01期
9 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兼论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之比较[J];地理学报;1996年04期
10 陈健昌,保继刚;旅游者的行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研究;198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杰;;城市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设想[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徐玮;赵媛;;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3 汪蓥;宋章海;;构建环城游憩带的深层思考——以贵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4 马治鸾;;成都市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5 董静;;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6 王克柱;张红菊;王占利;;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开发原则与模式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7 赵明;吴必虎;;北京市周边度假接待设施开发模式演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8 方世敏;赵金金;;区域生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于供给需求与竞争场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9 陈丽丽;章家恩;;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者行为特征及客源市场细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10 王立龙;;乡村生态旅游游客感知阻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志运;钟佳桂;莫云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权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赵耀;沈洪洲;宗乾进;袁勤俭;;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信息传播研究——以周久耕“天价烟”事件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辛鑫;赵文州;;浅析城市发展与生态旅游[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曹玲;魏娟;李敏;;科研合作“个体中心网”特征与科研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大气科学领域论文合作的实证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宇露;黄中伟;;海外子公司东道国网络结构、社会资本与网络学习效果——社会资本是中介变量吗?[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国霞;鲁亿方;徐银梅;;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视角看实验教学[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路紫;蒋清文;靳晓青;冯辉;赵旭阳;;京津冀区域合作中的地域文化转换和运行方式转换——以河北省休闲旅游产业为例[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桂权;;私人博客的使用对人际亲密关系的影响[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9 邹儒楠;;非正式学术交流新模式及其应用研究[A];信息时代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雷猛发;;西林县旅游的特色及开发刍议[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丁楠;高管团队社会网络、运作过程与绩效间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陈钦约;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家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菊萍;集群企业的迁移:影响因素、方式选择与绩效表现[D];浙江大学;2010年
7 徐美凤;基于CAS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陈雪颂;设计驱动式创新机理与设计模式演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徐健;农户人际关系网络结构、渠道行为与契约型农产品交易关系稳定性[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史根洪;嵌入视角下司法信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宇琼;北京市郊野公园体系研究及发展策略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洁;武汉市城市公园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斛建军;农民家庭社会支持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欢;基于居民需求的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苏宴锋;中国体育科研论文的合作网络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罗靖;高师生挫折承受力与社会支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谢莲花;基于旅游者行为的南宁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刘黎黎;满足南宁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对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庞s,
本文编号:1660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60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