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研究综述高鹏_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本文关键词:乡村旅游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 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
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甘巧林和陈忠暖(2000)从乡村非农化角度出发进行了探讨。[6]黄洁(2003)认为,“乡土情结”是引发乡村旅游的根本动机,具体表现在中国人身上就是“土地情结”和“家情结”。自古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人与土地有着生命之源式的感情,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参加乡村旅游暂时逃离喧嚣的生活环境,寻求一种回
[7] 归自然的感觉。李力、谷明(1998)则把农业旅游看作是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和市场效应三大效应的结果。[8]刁宗广(2006)把乡村旅游的兴起归结为三个方面:(1)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推动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2)中国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3)人们追求旅游新体验带动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9]
刘涛; 徐福英(2010)则把乡村旅游的兴起从内力方面,包括农民增收、农村就业和农业现代化压力,外力方面,包括市场拉动和政府、要素推动。[10]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及类型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特点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特点,众多学者也是各抒己见,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赖碧瑛(2010)指出乡村旅游具有游乐行为的体验性、产品文化的高品性、客源市场的城市性和旅游发展的持续性的特点。[11]
杨载田、刘沛林(2006)指出中国乡村旅游产品与城市旅游产品相比具有本质上的乡村性、空间分布的独特性、产品供给的丰富多样性、旅游消费的低水平性以及参与性和体验性。[12]
乌恩、蔡运龙和金波 (2002)认为乡村旅游不但具有一些生态旅游活动共有的特点,而且它还具有许多自身的特色:乡村旅游的资源——乡村环境和乡村生活;乡村旅游活动要处处体现环境保护意识;资源价值和旅游产品具有层次性;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自然原生性特点,同时乡村旅游也是一种环境教育和城乡交流形式。[13]
赛江涛、乌恩(2006)认为乡村旅游的特点是:乡村旅游的资源是乡村环境和乡村生活;乡村旅游的市场具有定势性;乡村旅游的产品具有体验性和文化性;乡村旅游的效益具有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14]
邹统钎 (2005)简明扼要地指出,乡村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四大特点是:特(特殊环境和地方特色)、优(优质产品,优质栽培)、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具有集约经营的规模)。[15]
乡村旅游的特点其实就是定义界定的延伸,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探讨,侧重点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资源特点,产业特点和发展特点。
(二)乡村旅游的类型研究
目前国内鲜有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类型进行比较详细的研究,以下是笔者认为比较合适的两种分类:
隋春花(2000)认为由于受乡村旅游自身独特的资源基础和发展条件影响,乡村旅游的开发项目可以集中以下几种基本类型: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以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教育型乡村旅游;以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以观花采果和品尝美食为主题的参与型乡村旅游以及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等。[16]
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等人这样划分乡村旅游:按旅游对象来划分:田园
型、局所型和复合型;按对资源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来划分:资源型、市场型和中间型;按地理位置来划分:城郊型、边远型和景区边缘型;按科技含量来划分:现代型和传统型。[5]
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还没有统一,因此有关学者在对其分类的方式上也不尽相同。
三、乡村旅游的开发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开发思路研究
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和思路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罗列了以下学者的观点:
曹扬(2010)从我过农民市场角度分析,认为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大宣传,扩大乡村旅游在农村的影响;要开发符合农村居民需求的产品,如以观摩考察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品和具有农村题材的影视旅游产品;要构建完善的交流平台,促成各方的共同参与共赢。[17]
李玉新(2010)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开发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集约利用乡村各种资源,采用生态化的开发模式,结合当地的农业和特有的民俗文化开发系列化旅游产品,借助现有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避开生态敏感区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政府、企业、社区等利益相关者需要以多种模式进行密切合作,设计合理的社区参与方案,才能促进当地旅游业和社区的健康发展。[18]
田定湘、何源(2010)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误区,指出要想我国的乡村旅游有持续的发展, 必须走农旅合一两栖化的路子, 同时在原有古老建筑的基础上设立农具博物馆、民俗博物馆、老式家具博物馆等多种乡土式博物馆, 加强民族特色技能人才培训,积极保护好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19]
王云才(2005)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地还多处于低水平开发阶段,存在着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乡土文化城市化、管理模式混乱化和产业组织自发化五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未来乡村旅游的开发应该走加强特色、挖掘文化、强化基地的道路. [20]
杨载田,刘沛林(2006)提出了21世纪的中国乡村产品的开发中有几个特别值得研究问题:一是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和项目论证;二是强化自身特色和独特性卖点塑造;三是进行综合系列产品开发;四是营造自然化的乡村环境和民族化的人文景观。[12]
(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很多学者都作了研究,现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提炼如下:
黎洁、刘俊、李明明(2007)在综合了目前国内研究的基础上,从发展路径方面将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归纳为景点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资源模式)和都市
[21]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客源模式)两种。
李力和谷明(1998)则认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在不同地区均有其特殊性,其中主要的模式包括:乡村田园风光模式、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地域风情文化模式和居民住宿旅游型。[8]
任何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总结在时间和区域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的不断演进,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对促进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农业界、旅游界的学者们均对这一课题怀抱着极大的研究热情。总的来说,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很快,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由于起步得较晚,发展的速度又比较快,因此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没来得及做深入的研究和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甚至研究的盲点尚多:
第一,对相关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有关理论研究还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够。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在许多基本性的问题上,争议尚多,还未具备大家所共同认可的权威理论体系。
第二,研究方法还较为单一。目前,多数学者借助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旅游理论和社会经济学理论用于研究中。实际上,仍然有很多其他理论有待于引入,如城乡一体化理论、旅游人类学、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GIS) 等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地理信息系统(GIS) ,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第三,研究重点还有待于考虑。目前国内关于农业旅游的研究还偏重于一般理论、规律和宏观区域研究。就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农业旅游开发来看,大多文章都还只停留在对开发地旅游条件的宏观评价、优势分析、开发意义、开发设想和思考上。目前,对于具体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匮乏。
第四,关于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来说,国内更加关注的是农业旅游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带来的经济利益以及对带动当地相关行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而国外则更加重视研究在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当地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认为这是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当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研究的侧重不一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国农业旅游要进一步地发展,走上新的台阶,就必然要兼顾生态、社会、文化、经济这四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在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上。具体地说,由于我国的城乡差别依然存在,都市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显现。另外,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看,理想化的农业旅游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一种结合,是第三产业在不影响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的一种附加,是农业向多样化经营转化的最佳形式。然而,伴随着旅游收入的稳定增加,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明显的转化。发展农业,就很难兼顾到旅游开发;而发展旅游业则不容易兼顾农业的发展。那么,我们应该让农业向着旅游业服务的方向发展还是旅游业依附农业发展? 这两种经营方式之间的冲突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来说仍然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尽管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总的来说,理论上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充实和提高。
笔耕文化传播(http://www.bigengculture.com)包含总结汇报、旅游景点、党团工作、工作范文、出国留学、文档下载、人文社科以及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乡村旅游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7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87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