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旅游资源开发效率动态演进与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森林公园的面板数据
本文选题:生态观光 + 休闲旅游 ; 参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摘要】:借助于林业统计资料,利用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03-2012年我国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绩效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林业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效率增长态势良好,年均增长率为5.8%,但年度间则呈现较强的波动性且部分年份效率值偏低;从区域角度看,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林业旅游资源开发FTP技术效率均实现了增长,且各区域TFP指数增长较快的关键因素仍在于技术进步,且东部省份TFP指数增长显著低于中部和西部省份;从各省市区具体情况看,我国近1/3的省份林业旅游资源开发效率存在下降的情形,其余省份技术效率呈现正增长,但差异较大;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来看,仍有15个省份存在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损失的情形,且青海省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损失并存。
[Abstract]:With the help of forestry statistics and DEA's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model, the performance of forestry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2003 to 2012 was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 the whole,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forestry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increasing well, with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5.8%, but the annual rate of increase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efficiency value of some years is low.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FTP in forestry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regions of the west has been increased, and the key factor of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TFP index in each region is still the technical progress, and the TFP index growth in the eastern province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rovince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the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forestry tourism resources in nearly one-third of the provinces of China has declined, while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 other provinces has increased positively, but the differences are quite large.; according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There are still 15 provinces wi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r technical efficiency loss, and Qinghai province technical progress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loss coexist.
【作者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
【基金】:湖北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招标项目“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HXFKY15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利益协同目标下农业科技共同体研发福利测度及其增进策略研究——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例”(7150307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气候框架公约下农业碳排放的增长机理及减排政策研究”(71273105) 湖北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协同创新绩效及长效体制研究”(BSQD14057)
【分类号】:F592;F3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欣;旅游资源开发的时代演进及发展趋势浅析[J];旅游科学;2000年02期
2 李三强,朱发刚;试论旅游资源开发道德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学术探索;2000年06期
3 ;浙江林学院举办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东西部公务员对口培训班[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张锋;西北省区旅游资源开发刍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5 赵宏利;柴达木主要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及评价[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2年06期
6 吴树良;茶业旅游资源开发别有洞天[J];茶叶机械杂志;2002年04期
7 普国安;云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初探[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8 李三强;论旅游资源开发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龙晓勤,唐泰,覃一;西部旅游资源开发切忌盲目性——访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年03期
10 俞凯,张广威;广西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分析[J];广西经贸;200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树枫;;崂山旅游资源开发之我见[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2 黄万堂;葛丽君;;甘肃地学旅游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郝彬彬;;贵州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分析[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4 乔玉良;;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城市旅游资源开发[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5 江璐明;张虹鸥;金利霞;;广州南沙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任青萍;;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徐金发;张淑珍;;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刍议[A];全国第十一届洞穴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8 付健;;我国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中,农村少数民族参与权之分析[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9 石惠春;刘春莲;;兰州市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熊康宁;殷红梅;;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的民族心理意识与人地关系效应——以贵州龙宫地区为例[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谢利江;整体规划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做好旅游资源开发[N];张掖日报;2013年
2 林峰;旅游资源开发与融资运作[N];中国旅游报;2004年
3 新疆自治区环保局;旅游资源开发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N];科技日报;2000年
4 吴家良;谈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之路[N];云南政协报;2000年
5 陈宝明;创新思维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N];华东旅游报;2007年
6 记者 周爱玲;我市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N];酒泉日报;2006年
7 赵继伟;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调研[N];陇南日报;2007年
8 凤银翠;论安徽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续)[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9 廖慕杰;如何加快旅游资源开发?[N];咸宁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刘佳;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受肯定[N];黄石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天娜;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2 母涛;论旅游资源开发与四川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3 依绍华;私营部门介入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王薇华;海口火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庞林;成都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丛;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钟泓;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娜;推进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春莹;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伦理审视[D];中南大学;2006年
3 何烨;萍乡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睿;云南跨界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模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蒋年成;永嘉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锡林;旅游资源开发对牧区社区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伟;公共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府规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李冬霞;大庆市旅游资源开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瑞;地震影响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法律思考[D];云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20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920751.html