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基于文化视角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5-03-07 15:21

摘 要:

摘 要: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融入文化元素可以使区域旅游发展具备竞争的“ 软实力”。基于文化视角考虑,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基于文化创意的旅游发展模式、基于文化依托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及基于文化体验的旅游发展模式。这三种模式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或者适用范围。

关键词:

关键词:区域旅游;文化视角;创意;体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在旅游资源与区域旅游开发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开发是侵害与掠夺性的,一些开发是浅层次的初级旅游开发,这些都严重影响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需要形成一定的等级或层次结构,即资源开发的层次越来越深,旅游市场功能增多、价廉、服务周到,既有资源型、娱乐型,又要有专题型与度假型。因此,立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基于文化视角考虑,我们认为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基于文化创意的旅游发展模式、基于文化依托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及基于文化体验的旅游发展模式。这三种模式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如图1所示:

基于文化视角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构建研究

  图1 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

  在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旅游目的地的特色优势以及旅游发展环境的优越,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基于文化创意的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景区开发雷同,文化内涵不高的现象。很多旅游景区处于亏损状态,包括一些高投入的景区景点。近年来,开发人员意识到旅游景区的成功因素并不仅仅是资金、设备、区位的选择,要想使景区具有长足的发展和强大的生命力,独创性和文化性是很重要的。于是,开发者在寻求独创性和文化性的过程中,会借鉴找寻如何使景区独特并具有文化内涵的方法,由此,文化创意产业便逐渐显现在开发者的视野中,文化创意产业注重独创和文化的特点符合了开发者的要求,且具有融入旅游产业的多项特点,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展示性,使得它能成为旅游产品供旅游者参与,由此,两者产生了融合的契机。

  文化创意旅游是文化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进步的产物。华侨城认为:新型旅游产品就是新型旅游资源的开发。这种新型旅游资源即文化创意产品,这些产品和旅游六要素相结合形成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简言之,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定义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吸引物和旅游六要素的结合形成的产品。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系统是一个由文化创意旅游消费(需求)牵动和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供给)吸引所构成的,并由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条件所支持的互动型产业系统。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呈现出精神化、心理化、个性化、独特化、时尚化和浪潮化特点,在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和传统旅游产业逐渐成熟的驱动下,促使两大产业越界融合为新的产业系统。作为体验经济发展和旅游产品创新的双重产物,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提供了一种创新的理念、创新的资源和创新的产业。

  从现实发展的现状来看,现代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来看,由于工作伦理[1]张扬,工作压力日益增大,人们出行旅游的欲望越来越膨胀,对个性化、精神化、创意性的旅游内容和旅游方式更加迫切需要,这就从客观上决定着未来人们对文化创意旅游的需求将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从现有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看,全国每年旅游客流量都在不断增加,由于现代交通、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频繁,出行工具的日渐完善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出行保障,另外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接待设施逐步完善,这些都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从目的地文化创意能力上看,政府对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发展也十分重视,吸引了一大批高等院校毕业人才、海外归国留学生和海外优秀人才,建立了众多的高新技术创意园区和文化创意园区,如此浓厚的创意氛围,为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给予了无限动力。

  从供需的角度出发将原先的“消费——供给”模式扩展为“需求——供给——环境”(图2)的互动发展系统,而这些子系统共同决定着两大产业融合的产生、发展和壮大。

基于文化视角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构建研究

  图2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系统模型

  二、基于文化依托的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是历史和文化重要的传播者,只有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将旅游和历史、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当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更加完美地展示给游人,并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如今,将本地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相结合,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突破口。

  近年来,我国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等一些西部民族地区依托当地奇异的沙漠风光,与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沙漠文化旅游品牌,带动了当地整个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沙漠文化旅游是将旅游者的猎奇、探险和增长知识的心理需求,巧妙地与沙漠景观所具有的独特自然审美特征和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联系和组合,从而使沙漠成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同样,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已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产业。如何把这一“摸不着,看不见”的茶文化展示给游客和市民,打造一个可视性强的的茶文化平台成为关键,为此,武夷山投资8000万元,借第二届海峡茶博会举办之机,于2008年11月建成了占地7.8万平方米的“中华武夷茶博园”,旨在让世人对武夷茶悠久历史、优异品质、丰厚文化有较深的感性认识。

  三、基于文化体验的旅游发展模式

  一方面,文化体验设计运用一系列“软包装”技巧,精心打造诉诸旅游者感官系统的体验场景,吸引眼球。另一方面,文化体验设计深入发掘旅游产品的历史文化内涵,塑造令人难忘的意象,诱发深层体验,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因此,文化体验设计不仅使旅游产品更好看,也使旅游产品更耐看,大大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如图3所示:

基于文化视角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构建研究

  图3 基于文化体验的旅游开发模式

  嘉兴周家庄以弘扬江南水乡特色的乡村文化为核心,以创造难忘的农耕活动为载体,增强了农家乐旅游的吸引力。在周家庄的农具馆里,陈列了自西东两晋、南北两朝以来,嘉兴农村以及周边地区农村经常使用的十数个门类、数百件农具和农家的日常生活用具。这些传统的生活器具质朴实用,不但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而且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如今在其他地方已难得一见,使旅游者眼前一亮。旅游者不仅可以观赏这些生活器具,而且可以亲自动手操作一番。例如,旅游者可以踩水车,纺纱织布。在周家庄园,旅游者还可以垂钓、喂鸵鸟、喂小鸡、喂山羊、抓泥鳅、摸田螺、自摘瓜果、自助野炊等[2]。另外,中小学生能够拥有一块小庄主自由地,自己动手种植蔬果。这些活动使旅游者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与收获的快乐,获得了有益的学习体验,同时享受到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舒畅与愉悦,获得了美好的情感体验。

  西湖文化具有非常显著的名人文化特征,西湖地区曾哺育了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人物,还有大量出身在西湖地区以外的名人也在西湖留下了足迹。西湖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是古代东方审美体系中一个美的坐标,具有突出的现代继承和世界传播价值。但是理论和实践割裂的现状使其宣传效果只是停留在研究项目上,如何让西湖文化精神走进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影响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如何让现代人在自然的文化体验式旅游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西湖文化精神的认识和再认识,,是基于西湖旅游资源的文化体验式产业开发的目的所在,价值所在,也是创新所在。从体验文化的角度来开发西湖旅游资源,可以尝试如下的开发模式:情境体验——思行合一之江南游学;视觉体味——古典园林与传统戏曲的音画时尚;心灵体悟——禅、儒、道的宗教文化之旅;思想体察——书院书阁中的儒家文化;情感体会——西湖英雄谱、美人图。

  四、三种模式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比较

  基于文化创意的旅游开发模式主要适用于新开发的景区(点)。新开发的景区(点)要想发展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展示独创性和文化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旅游开发者在寻求独创性和文化性的过程中,会借鉴找寻如何使景区独特并具有文化内涵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使新景区(点)附加了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景区的推广,比如新建设一个公园,从设计到命名无不要考虑到当地的地域特征和民俗文化。然后如果没有把握好文化的定位方向,则会适得其反,比如某些国家级贫困县盲目追求形象工程,建设大型休闲广场,结果不但没有形成很好的宣传地方的效果,反而成了反面教材。

  基于文化依托的旅游开发模式主要适用于有着鲜明文化特色的旅游区域,如西南的少数民族风情、西北的沙漠文化、海南的海洋文化等。围绕一个特色核心文化,可以开发出相关的一系列的旅游产品,甚至还可能形成产业集群。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有深厚的文化作为依托,生命力会比较旺盛,不至于很快就会淘汰。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旅游产品文化类型相对单一,很难单独组成旅游线路,如少数民族风情系列展示的都是跟民族相关的旅游项目,对于游客来讲很容易形成视觉或感觉的逐渐钝化。

  基于文化体验的旅游开发模式主要适用于可以开发出参与性较强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区域。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让游客自身体验到当地文化的表现形式,如体验苗族传统结婚礼仪。当然,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可能会使传统的文化发生异化,另一方面,虽然文化的表现形式没有变化,但深层次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也就使原来的文化庸俗化,比如,体验少数民族歌舞本来只是民族风俗的一种体验,但现在可能是出于旅游经济的考虑,当地居民才很乐意参与这项活动。

  参考文献:

  [1]文彤.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生命周期解析[J].经济地理.2007.27(3): 496-501.

  [2]吴金林,李丹.福建旅游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3]丁娟,焦华富.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旅游规划的若干思考—以安徽庐江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76-79.

  [4]张朝枝.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系统思维方法与技术路径:[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1.

  [5]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

  [7]徐勤飞.县域旅游产业定位及相关问题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3.

  [8]米玛次仁.拉萨市县域旅游发展的战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9]张金山.中国县域经济导论[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1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1]王衍用.区域旅游开发战略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地理.1999(1):116-117.

  注释:

  [1]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资助项目:基于文化视角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以赣州市为例(项目编号:GL1264).

  作者简介:王协斌(1980-),男,江西吉安人,讲师,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旅游与外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生态旅游。

  2 工作伦理通常指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职业观、职业道德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

  3



本文编号:16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8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