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进统计教学强化统计实践技能的思考
摘 要:
摘 要: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也是我国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文就高职统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在高职统计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统计数据获取能力、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技能训练,强化统计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关键词:统计教学;实践技能;统计软件
作者简介:霍秀荣(女),1964年生,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统计、数据库教学研究。
一、高职统计教学突出实践性、实用性是大势所趋
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获取数据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便捷,面对着纷至沓来的海量数据,如何为我所用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论科学,目的是探索客观事物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其应用范围已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各行各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统计软件在各行各业的普遍应用,统计在数量分析、信息咨询、决策论证支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高职财经类专业中,统计学基础作为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投资与理财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为后续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管理基础与实务等课程提供定量分析技术,是构成职业能力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程。统计教学应根据社会需求和现状进行相应的调整,将统计软件的应用融入统计教学中,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利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判断的教学,突出统计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把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统计教材应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当前高职统计学教材内容陈旧,难以满足高职教学需求。
首先,统计学教材一直沿用社会经济统计学的体系结构,偏重理论;一些涉及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相关内容适合本科生而不太适合原本数学基础较差的高职文科生。
其次,实践操作内容的篇幅较少,特别缺乏统计软件实际应用方面的案例。教学中,学生大多用计算机器完成计算,计算工具的简陋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于计算过程本身,忽略了对其中统计思维方法与理论的深入分析和把握。而现实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建立了自己较为完善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统计软件的应用与操作成为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很多复杂的图表制作、计算分析,用统计软件会更加简单、快捷、准确和高效。统计软件的应用能使统计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但是在教材中,统计软件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却很少涉及,实践教学的上机操作案例更是凤毛麟角,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会计实现了电算化,而统计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计算方法,与现实社会需求完全脱节。
再次,教材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融合度差。不同的专业背景,对统计的认知和需求是不同的。高职教育更应结合专业特点和需求的差异化来组织教学内容,例如,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在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回归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统计调查在市场调查中的应用等等,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统计作为数量分析工具的实用性以及对本专业的重要性,这些在教材中都没有体现出来。
因此,编写适合高职特点的统计学教材就成为当务之急。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本着“理论适度、强化技能,重在应用”的原则,删除一些不适合高职、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公式推导等内容,同时兼顾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合理构思组织教学内容。
(二)大幅增加统计软件的在各专业分析的应用实践案例,将其与统计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整合,融汇在教材的体系之中。通过软件的应用,让统计的学习变得简单、高效,有效解决学生的计算能力问题,降低学习统计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将专业知识背景与运用融会于统计案例与实践内容中,让他们熟悉统计在所学的专业课程如财务管理与分析、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相关课程中的应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统计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内动力。
三、高职统计教学应强化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全方位培养
在我院高职统计教学安排以理论课为主,总课时54节,周课时只有3节,囿于课时压缩、场地、成本等各种因素的考量,一般采取在多媒体教室里老师讲、学生听、做作业的传统模式,学生掌握的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统计软件的操作能力、应用统计软件计算分析能力较差。由于该学科理论抽象、概念多,特别是公式多、计算繁琐,使本来数学基础较差的文科生发怵,很多学生反映他们就是因为数学不好才选择文科,看到统计教材中密布着抽象的概念和大量公式,作业中还要完成很多的计算,难免对统计课程产生畏难情绪,认为统计枯燥难学,逐渐丧失对统计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如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首先,将课堂改在多媒体机房进行,使得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有机衔接,高度融合。机房的网络环境,非常适合教师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在教学内容组织上,统计理论与统计软件的应用可以完全融合在一起。例如,在简单介绍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后,教师直接演示统计软件是如何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课程相关需求或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上网搜集相关统计资料,然后运用所学的方法动手操作分析,寻找数据表现的规律,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自主学习的兴趣日趋浓厚,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统计理论的理解,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师还可指导学生登录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数据库、人民银行、财政部等网站,查询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浏览统计公报、统计指标解释及数据解读,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大到国民经济发展,小到居民生活物价等统计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获取数据的能力。在时间分配上,应尽量保证学生操作练习时间,根据教学内容讲练的比例,可适当控制在3/7或者4/6开。
其次,对于有些无法开展的课外社会实践项目如问卷调查等,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根据兴趣选择调查项目,设计完调查问卷后,也可以在机房通过网络分发,并由学生相互完成问卷填写,然后再通过网络回收。每个小组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加工整理、分析,最后撰写完成该项目的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了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一系列工作过程,从中掌握了从数据搜集、数据整理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的基本方法,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节约了调查成本,又提高了调查的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再次,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加大实践技能项目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如调查问卷的设计、整理、分析及调查报告的撰写、利用软件分析完成的大作业项目等可占到期末成绩的40%到60%。
总之,统计教学应将统计实践技能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优先选择实践操作案例丰富、与统计软件和专业知识融合度较高的教材,采取在多媒体计算机机房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加强统计软件操作技能的培养,改革传统的成绩考核评定方式,同时也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统计软件及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唯其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对统计课程的认知,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也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既懂理论、更懂操作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云.《高职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07-01.
本文编号:16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